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詩:貼近生活趣味多
2018.11.09「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是必讀的新詩課文,十年不變,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學生揮之不去的夢魘呢喃。其實,新詩又何止這一種模樣?林大輝中學四名中二級學生,參加了賽馬會「過去識」本土文學普及教育計畫,以「飲食」為題的閱讀寫作坊,跟九十後詩人陳康濤學寫新詩。她們發現新詩題材多元,飲食的味道乃至生活的五味雜陳,都能通過新詩表達。
張詩雅:「老師讓我們觀察和試食後再寫詩,我發現原來生活很多事物都可以用來寫詩,寫作時更容易找題材。」
鄧雅文:「本身對新詩無興趣,參加寫作坊後,發現新詩題材貼近現代和多樣化,看詩就像猜大型謎語,很有趣。新詩還可以反映作者心情。每個女生心中都有白馬王子,我嘗試以桃比喻男子,因為桃在古代是佳餚。這個桃在園中特別耀眼,女生對它一見鍾情,但不知以後能否再相見,帶出愛情要自己把握,不要等運到。」
〈桃〉鄧雅文
在這個冷漠無情的社會中,
恐怕難遇一位同道中人,
直到這次在桃園中遇見了他,
才覺得世界還有一絲溫暖。
我站在桃樹下靜靜地眺望,
他白中帶點粉的髮絲,
經春風的洗禮顯得更加爽朗,
他的笑容甜得令人發抖,
一看即入迷,
深深刻印在腦海中,
成為了記憶中的寶石,
我握緊手中的白桃,
期待和他相處之時。
余青芳:「我在參加寫作坊後才了解和喜歡新詩。剛開始時覺得找主題很難,但老師叫我們用食材做主題,我對鹹魚印象比較深,覺得很特別,想到鹹魚沒可能一開始是鹹的,要加調味料,就像成長。」
〈成長〉余青芳
在海中生活
本是無比快樂
可一天醒來卻被燈光包圍
最後被拍到昏死過去
但我身邊感到你在
我便不怕了
當我被煎炒時
你在身邊輕聲安慰讓我不再害怕
但你還是離開了
我的味道變成了讓人無法接受的鹹
我一下就成長了
被人趕出鍋中
沒人再敢吃我
直到遇見另一個你
黃惠心:「在寫作坊上看了很多關於不同生活體驗的詩,眼界大開。我選擇用油炸鬼這個題材寫詩,是因為從小經常吃油炸鬼和聽到油炸鬼由來的傳說,覺得兩條油炸鬼一起落鑊,好像愛情故事。」
〈炸〉黃惠心
不論落油鑊
還是被炸
都一齊經歷
愛
是一種考驗
要經歷過總明白
像油條一樣
永遠在一齊
永不分離
齊齊來 學寫新詩
原來新詩這麼好玩!但中文水平不太好,可以寫嗎?寫作坊導師陳康濤說,「新詩並非純粹是高雅藝術,它是一種很彈性的文體,每個人都可以寫,只要多讀詩,找到觸動自己的詩,自然就會『開摩打』。」從自身經歷出發,表達真摯的感情;形式有創意,擺脫慣常的正規文法,培養把文字拼貼出新意的觸覺,這樣就可以寫出好詩了。
顛覆語言慣例 「錯」中生詩意
陳康濤認為,新詩的最大特質是顛覆性,「新詩嘗試懷疑和顛覆權威,可以容納很多遊戲和多元的嘗試。」像台灣詩人陳黎的圖像詩〈為懷舊的虛無主義者而設的販賣機〉,模擬販賣機,提供選項讓讀者自行拼貼,體現新詩的遊戲性質。新詩是文字拼貼的藝術,同學應勇於「犯錯」,「拼貼本身就是『錯』,錯的東西放在一起,才擦出火花。同學慣了做功課要想如何答對,很怕錯,寫詩就要他們擺脫這個觀念。」
寫作坊上,他讓學生從雜誌剪下喜歡的字詞,拼貼成詩,像重組句子,卻沒有標準答案,「一開始可能會隨機亂拼,到真正寫詩,就要用自己的觸覺,去找哪些組合是有意義、有新意。」以西西的〈可不可以說〉為例,詩中量詞和名詞配搭錯誤,但並非亂來,如「一位螞蟻、一名曱甴」,「一頭訓導主任、一隻七省巡按」就產生擬人、表達好惡的效果。
情感真摯 創意無限
何謂好詩?陳康濤認為要有創意和情感真摯,創意就是要打破常規,故他從不修改語法,詩中有口語也沒問題。
「希望他們的詩創新,能帶來驚喜,不一定技巧好好,詞彙很多。有些作品的語言並不耀目,但層次豐富,有很多轉折,或者很放膽去玩,我也覺得好。」但創新不等於專寫冷僻題材,否則失去真情,「平常人人也寫的生活題材,你用特別方法寫,你就贏了。即使經歷一樣,每人的感情也是獨特的,有細微差別,就會衍生不同作品。」
試食刺激靈感
這次工作坊以「飲食」切入,一起閱讀和創作關於食物的詩作,「同學食了十幾年,肯定有很多經驗,不會沒東西可寫,由此引發想像力。」飲食也與其他生活經驗扣連,「飲食通常會伴隨其他人和事,因為飲食時不會很專心,可能在聊天、做功課,所以想起食物,會記得當時的人和事。」
為刺激學生的寫作靈感,每一堂課更設有飲食環節,甚至選用較特別的食材,如紅毛丹和秋葵。有同學形容秋葵「滑潺潺」的黏液像眼淚,描述為了「你」流乾眼淚變成秋葵乾,味道改變,抒發失去自我的情感,相當有創意。
●陳康濤推薦詩集:陳黎《陳黎詩選:1974-2010(增訂版)》、夏宇《腹語術》、飲江《於是搬石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和淮遠《跳虱》。
新詩小練習
小練習一
走在街上,見到任何物件,都嘗試寄託個人情感於其中,務求寫沒人寫過的東西。
提示:見到垃圾桶,有句說話是「閱讀有如金字塔」,那可不可以「閱讀有如垃圾桶」?再作延伸、演繹,例如甚麼都可以放進垃圾桶,像閱讀應海納百川。
小練習二
參考以下詩作,選取一種烹調手法來寫詩,表達回憶或情感。
夏宇〈甜蜜的復仇〉
把你的的影子加點鹽
醃起來
風乾
老的時候
下酒
提示:烹調手法如何扣連情感或回憶?如這首詩,食物經醃製後便可長期保存,故在情人離去後醃製彼此回憶,而醃需要用鹽,讓人聯想到同樣是鹹的眼淚。
華文新詩 風氣大不同
在香港寫詩似乎曲高和寡,曾任《聲韻詩刊》總編輯、編有2011至2014年度《香港新詩選》的黎漢傑,觀察兩岸三地華文新詩風氣,慨嘆香港生活逼人,缺乏寫詩、讀詩的空間,但仍有些有心人筆耕不懈,從夾縫中創作出富香港特色的作品。
香港新詩語言乾淨 反映生活
香港文化混雜,要歸納香港新詩特色,也不容易。黎漢傑編過的《聲韻詩刊》接受各地投稿,對各地作品的特色有一套看法:「香港新詩多用白話,少修飾語,句子結構簡單,節奏快,感覺比較『乾淨』;內容上不會很『大部頭』,寫衣食住行的日常話題較多。內地和台灣新詩相對多探討宏大的題目,如哲學、宇宙和生死,會有長篇的詩集。」
所謂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之文學,黎漢傑編新詩選集時,觀察到不同年齡階層的詩人,明顯有不同取材風格。過往香港新詩有不少關注社會議題的,例如鄧阿藍〈一首低沉的民歌〉寫工時過長的工人;也斯〈大角嘴填海區〉寫填海令城市變遷;西西的〈瀏覽商場的櫥窗〉寫商場商品消費的矛盾,「新一輩本地詩人較傾向抒發內心感受,用詞意象較憂鬱和灰暗,似乎刻意想有別於上一代,建立自己特色。」
勿忘初心 寫詩之必要
黎漢傑坦言,香港難有空間寫詩讀詩,社會只衡量商業價值,詩人不被尊崇,讀詩的人又少,一本詩集銷量有幾十本已不算差。加上生活逼人,自然會氣餒,「下班後已沒多少私人時間,不想思考,而詩需要思考,把每天的情感起伏反芻,有多少人能堅持?」他慨嘆,香港不乏對新詩有興趣的年輕詩人,但很多有潛質的名字像流星一閃而過,沒有堅持。
面對現實的無奈,如何保持創作熱情?他認為謹記自己寫作的原因最重要。對他來說,寫詩之必要在「想寫下個人感覺,不得不寫」,是「安頓生活」的方法。
「人離不開生活,因某事、某人生氣、開心和不開心,這些感情起伏會在潛意識累積一些寫作片段。靜下來、寫出來,精神上才能保持對生活有盼望,有積極的態度。」
普及文學 宜百花齊放
反觀台灣和內地,詩人被尊稱為「老師」,會為一本詩集開長達數天的研討會,台灣更會把新詩製成文創產品,大眾對新詩不感陌生。新詩的傳播途徑也與時並進,現時流行在社交平台刊登節錄的詩歌,有人憂慮是「糖衣毒藥」,令新詩變得「速食」,削弱大眾對新詩的理解能力。黎漢傑卻持樂觀態度,認為新詩有不同面貌,有深有淺,只要是好詩就值得分享,推廣門檻較高的「精英」活動,如國際詩歌節之外,也要辦普及的活動,吸引普羅大眾。
AI也寫詩?
人工智能潛力驚人,最近連文藝創作也能做到。內地微軟研發的AI機器人「小冰」居然能寫詩,著有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引來爭議。黎漢傑認為,此事能讓人類看清自己寫詩的價值,「AI寫的詩,是通過輸入已知的資料再從中選取,寫出來的意義是傳統的,但人類可以依個人主觀意思無中生有,通過其他搭配,為詞語加添以前沒有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