
「精芬」紅起來 建立人際關係,難!
2018.11.26封面專題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現代中國
主題:人際關係+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
解說
這個漫畫人物名叫Matti,出自於芬蘭漫畫家Karoliina Korhonen的作品《芬蘭人的噩夢—另類芬蘭社交指南》。Matti的個性跟大部分芬蘭人一樣,不愛社交、極度注重個人空間、性格害羞內斂、喜歡安靜。漫畫輾轉傳到內地,結果在網絡上迅速引起年輕網友共鳴。於是乎,很多同樣有「社交恐懼」的網友自嘲跟主角一樣是「精芬」(精神上的芬蘭人)。結果,繼自嘲失敗的「喪」、無欲無求的「佛系」、宣洩情緒壓力的「尬」後,「精芬」成為最新描述年輕人心態的網絡熱詞。
你是否「精芬」一族?
當有人問:「你是『精芬』嗎?」,不要誤會,他不是說你「精神分裂」,而是問你是不是「精神上的芬蘭人」。以下是《芬蘭人的噩夢》一書的插畫,代表一群不愛社交、極度注重個人空間的「精芬」。你從中找到共鳴嗎?
生活上的適當距離
芬蘭有個笑話是這樣講的:「一個內向的芬蘭人和你說話的時候看着自己的鞋子,一個外向的芬蘭人和你說話的時候看着你的鞋子。」在芬蘭,每個人的私人空間都分得很清楚,他們害怕與陌生人社交時出現尷尬。為何芬蘭人這樣重視個人空間?許多當地人認為這跟人口和氣候有關。在芬蘭,大部分日子都是極冷的黑夜,一年最少是十個月寒冬;而這個國家面積有33.8萬平方公里,人口550萬,即每平方公里只有17人,可以說,他們都習慣了孤獨地度過漫長而寒冷的黑夜。
網友共鳴 「精芬」爆紅
隨着《芬蘭人的噩夢》在網上走紅,內地青年紛紛表示對這些芬蘭人的社交恐懼感同身受,甚至把自己稱作「精芬」。為何這種生活模式會大受歡迎?
1.性格與現實反差 尋精神寄託
中國人口多達14億,但多聚居大城市,生活環境和空間擠擁,可以說,「私人空間」對大眾而言是個陌生的概念。而且,由於傳統小農經濟的影響,中國社會本質上還是以「熟人社會」為主,喜歡熱鬧、集體狂歡。但這並不符合大部分中國人的性格特徵。相對西方人的自信奔放、激情豪邁,中國人受幾千年儒家思想薰陶,是內斂、沉默、含蓄的一群。這樣的性格與現實的社交模式出現落差,令不少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一輩感到無奈。故此,注重私人空間和私隱的「精芬」態度,讓許多年輕人深感共鳴,如找到了精神寄託。
2.科技發展 社會轉變
大家對上一次跟親友通電話,又或見面是甚麼時候?當今資訊技術發達,改變了人與人溝通的方式。根據Ofcom(英國通訊管理局)最新資料顯示,近兩成半的16至24歲年輕人每天上網時間超過7小時,而當中超過三成的時間都用在社交媒體上。過度依賴虛擬社交,不管對交談的言語表達,或是面對面的神態表情,都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也就導致愈來愈多年輕人宣稱自己患上社交恐懼症,不懂得跟陌生人溝通。
而且,這代年輕人幾乎都是獨生世代,相比起他們的父母輩,生活空間都較大,甚至有獨立的生活空間,使得年輕人培養起注重個人空間和私隱的觀念,及講求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跟「精芬」不謀而合。
3.個人主義提升 切合心理需要
近年亞洲受到西方的個人主義影響,年輕人傾向強調個人的獨立性,以個人喜好及利益作為考量的先要條件,並渴望自我空間和個人私隱得到尊重。「精芬」提出的不是拒絕社交,而是保持一定的個人空間、毋須強迫自己與朋友相處。
「精芬」在內地紅起來,反映年輕一代渴望一種更自在、自主、坦率的生活方式,以及對流於表面的關係的反感。而且,在人際交往中,距離太近,容易傷到對方;但距離太遠,又無法宣洩壓力,故此保持一定距離的「精芬」正好切合需要。
「精芬」破壞社會聯繫?
其實「精芬」和之前的「佛系」差不多。「佛系」指的是一種生活態度──看淡一切、隨心而行、無欲無求;「精芬」是人際關係的相處模式──渴望自我空間和減少不必要的交際。《芬蘭人的噩夢》系列在英美等國家都有粉絲群,可是,若這個價值觀成為主流,會對社會帶來甚麼負面影響?
社會:損害人際關係
人類是群體動物,假若「精芬」的想法成為社會主流,家庭、師長、朋友等倫理關係和功能勢必式微,人與人之間變得冷漠,破壞社會聯繫。「精芬」們不屑傳統人情世故、客套禮貌,顛覆中國社會的傳統家庭與社會價值觀。若人們長期缺乏適當的社交活動,有可能對心理和生理健康造成影響,從而衍生更多社會問題,如隱蔽青年、社交恐懼、自閉等,對社會和醫療帶來額外負擔。
個人:容易迷失自我
「精芬」們不願面對人群,反映出新一代的自我概念低,在乎別人的看法,害怕別人不喜歡自己,總是沉浸在別人對自己的「負面反饋」中,結果喪失了自我,更直接從第一步開始拒絕社交。而且,自我價值是通過社會評價機制和人際交往中建立,忽略了人際關係,有可能形成自傲,即自我評價過高,忽略社會評價,對社會發展帶來不穩定因素。
經濟:增加財政負擔
追求獨處的生活模式,在不少地區已成為一股新的消費力量──「單身經濟」。雖然為經濟發展帶來新刺激,但同時造成不少資源浪費。「精芬」與「單身主義」息息相關,單身人士增加亦代表出生人口會減少,造成少子化、人口結構老化、總體生產力衰退等一連串的社會結構性問題,增加政府的福利開支和財政負擔。
總結
種種原因使年輕人愈來愈注重個人空間,近年一人食、一人電影等單身主義受熱捧,人與人之間保持距離,似乎成為了當代年輕人一種生活趨勢。當然,每種社交生活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巧妙之處,不管是喜歡熱鬧的集體生活,還是擁有距離感的「精芬」,都是每個人可選取的生活態度,在多元和包容的社會裏,只要感覺舒服,你可按照自己的習慣生活就好。
Mindmap:「精芬」大熱的原因與影響
參考資料
‧Finnish nightmares
http://finnishnightmares.blogspot.com/
‧《獨居時代:一個人住,因為我可以》
作者:Eric Klinenberg
譯者:洪世民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學習教材
議題分析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探討「精芬(精神上的芬蘭人)」一詞在內地網絡「爆紅」的原因,反映青少年的生活態度及追求的社交模式是怎樣;而「精芬」的人際關係又會對社會帶來甚麼影響。
這議題包含哪些相關概念?
(例)單身經濟 Single-oriented economy
單身經濟是指由單身人群為主要消費對象的商機,特徵是非常注重生活質量,崇尚高消費生活。除了單身公寓、單身套餐外,不同產業紛紛針對單身人士推出了「一個人經濟」商品。現今的單身族群主要集中在「高學歷、高收入、高財富」的中產階層;他們與傳統觀念中因為外貌、經濟、生理、年齡或心理等阻礙的「被動單身者」不同,是為了享受生活而主動選擇單身。
不過,對於單身經濟時代的到來,外界也有憂慮的聲音,因為單身經濟和單身主義對社會和經濟造成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試舉出與議題相關的關鍵詞。
(例)
‧人際關係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自我形象 Self-image
‧個人主義 Individualism
‧交際疲勞 Social fatigue
‧孤獨主義 Isolationism
‧生活態度 Lifestyle
‧獨處 Solitary
‧我一代 Me Generation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這議題是否重要?其發展有何影響?
請填寫: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資料二
內地網民表達對「芬蘭式」不愛客套、極重視私人空間社交模式的嚮往,多家外媒報道,稱這顯然並非中國年輕人第一次對高壓生活發出自嘲式牢騷,他們反感過於逼擠的城市生活環境,排斥流於形式的人際關係,渴望個人空間和隱私。
「我們只想降低自己的存在感」,有自稱「精芬」的「九十後」向筆者坦言,和芬蘭人不同,其實內地有些「社恐」並非天生內向靦腆,而是作為獨生子女的一代,從小被「關愛」太多,從讀書、工作到社交、愛好,父母總是給出各種規定和希望,「達不到就要捱批,所以才產生與人交流的恐懼,似乎只有獨處才能做回自己。」
資料來源:摘自《星島日報》 27-8-2018
多角度思考
1.參考資料一,你認為他們追求的社交模式跟中國傳統精神有何不同?(4分)
2.根據資料,指出兩個導致年輕人不喜歡人際交往的原因。(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中國的傳統人際關係是「熟人社會」,指人與人之間有着一種緊密關係,構成一張張關係網,出現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為中國歷來是個「人情社會」,注重「禮尚往來」。可是,資料一的網民對於人際關係的態度與傳統南轅北轍,他們主張個人空間,害怕與人溝通和建立關係。
2.同學所提出的原因必須見於參考資料。
原因一:對現實生活的反感,資料二提到「反感過於逼擠的城市生活環境」,指出因為中國生活環境和空間狹窄,未能滿足人們對個人空間的需要。
原因二:成長環境的轉變,資料二提到「作為『獨生子女』的一代⋯⋯才產生與人交流的恐懼,似乎只有獨處才能做回自己」,指出這代年輕人幾乎都是獨生世代,相比起他們的父母輩,生活空間都大許多,有獨立的生活空間,使得年輕人自小就培養起獨立空間領域的觀念。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有心理專家稱,一個人是否成熟,年齡僅僅是標誌之一,對於現在大多數獨生子女而言,真正衡量他們是否成熟,能否學會溝通,學會與人交往,也是一個重要的標誌。由於人們對該症普遍認識不足,多數人會將社交恐懼的症狀壓抑或隱藏,甚至認為僅僅只是「長期害羞」而被誤解為一種個性或是人格特質。相關調查表明,目前患社交恐懼症主動就醫的患者尚不足一成,這就是說更多患者仍在社會上,不知道或不願正視自己的病情,但其自身和家庭都承受着相當大的精神壓力。
專家建議預防社交恐懼症應從孩子抓起,而最關鍵的還要靠家庭。家長要學着欣賞、肯定孩子,鼓勵孩子多交朋友,提醒孩子不要過分注意自己的舉止。當孩子已經患病,不要過度指責他們,要試着理解他們的痛苦。此外,自己也可嘗試進行一些自我調節。如強迫自己做數次深長而有節奏的呼吸;與別人在一起時,開始時不妨手裏握住一樣小東西,會感到有種安全感;學會微笑,經常大聲朗讀一些課外書籍、報章雜誌,嘗試參加一些熟人範圍內的活動,開闊視野並鍛煉膽量,逐步走上康復之路。
資料來源:摘自《番禺日報》30-10-2018
多角度思考
1.參考資料,試解釋為何大眾對「社交恐懼症」普遍認識不足。(6分)
2.假如你的朋友有社交恐懼,你會怎樣幫助對方呢?試提出兩個可行建議。(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不願面對,多數人會將社交恐懼的症狀壓抑或隱藏;
‧社交恐懼經常被誤解為一種個性或是人格特質。
2.自由作答,具體並言之成理則可。
‧適當地培養一些興趣愛好,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時,也能轉移注意力,不要集中於自己的社交焦慮。
‧以維持患者的自信心為大前提,初時陪伴對方一起見小部分人,待自信心多一點,再安排接觸更多人或參與社交活動。
‧鼓勵對方面對自己,不要過於追求完美、對自己要求過高,或太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如有需要,幫助對方尋求支援和心理治療;臨牀心理學家會先與病人建立互信關係,通過面談、分析和各種技巧,幫助病人糾正思想上的謬誤,從而改變逃避行為和減低焦慮。
載自2018年11月26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