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馬凱被拒入境事件
2018.11.21時事論壇
今日香港
新聞事件
日前,曾邀請陳浩天演講的香港外國記者會第一副主席、《金融時報》亞洲新聞編輯馬凱,以遊客身分來港時,被入境處查問數小時,及後被拒絕入境,令各界關注香港的言論及新聞自由。
支持
《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譚惠珠:香港政府有權決定任何非永久性居民是否可出入境,若保安局認為入境的人為香港帶來負擔,而且觸犯維護國家安全、公共安全和秩序的底綫,局方有權、亦不需向立法會解釋下行使權力,因此出入境自由與言論自由、新聞自由不能混為一談。
立法會議員陳克勤:馬凱被取消工作簽證後,本可循機制上訴,但最終他沒有這樣做,反而以其他形式闖關,加上他過去在本港的言行,可見其動機並非單純來港旅遊,而是企圖把事件政治化。這顯示他極有可能做出違反《基本法》和損害「一國兩制」的事情,因此,入境處拒絕他入境,是合理的決定。
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馬凱再次來港,明顯為了測試特區政府的底綫,了解自己是否成為不受歡迎人物。因此如果特區政府認為,馬凱曾為鼓吹分裂國家的人提供平台,又不想香港成為「戰場」的話,拒絕他入境是合理的決定。如果有人不滿處方的判斷,可以提出反對或司法覆核。
反對
香港記者協會、香港攝影記者協會等七個傳媒工會聯合聲明:這是香港言論自由史上的黑暗日子。這些以反「港獨」為名的封口行動,已蔓延至限制對北京政府,或國家領導人提出批評和反思,反映香港自由空間不斷縮窄,「兩制」走向「一國」化。而言論自由一旦倒下,新聞自由的空間亦不復存在。
立法會議員(資訊科技界)莫乃光:事件再一次衝擊香港新聞及言論自由,等同告訴國際社會和香港人,政治紅綫無處不在,令人非常擔憂。有大型國際公司因近期馬凱事件,將一項在香港過百億的投資無限期推遲,可見香港獲得國際投資者青睞,是依賴「一國兩制」下的法治和言論自由。拒絕馬凱入境,是破壞「一國兩制」下的繁榮。
立法會議員涂謹申:目前正值中美貿易戰,而美國又剛舉行中期選舉,許多新任議員或會因為港府的「極端動作」,或做了一些「令人驚訝的事」,而高度關注香港狀況,讓香港「變成貿易戰中的一張牌」。港府遏制「港獨」須有底綫,考慮一些動作是否值得,和是否會拖累正在貿易戰中的中央政府。
想一想
今次的拒絕記者入境事件,會否影響香港的言論及新聞自由?試解釋你的答案。
載自2018年11月21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