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蛇王的故事
2018.11.16麥記樓上是超級市場。再走過一些,有幾家賣電子產品的店鋪。這裏是鴨寮街。
鴨寮街可能是世上最密集的街道,開了極多店子。其中一家掛着一個大招牌,寫着「蛇王協」。你大概曾經路過,但從來沒有走進去。
細看的話,你會發現,店內不只有蛇,還有很多故事。
香港味道
鴨寮街有一家麥記,餓了的時候,你可能會去買個「鋒味」漢堡包,填飽肚子。但其實,多走幾步就有一間蛇王協,有多一個選擇,可以吃一下蛇羮。或者,在你的心中,不曾把蛇看成食物。那就像日劇《忘卻的幸子》裏出現過的吞拿魚蛋糕,令人覺得怪怪的。但蛇羮其實挺有風味。
採訪當日,記者一坐下來,人稱「嘉玲姐」的老闆周嘉玲就好客的說:「先吃碗蛇羮吧。你要大的還是小的?」吃了一口蛇羮,發現頗為鮮美。嘉玲姐說,加點檸檬葉、薄脆會更好吃。你喜歡的話,還可以加胡椒粉。不過絕不能像碗仔翅般加醋,否則會破壞鮮味。吃蛇是一件講究的事,而且可以套用謝霆鋒在廣告裏的口號,是Taste of Hong Kong。
蛇店多同門
吃蛇是廣東的飲食文化,不過,嘉玲姐說,隨着內地經濟愈來愈發達,現在北方地區如上海也會吃蛇。蛇王協是嘉玲姐的父親周祥佳在一九六五年創立,當時他跟十二個好朋友合股,在南昌街開了這家店子。店名起了「協」字,是取「齊心協力」的意思。在創業之前,周老先生已在另一家店「蛇王恩」工作,累積了相當經驗。事實上,嘉玲姐指出,香港很多蛇店都是同門,主要系出蛇王恩、蛇王林、蛇王源等老店。頗有金庸小說世界的味道呢。
其後蛇王協其他股東先後離開,另起爐灶做生意,最後剩下周老先生。嘉玲姐說:「你想想看,每賺一元都要分成十三份,實在太少了。」一九七六年,蛇王協因為店鋪給業主收回,搬到現址鴨寮街,並營業至今。
「蛇王」好兆頭
看看街上的蛇店,發現有個有趣之處,就是總叫「蛇王X」。嘉玲姐解釋那是有原因的:「做這一行很凶險,一不小心就會被毒蛇咬死,這種事以前經常發生。」從前蛇店老闆會上山抓蛇,身上雖然帶備了中藥,萬一被毒蛇咬到時服用,但始終有風險。為了好兆頭,他們都自稱蛇王,以示「蛇王出動,五蛇盡低頭」,這是蛇店往往沿用「蛇王」二字的緣由。
●現在蛇王已不會再上山抓蛇,蛇王協主要從馬來西亞、印尼進貨。不論甚麼情況,嘉玲姐(圖)都不建議大家自行抓蛇,因為太危險了。
秋風起 敍天倫
俗語說「秋風起,三蛇肥」,傳統來說,大家通常在秋冬時分吃蛇,「月餅之後就到我們登場。」嘉玲姐表示中國有「不時不吃」的觀念,蛇因為在重陽前後開始進食,準備冬眠,所以這段時間最肥美,最適合入饌。吃蛇的日子只有三至四個月,「造期」不長。可是,到了今天,當月餅仍是重要的應節食品,甚至連a字頭時裝品牌也推出月餅,吃蛇的傳統卻逐漸沒落。嘉玲姐回憶,以前的家庭沒有甚麼活動,最常就是煮東西。那時的家庭會買蛇回家處理,煲湯、燴蛇,「大家姐負責拆肉,二家姐切薑絲,三妹切木耳。」煮食本身就是家庭活動,之後再找姨媽姑姐等親戚來吃蛇,大夥兒和樂融融,非常熱鬧。
●嘉玲姐憶述,從前蛇宴是高級的宴會。時至今日,在「蛇齋餅糭」中,蛇宴仍是最昂貴的。
年輕時愛逞強
嘉玲姐從一九七一年起在蛇王協幫忙,那時請人很不容易,而她又自問不是讀書的材料,所以直接就替父親工作了。嘉玲姐記得父親曾經問她會不會怕,她回答說不怕,還覺得抓蛇「幾得意」。初時嘉玲姐不能碰蛇,只幫忙負責清潔,後來才用死蛇練習,學習怎樣劏蛇、取蛇膽,才慢慢上手,「然後劏沒有毒的活蛇、剝了牙的毒蛇。」有一次嘉玲姐因為逞英雄,竟逕自替毒蛇剝牙,結果給周老先生罵個半死。不過她並沒有因此罷休,反而趁周老先生外出買貨時,偷偷叫店內的師傅教她剝牙。嘉玲姐笑說年輕時的她總是不守本分。
嬌小女蛇王
或許,因為她這樣不守本分,才能繼承衣缽,甚至幫漁農署出手抓蛇,巾幗不讓鬚眉。嘉玲姐回想十多歲時有一次收到請求,去把一塊招牌上的蛇抓下來,但沒有一個人想到長得嬌滴滴的她就是蛇王,「當時消防員問:『蛇佬在哪裏?』我不斷揮手說:『是我呀!』他看看我的樣子,問我:『你行不行呀?』我就回答:『行呀!』然後他就豎起雲梯,讓我爬上去抓蛇。」提起這件往事時,嘉玲姐仍忍俊不禁。當然,抓蛇、劏蛇是危險的工作,驚險始終比較多。嘉玲姐一面展示手上的傷痕,一面告訴記者她幾乎天天給店裏的蛇咬傷。
笑看逆境
現時蛇王協還會批發新鮮蛇肉,不少連鎖餐廳、酒樓都是嘉玲姐的顧客。不過,不能不承認的是,隨着社會改變,年輕一輩已不太會吃蛇。嘉玲姐在訪問裏不只一次自嘲,這個行業正在式微。問她怎樣形容現在的心態,她一貫的笑道:「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鐘吧。」一小時的訪問中,常常可以看到嘉玲姐的笑容,這大抵是面對逆境最好的態度。
蛇王協
地址:深水埗鴨寮街170號
一條蛇 全身寶
從中醫角度看,大體來說,蛇肉屬於溫性,好比豬肉,性質會跟隨一同烹調的藥材而改變。不同的蛇有不同療效,像「飯鏟頭」(中華眼鏡蛇)有理氣、驅風、舒筋活絡的作用;水律蛇、百花蛇能清內熱,改善皮膚敏感的狀況。蛇的個別部份也有個別效用,例如蛇血可以補血,蛇膽可以驅風,舒筋活絡,改善神經痛。一條蛇可以說是一座寶庫呢。
亦正亦邪蛇文化
蛇王協一隅擺了個百子櫃,安置店子裏的蛇。打開櫃子,每一格都是中國文化。
妖怪化身
據說古時的人在打招呼時會說:「無它乎?」大意是「沒碰到蛇吧?」這個「它」就是蛇,可見古人對蛇相當敬畏。大概因為這個緣故,在中國民間信仰裏,蛇經常被看成是妖怪。像道教供奉的玄天上帝,腳下往往踏着蛇,象徵玄天上帝為民除害。有趣的是,另一方面,道教也有蛇的神明。比如道教神話故事有所謂「五大神」,其中之一就是蛇仙,名為「柳仙」。不少神話人物也有蛇的形象,像女媧、伏羲等。相傳「伏羲鱗身,女媧蛇身」,這跟西方總是把蛇看成是邪惡象徵略有不同。
原始人圖騰
中國不少神話人物都摻有蛇的元素,這是因為蛇是原始人其中一種崇拜的圖騰。在原始社會時代,大自然是強大、不可對抗的事物,為了生存下來,不同部族漸漸崇拜起不同動植物來,祈救獲得保佑。被崇拜的自然物就是圖騰,而蛇是其中之一。根據考據,以蛇、魚等為圖騰的部族後來融合起來,形成中華民族的祖先黃帝氏族。
蛇、龍混雜
象徵中華民族的龍其實也是圖騰。聞一多在《伏羲考》裏指出,龍的雛形很有可能是蛇:「大概圖騰未合併以前,所謂龍者只是一種大蛇。這種蛇的名字便叫做『龍』。後來有一個以這種大蛇為圖騰的團族兼併了、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團族,大蛇才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鬚……於是便成為現在我們所知道的龍了。」諷刺的是,龍和蛇兩者給人的印象卻差天共地。
白蛇傳與別不同
不難想像,在中國文學裏,蛇通常代表不好的事物。比方說,《山海經》有「巴蛇吞象」的記載,蛇是貪婪的象徵;《西遊記》裏出現過一條紅鱗大蟒,專門吃人;《聊齋誌異》的故事如〈青城婦〉、〈蛇人〉、〈海公子〉等也有蛇精,形象也不佳。不過當中也有例外。像《白蛇傳》裏的白蛇、青蛇就很有情有義,有關故事經過多個朝代集體創作而成,只是這種作品到底屬於少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