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善市場配套 創造銀髮商機
2018.11.14封面專題
今日香港
主題:生活素質
答案︰C
解說
本港官方統計,預測2036年香港65歲或以上長者的人口比例將升至31%。根據世界衞生組織(WHO)定義,當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整體社會人口超過7%,是為「高齡化社會」、14%為「高齡社會」,超過20%則為「超高齡社會」。
香港人愈來愈長壽,而長者人口亦愈來愈多。特區政府希望以居家安老為方針,減輕社會各方面的負擔,但人活到「百二歲」仍然自在快活有尊嚴,實在不容易,幸好科技發展讓「老友記」們有機會願望實現。去年,本港舉行首屆「樂齡科技博覽」,吸引逾四萬人次入場,今年再接再厲,足見社會對「銀髮族」的關注。
人口老化 撫養比率高
提到樂齡科技,大家也許只聯想到一些先進的輪椅,或協助身體不良於行的長者的科技產品等等,其實樂齡科技產品不止於這些東西,長者的消費市場也不止於樂齡科技產品⋯⋯。
正當大部分人都看到人口老化的負面(如撫養比率:2016年數字顯示,約每5個人供養2個人,但去到2066年,預計差不多是5個人要供養4個人,其中長者佔3.4人),同學又有否注意到這個危機帶來的商機?
銀髮一族 消費力不弱
我們的社會,消費市場都集中在年輕一族或有工作有收入的階層,只要翻翻時尚雜誌、留意互聯網「彈」出來的廣告,宣傳的產品和服務,都不屬於年長的一群。然而,消費者委員會最近發表有關長者的調查報告,結果顯示卻很正面,長者(尤其是即將成為長者的一族)消費力毫不遜色,是未來銀髮市場的實力大軍。
準長者 消費市場生力軍
從報告圖表(見圖一)可見,年長人士(由55歲至79歲)每月的平均個人收入為9,080.2元,而平均個人消費達6,326.8元。為甚麼調查要細分「即將成為長者的人士」和「長者」兩組來獲取數據?因為前者不到幾年就會步入「長者」階層,社會準備發展銀髮市場,就要覷準這批重要的消費者。
「即將成為長者人士」生於戰後嬰兒潮的年代,所受的教育和工作機會也較上一代多,不少是專業人士或中產階層,他們對生活質素有要求,亦有能力消費,所以他們的消費額平均為7380.9元,相對「長者」組別的4879.2元高。
產品與服務不足
根據數字,同學可以估計未來這批年長消費者應該能讓本港的市場帶來新面貌,尤其是政府希望做到「居家安老」──長者們的生活起居各項需要,大部分都可自己「一腳踢」去消費購物。然而,本港的市場又準備好了沒有?大家可從兩方面去了解。
1.市場供應
各位請看圖二,原來大部分受訪長者都不滿意市場目前的情況,超過七成人表示市場上沒有足夠合適的產品和服務可供他們選擇。
2.市場思維
目前,本港市場似乎仍未意識到銀髮一族的重要性,對年長消費者不太重視,這種思維可謂十分「趕客」。受訪的長者中,有超過三分一人在過去一年消費時,遇到至少一次不愉快的經歷,例如商戶的不友善對待,甚至被欺騙而蒙受損失等等。
建議:改善措施 開拓產品
因應人口老化問題,銀髮市場成為商家必爭之地,但面對相關產品不足及服務欠佳這兩大主要問題,政府和商界可以推行一些措施來改善,例如:
Mindmap:人口老化與銀髮市場
參考資料
‧樂齡科技概況報告
https://www.ourhkfoundation.org.hk/zh-hant/report/36/老齡社會/團結香港基金政策研究系列-老齡社會
‧消委會:風險或機遇──共建長者友善消費環境的研究
https://www.consumer.org.hk/sites/consumer/files/Elderly_Report/A%20Study%20on%20Building%20an%20Age-friendly%20Consumption%20Environment%20-%20Full%20Report.pdf
學習教材
議題分析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香港社會人口老化,帶來問題廣泛,但有危亦有機,關鍵在於能否做好準備轉危為機。在政府以居家安老為本的方針下,要了解長者們的生活特色和需要,知道他們面對的困難,才能為他們提供服務,開發銀髮經濟市場,再延伸探討如何應用科技協助長者的日常生活,發展樂齡科技。
這議題包含哪些相關概念?
(例)居家安老 Ageing in Place
政府在安老政策的施政方向,目前是以居家安老為方針,「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即主要讓長者們能夠在自己的居所安享晚年,入住老人院等院舍照顧為次。
事實上,要在香港居家安老並不容易,居住環境狹窄,不少家庭沒有足夠空間與長者同住,即使長者有經濟能力獨居或獲編配公屋,因身體或多或少有毛病,家居環境和設施未必配合到讓其生活方便舒適。
有數據顯示,2016年全港117萬長者中有近10萬人居於院舍,院舍照顧比例由09年的百分之七增至逾百分之八,對比一般亞洲地區的百分之三和西方國家約百分之四的數字,看來香港要更加努力。
試舉出與議題相關的關鍵詞。
(例)
‧人口老化 Population Aging
‧社會共融 Inclusive Society
‧安老政策 Elderly Policy
‧老年撫養比率 Elderly Dependency Ratios
‧樂齡科技 Gerontechnology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這議題是否重要?其發展有何影響?
請填寫: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長者在經常性和非經常性開支中,佔最大(相對較大)份額的消費類別是甚麼?而資料又反映了甚麼現象?(6分)
2.你認為現時香港社會有些甚麼政策或措施推動長者消費?你認為推動這些政策是否好事?解釋你的答案。(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外出用膳和糧油膳食佔經常性開支共35.7%,旅遊就佔非經常性開支的最大份額,為20.7%,其次如節日/生日開支、日常送禮、娛樂、興趣、消閒和進修亦佔頗大比重。從資料數據反映,年長消費者的生活頗多姿采,如喜愛外出用膳、旅遊、娛樂和送禮等等,可見他們的社交生活豐富,亦樂於消費生活必需品以外的東西。
2.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建議:公共交通機構給予長者的乘車優惠,簡接鼓勵了長者多出外走走,也帶動了長者消費,除了對經濟有正面影響,對長者的身心也有好處。)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訪問東京,向日本商界推廣香港。她在會見傳媒時表示,本港的科研實力強,但傾向是學術性研究,認為可以學習日本的模式,加強科研機構與工業界的合作,令實際應用更完善。
林鄭月娥又稱,此行目的不只關於商界,同時向日本學習安老問題。她指出,日本人口老化潮相對本港早了八至十年,同時面對勞動人口不足的問題。本港可向日本借鏡,學習日本如何利用創新方法和科技產品來照顧長者。
資料來源:「林鄭︰日本科研應用安老可借鏡」《星島日報》2-11-2018
資料二
日本有各種道具幫助長者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小煩惱。例如長者可能會因為腕力不足,在扭開各種樽裝產品時感到手足無措,而這隻小企鵝便能幫助他們解決問題。這個矽膠造的企鵝開瓶器附有兩個不同尺寸的圓形以應對各類樽蓋,有了這產品,不論飲料瓶、豉油樽或果醬樽都可以不費吹灰之力便應聲開啟。另外,在湯碗和飯碗都加上了手柄,讓長者及傷健人士更容易使用,避免被湯碗燙到雙手或燙傷身體其他部位的風險。上述設計都有多種顏色和花款,總有一款合心意。
資料來源:房協長者通網頁
多角度思考
1.參考資料一,香港的科技發展有甚麼問題?為甚麼香港要向日本「學習日本如何利用創新方法和科技產品來照顧長者」?(4分)
2.你認為科技可如何改善長者的生活質素。試舉例說明。(6分)
3.參考資料二,你認為提升長者的生活質素一定要用上高科技嗎?解釋你的答案。(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香港科技傾向學術研究,缺乏實際應用,但日本因為早於香港面對人口老化,已開始應用科技來照顧長者,所以值得香港學習。
2.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建議:舉例,智能家居的電器,可以偵測和感應電器的開關情況,減少長者因忘記關電器而引起家居意外。)
3.高科技都要配上細心觀察和貼心的創意,才能有應用的價值,像資料中企鵝形狀的小工具,就能協助長者輕鬆開啟樽蓋和瓶蓋。
載自2018年11月14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