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人與人之間 必要的沉默

2018.11.20
19964 19964

口語溝通

討論題目

常言道:「語言是銀,沉默是金。」你認為與人相處是否應該以此話作原則呢?

 

資料

資料一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早年在字詞聯想測驗中發現,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情緒表現。後來他根據自己的臨牀經驗和與各種人的廣泛接觸,提出把人分為兩種:外向型和內向型⋯⋯內向型的人往往很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愛思考,喜歡安靜,善於內省,但不夠自信,也不善於結交朋友,顯得孤僻和害羞,對宗教、哲學容易感興趣。這種人如果走極端,可能發展為精神病。

  不過,沒有純粹外向或內向的人,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些外向或內向,只不過有的人外向特徵佔優勢,有的人內向特徵佔優勢。這兩種特徵也說不上誰好誰壞,各有其優缺點。有一種有趣的現象是兩種類型的互補效應:內向的人心裏面羨外向的人,外向的人又對內向的人很感興趣。

摘自《教師甄試的家》

資料二

  沉默內向並非冷漠,只不過不喧譁躁動、不肆意張揚、不信口開河,而是專注地做人做事,以平和豁達的心態觀察周遭。沉默也是一種力量,有其優點。首先,靜默「有益身心健康」:在繁忙躁動的環境裏,靜默沉澱可降低血壓、強化免疫、放鬆身心,使情緒平和、平衡、平穩。

  其次,靜默「有利認知發展」:內向沉默的人較能專注當下、看清事實,減少衝動莽撞,而能理性自省、深度思考、發揮創新意念與生產效能。

摘自《中華日報》2016年7月15日

資料三

  傳統智慧告訴我們領袖是會挺身而出、發表言論、給予指令和制定計畫的人,而他們通常都是一個團體最有支配能力和外向的人。但這並不一定完全如此……外向型領導的好處是能夠提供一個清晰的權威結構和方向,但假若這類領袖和主動發言的員工在一起,就容易產生摩擦;反之,較內向的領袖和這些員工合作,則能通往成功。格蘭特(Adam Grant)和他的研究團隊在薄餅速遞公司的調查中發現一個簡單的反比較:內向型經理帶領主動的員工會迎來更高的盈利,反之亦然。格蘭特指出,「在充滿活力又不穩定的經濟裏,積極性行為尤其重要,但正因外向型領袖喜歡成為中心,他們傾向受到員工積極性的威脅。另一方面,內向型領袖較能細心聆聽員工的建議,並會支持他們主動嘗試。」

摘自《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期刊》2010年11月23日

 

小組討論

試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每個同學輪流發言1分鐘,然後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0 分鐘。

 

討論點

  • 多說話和少說話有甚麼好與壞?
  • 說話的多少如何影響與他人的相處?

 

論點參考

孔子(春秋哲學家)

  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

語譯:

  多聽,不要說沒把握的話,即使有把握,說話也要謹慎,就能減少錯誤;多看,不要做沒把握的事,即使有把握,行動也要謹慎,則能減少後悔。

王力(語言學家)

  說話是最容易的事,也是最難的事。最容易,因為三歲孩子也會說話;最難,因為擅長辭令的外交家也有說錯話的時候。有些人太不愛說話了,大約因為怕說錯了話,有時候又因為專選有用的話來說。其實這種人雖是慎言,也未必得計。愈不說話,就愈不會說,於是在寥寥幾句話當中,錯誤的地方,未必比別人高談闊論的錯誤少。至於專選有用的話來說,這也是錯誤的見解。會說話的人,其妙處正在於化無用為有用,利用一些閒話達到他的企圖。會着棋的人沒有閒着,會說話的人也沒有閒話。

  有些人卻又太愛說話了,非但自己要多說,而且不許別人多說。這樣,就變成了搶着說。喜歡搶着說的人常常叫人家讓他說完,其實看那滔滔不絕的樣子,若等他說完真是待河之清!這種人似乎把說話看做一種很大的權利,硬要壟斷一切,不肯讓人家利益均沾。偶然遇着對話的人也喜歡搶着說,就弄成了僵局。結果是誰也不讓誰,大家都只管說,不肯聽,於是說話的意義便完全喪失了!

 

觀點舉隅

甲同學:不應以「語言是銀,沉默是金」作原則

  我不認同以「語言是銀,沉默是金」作為與人相處的原則。建立人際關係,就是要互相了解,認識對方的長短處,從而學習信任和關懷。而在最初二人毫不相識的時候,並不容易知道他人的行為,所以要從言談中初步了解對方的性格。

  正因如此,「語言是銀,沉默是金」並不適宜作為與人相處的原則。這句話的意思是指由於人們很容易說錯話,故不說為妙,以免破壞人際關係。但是,原本二人就素不相識,還未建立關係,如何怕會破壞呢?再者,少說話,不但妨礙他人從話語中認識自己,更有可能讓人覺得自己冷漠,因而不願接近。這樣,如果身邊沒有朋友,又如何與人融洽相處呢?所以我並不認為應以這句話作為原則。

 

乙同學:應以「語言是銀,沉默是金」作原則

  這句話作為老生常談,必有其價值,對人與人相處一定有幫助,因此我認為應作為個人原則。由於說話時並沒有時間停下來斟酌,因此很容易說錯話或無意中傷害到他人。這句話提醒我們說話前要三思,「語言是銀」其實代表說話也有一定的價值,只是假若沒有把握就不要胡亂說話,應在這時候沉默而已。

  蘇格拉底曾提出說話前要用三個篩子先過濾──所說的事是真實、善意和重要嗎?如果並不符合,就寧願不說,以免為自己和對方造成困擾。這樣與人傾談時更有效率,也因減少說一些無謂的流言蜚語從而維護到雙方的關係,在人與人相處上百利而無一害,故我認為應該把「語言是銀,沉默是金」作為相處原則。

 

丙同學:不應以「語言是銀,沉默是金」作原則

  我不認同以這句話作為人與人相處的原則。與人相處,理應坦誠相對,方能建立互信。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即是指人必須要有信用。而要使自己可信,就必當在平日當中與人坦誠。因此,有話要說就不宜隱藏,凡事有所顧慮,令自己不敢說話,又或是精雕細琢後才說出來,會讓別人看得出,反而覺得自己造作。

  另一方面,刻意遷就他人而欠缺自己的真實性,這樣難以與人坦誠相待。又例如自己遇到困難時不敢說出來,以免麻煩到他人,但不說出來,又怎知道沒有人會幫助自己呢?勇於尋求協助,其實也代表自己信任對方。雙方建立互信,才會更珍惜這種關係和信賴,從而促進人際相處。因此,多說話並非壞事,故我不認同以「語言是銀,沉默是金」作為相處原則。

文:劉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