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抗暖化不容緩 氣候災難 威脅全球

2018.11.21
19968 19968

封面專題

能源科技與環境+全球化

主題: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能源科技的影響+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




答案︰E


解說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化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上月初發表新報告,指全球升溫攝氏1.5度將為自然生態及人類社會帶來嚴重威脅。除了造成各種更極端氣候如熱浪、乾旱、水患及颱風、颶風等熱帶氣旋,亦會加速北極融冰,無冰狀態極有可能成為常態,而冰川融化亦將導致海平面上升淹沒陸地,使千萬計的人失去家園。

再者,升溫1.5度亦會讓珊瑚礁大幅減少70%至90%,嚴重破壞動植物的棲息地,加速部分物種滅絕,削弱地球的生物多樣性。委員會明確表示,只有於2050年前全球達致零溫室氣體排放,才有機會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限制於1.5度以內。



自從工業革命至今,因人為排放溫室氣體所造成的暖化現象已達臨界點,聯合國IPCC發出最後警報,指出地球最快到2030年將突破攝氏1.5度的「升溫大限」,足以引發嚴重生態災難及影響人類存活。人類還剩下12年,全球各國政府以及每一位公民可如何更有效地實施氣候減緩措施,以應對嚴峻的氣候危機?

問題一: 極端天氣 危害增加

自19世紀工業高速發展,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增加,加劇溫室效應;全球氣溫至今已上升超過攝氏1度,各地廣泛並頻繁地出現極端天氣事件──致命風暴、旱災、山火及洪水,而全球暖化幅度正朝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上升攝氏3度或4度邁進。

酷熱天氣日數增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資料顯示,今年夏季全球各地已出現至少118項歷史高溫紀錄,包括香港在內,世界多個地區熱浪肆虐,過去的五月至八月,天文台便錄得本地的酷熱天氣日數高達33日,比去年多了4日。

氣候難民人數升

全球暖化增加極端天氣現象的頻率和破壞力,首當其衝受災的是發展中國家的貧窮人口;由於貧困地區資源短缺,基礎建設亦欠完善,其應對災害能力較弱,一旦遇上洪水、熱浪、風暴等災害,貧窮國往往比發達國面臨更嚴重的人命傷亡及經濟損失,導致氣候難民人數不斷上升。

同學還記得早前颱風「山竹」吹襲本港時的驚人破壞力嗎?若全球暖化持續,日後將有更多同等級別或更強勁的颱風陸續吹襲全球各地,造成毀滅性破壞,威脅全球成千上萬人的性命,可見對抗全球暖化刻不容緩。

問題二: 海平面上升 威脅人類生態

全球現時76億人口中,有十分一人正居住於不高於海平面10米的地區,而全球暖化正造成海平面上升以及北冰洋海冰減少。

沿海城市恐淹沒

假如地球升溫攝氏1.5度,兩極冰山融化將使海水水位進一步上升,連同強勁的風暴潮,將嚴重威脅沿海人口生命,亦會對全球經濟、基礎建設與生態系統造成破壞。一些處熱帶的發展中國家、小型島國及人口密度較高的三角洲地區情況更為嚴峻;沿海大城市如英國倫敦、澳洲雪梨、中國上海等地將無一倖免;世界遺產如意大利威尼斯、比薩斜塔亦將遭受破壞。

物種瀕臨消失

此外,隨着全球肉食量逐年增加,工業式耕作及畜牧業發展加劇溫室效應,同時造成了生態災難。全球升溫使部分動植物無法調節溫度轉變,導致其數量驟減,如平均氣溫升高攝氏2度,世界上18%的昆蟲、16%植物和8%鳥類將會消失,而全球的珊瑚礁更恐怕會全面滅絕,衝擊海洋生態系統。

問題三: 觸發糧食及食水短缺危機

隨着極端降雨、熱浪以及乾旱、風暴等事件愈加頻繁,影響所及,各國小麥、玉米、稻穀等主糧產量面臨重大考驗,造成嚴重糧食供應不穩。去年全球營養不良人數增至8億2,100萬人,數字驚人。同時,旱災、人為污染及降雨率不穩等亦影響淡水儲存量,引發食水供應短缺危機。





應對氣候變化措施

氣候變化問題與人類息息相關,並大大影響着我們的日常生活,因此地球上每一個人都不能獨善其身。為了達致「抑止升溫攝氏1.5度」的氣候目標,專家提出了四個可行方案對抗全球暖化:

1.大幅縮減能源消耗

聯合國建議各國政府應積極作出相應行動,從2020年開始大幅減少能源消耗,進一步調整發電燃料組合,採用更多低碳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減少對化石燃料的倚賴;務求在2030年前全球減少45%二氧化碳排放量,並在2050年達致「零排放」,才有機會將升溫幅度控制於攝氏1.5度以內。

2.改變消費及飲食習慣

除大幅減少能源需求,人類社會亦須在能源效率和改變消費行為上雙管齊下。在個人方面,我們可適當調節飲食習慣,如減少進食肉類和奶類食品,因製作肉食產生的二氧化碳遠高於種植蔬菜,全球5%的二氧化碳與40%的甲烷等溫室氣體便是由牲畜排放,因此減少肉類消耗有助紓緩全球暖化問題。

我們亦可以改變衣食住行方面的日常習慣,例如多使用電能推動的運輸工具,短路程選擇步行或騎單車,長途則乘搭火車、巴士等公共交通工具,取替碳排放量較大的飛機;又可減少外出公幹,改用視像會議等,以紓緩交通工具帶來的污染及暖化危害。

3.研發技術改善能源

各國政府與業界須積極運用新技術及增加投資研究減排,以改善能源系統、加快再生能源儲電等新技術的發展,並探索其他可能性如碳收集及儲存技術,研究如何避免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層中。發達國同時應履行氣候責任,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財政資助,以協助其加快轉用潔淨能源。

另一方面,各國亦可通過採用生物燃料及改變土地用途,如重新大規模造林等達到吸碳目標。

4.建立氣候防禦系統

貧窮人口最受氣候變化影響,往往造成巨大的人命及財產損失,有專家估計,到2030年氣候變化危機或導致全球大約1億人陷入極端貧困狀態。因此,發展中國家應建立適應措施如改善預警系統、增加避難所及相關設施、加強對農作物及土地的管理,並與發達國家實現氣候融資的共識,以提升自身應對氣候變化及災害的能力。

Mindmap:全球暖化的影響與對策



參考資料

‧BBC 中文網《0.5度的差別:控制全球暖化幅度之爭》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45723600

‧聯合國《IPCC全球升溫1.5℃特別報告》
http://www.ipcc.ch/report/sr15/

學習教材

議題分析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在全球暖化的威脅下,延伸探討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及環境帶來的影響及其迫切性,進一步思考全球各國就相關議題有何應對措施,以及其成效與限制。

這議題包含哪些相關概念?

(例)氣候公義 Climate Justice

在國際氣候會議中,達成協議的最大障礙往往在於發達國和發展中國家就「減排責任」爭持不下。自工業革命以來,發達國燃燒大量化石燃料,過程中排放大量溫室氣體,但引致的氣候變化及連串後果卻由全球承擔。氣候公義關注如何更公平、平等地分配負擔環境保護的責任,提倡國家應按溫室氣體排放量及經濟能力,承擔有關責任以改善情況。

試舉出與議題相關的關鍵詞。

(例)
‧極端氣候 Extreme Climate
‧溫室氣體 Greenhouse Gas
‧國際公約 International Covenant
‧巴黎協議 Paris Agreement
‧多邊組織 Multilateral Organizations
‧綠色生活模式 Environmental-friendly lifestyle
‧碳關稅 Carbon Tariff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這議題是否重要?其發展有何影響?

請填寫: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資料二




多角度思考

1.
根據資料一,試描述全球平均溫度變化的趨勢,反映了甚麼現象?(6分)

2.全球暖化導致極端天氣事件愈見頻繁,你認為極端天氣如何影響各國人民的生活?試綜合上述資料及就你所知,舉例說明。(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相較工業革命前,人類活動導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攝氏1度,而人為的地球暖化速度為每十年增加約攝氏0.2度,反映了自工業化時代以來的長期變暖趨勢。依照目前的升溫速度,大約在2030至2050年間,地球的升溫將突破攝氏1.5度。

2.
影響:
民生:風暴及洪災摧毁房屋,使災民流離失所,造成人命傷亡;
經濟:乾旱、熱浪和洪水影響農作物產量,令其價格飆高;災害毁壞國家基礎建設,造成經濟損失;
社會:超級颱風帶來連場暴雨或導致澇災,淹沒沿岸及低窪地區,增加救援難度;若政府處理災情不當,將衝擊其管治威信;
健康:極端高溫使傳染病容易蔓延,甚或一些「古老病菌」會因冰層解凍重回生態系統,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英國《衞報》認為,現在政治環境開始與科學背道而馳,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2017年6月宣布單方面退出《巴黎協議》,而在今年10月的巴西總統大選中,支持將亞馬遜熱帶雨林開放予農業企業開伐的總統候選人贏得第一輪總統大選,另一邊廂,挪威、英國、德國亦試圖開採國內的不可再生能源,可見《巴黎協議》存在很多變數。

資料來源:英國《衞報》(The Guardian)

資料二

2017年6月1日,美國宣布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並要求重新談判,特朗普最近在接見挪威首相時表明,他不反對《巴黎氣候協定》,亦不排除日後重返協定,但協定必須符合美國利益。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先生認為,美國的退出在政治及道德上需付出很大代價。

另一方面,美國三十多個州的地方政府,以及美國多間大企業如蘋果、谷歌等表示,儘管美國總統宣布退出協定,他們仍會實行低碳措施。去年11月各方已坐言起行,在巴黎召開加強行動的峰會,他們希望通過資金援助,兌現美國原先在協定中的承諾。

美國的退出,增加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不確定性:美國是全球最大經濟體,也是全球碳排大國,排放量佔全球15%;美國退出,對全球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造成嚴重負面影響。幸好,各國對協定所提出的目標堅定不移,尤其在去年的融資峰會上,法國總統馬克龍曾揚言:「到2020年,當中因美國退出而減少的一千億元援助資金,一分都不能少。美國不出資,就由我們出資。」同時,很多其他發達國家亦願意加大出資金額。

資料來源:團結香港基金

多角度思考

1.
全球各國對減排責任爭持不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對減排各自有甚麼考慮?試從不同層面闡釋。(8分)

2.你認為國際協議在何等程度上能有效促進世界各國減排?各國之間又可如何更公平、平等地協作以達致減排目標?試提供可行建議。(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發展中國家:
經濟:合理追求工業化,以消除國家貧窮改善民生,全面放棄化石燃料將影響經濟發展,危害貧窮人口;歷史責任:發達國家通過燃燒化石燃料建立繁榮經濟,卻要發展中國家承受全球暖化帶來的惡果;資金技術:貧窮國家資金及技術短缺,應因應其生活水平和能力承擔較少責任。
發達國家:
經濟:減排限制國家製造業發展,使國家失去經濟優勢;碳排放量:現時全球近65%的碳排放來自發展中國家,只得發達國減排並不公平,一些依賴能源出口的國家對減排欠積極。

2.同學可自由發揮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國際協議:有利制定清晰減排目標及方法,共同解決全球暖化問題;國際合作促進低碳技術轉移,有助發展中國家減少排放溫室氣體;各國達成具法律約束力的協議,以限制碳排放量。建議:發達國向發展國提供減排援助及技術,協助其發展低碳技術、轉用可再生能源等;鼓勵跨國私人企業投資於新科技及再生能源的發展。)

載自2018年11月21日《S-file通識大全》

文:卜美銀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