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文物傳承文化 保育重責不可失
2018.11.12封面專題
現代中國+全球化
主題:中國的改革開放+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
答案︰B
解說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歷史文物及文化遺產可分為有形及無形的。有形的泛指有歷史價值的東西如建築、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等等;無形的是指技術、語言、宗教儀式等等。
中國文物流失與保育歷程
‧ 廿世紀前期:中國基本上沒有甚麼文物保育政策或制度,而中國文物交易已經十分活躍及商業化,加上盜墓及偷竊文物十分猖狂,故有不少文物流失海外。
‧抗日及內戰時期:時局混亂,更多文物受到破壞及流失。
‧十年文革時期:不少尚存的歷史建築及文物被紅衞兵破壞及消滅。
‧改革開放後:政府對剩餘的文物進行積極的修復、保護及展覽。
現時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超過2,000個、歷史文化名城約120座,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化及自然遺產近50個,比如北京的明十三陵、人民英雄紀念碑、故宮及天壇等等。
保育文物的4大因素
1.文化因素:對中華傳統文化及文明之研究
自開放改革以來,內地中央及地方政府制定相關的政策,保育文物。在文化上而言,是可以做到不同地域的華夏文化傳承,如遼、金、元朝遺留下來的文物,可豐富現代國民對不同時期及地區的中國歷史的認知,加強國民對中華民族傳承的了解。
2.經濟因素:加強地方經濟發展 / 旅遊業
一般內地地方政府都會以建設及經濟發展為首要任務,而發展文物文化旅遊可謂是第三產業中回報較高的。一方面在旅遊業的全球化下可賺取收入,另一方面可帶動相關的建設,如酒店賓館、交通配套,以及零售、餐飲等不同行業的發展,加強地方上的軟實力及硬實力建設。
3.政治因素:增強國民身分認同感
中華民族最少有五六千年的歷史,當中黃河流域及長江流域的文明更是悠長久遠,而保護及認識文物背後所蘊含的中華民族文化,有助加強全國各民族團結,以達致鞏固統治之效。國民身分認同感愈高,愈能提升及鞏固國民對政府的支持度。
4.國際因素:促進中國與各國文化交流
秦始皇兵馬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亦為「世界第八大奇迹」,當中的士兵俑、馬車更曾在不同國家地區展出,是宣揚中華文明的好方式。同時,由於不少國家掀起「中國文物熱」,一方面加強了中國的正面形象(軟實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引外地遊客到訪。
中國保育文物的障礙
經濟:文物有價
自開放改革以來,中國文物在海內外的非法買賣一直存在。而不法分子及非法開採公司在盜取及運輸過程中,對文物造成不少破壞,比如十多年前的河南省曹操墓被盜事件,盜墓者更曾使用工業炸藥,盜取文物後再以高價售予買家。
政治:發展趨勢
幾十年來,中國各大城市積極進行城市重建及拓展,清拆舊建築以發展商業區及住宅區,例如在北京就清拆了大量四合院(包括明清時代的古建築)。再者,工業及燃煤發電過程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硫,加上及後形成的酸雨,對古迹如石刻和建築文物造成腐蝕,破壞嚴重。
全球化:遊人行為
隨着國際旅遊業的不斷拓展,一方面來華的旅客大量上升,另一方面國民在穿州過省式的「省內遊」亦大幅增加,因兩者而來的不少人為破壞,對文物及建築都帶來損害。
由於不少旅客普遍缺乏對文物的保護意識,如隨便觸摸文物、拍攝或塗鴉等,而有關管理部門的罰則及預防保育措施亦不合時宜。例如湖南的人文及自然文化雙遺產張家界,在電影《阿凡達》的造勢下,不斷展示文物及開發山景,以利益為重,對相關人文及自然環境造成很大損害。
Mindmap:中國文物保育制度的現狀與障礙
參考資料
‧談保護中國文化遺產@想一想中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e9ptMVC0hA
‧《國寶檔案》 大西沈浮——張獻忠寶藏迷蹤 | CCTV中文國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OI-OkdOA7g
學習教材
議題分析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從中國的文物保育現況,探討保育文物的重要性及當中遇到甚麼障礙。
這議題包含哪些相關概念?
(例)
可持續旅遊 Sustainable toursim
可持續旅遊的本質是不破壞物質及非物質資源的完整性,並能給旅遊區居民發展機會。根據世界貿易組織,可持續發展的旅遊業是一方面顧及現時地區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保障未來的發展機會。為達到這個目標,在發展經濟以外,亦要照顧到人文傳統、基本生態發展、生物品種及生態系統。
試舉出與議題相關的關鍵詞。
(例)
‧生態旅遊 Ecotourism
‧重建 Redevelopment
‧改革開放 Reform and opening-up
‧文物保育 Heritage conservation
‧活化 Revitalization
‧商業化 Commercialization
‧身分認同 Sense of identity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這議題是否重要?其發展有何影響?
請填寫: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曹操墓被盜情況嚴重
據河南省文物考古所負責人介紹,曹操墓陵園呈長方形,墓前有廣場,模仿了曹操生前「前朝後寢」式的宮殿建築布局。這一發現填補了考古史在曹魏時代帝陵布局方面的空白。
他還說,陵園沒有想像的那麼大,可能體現了曹操「薄葬」的思想。考古人員說,曹操高陵歷史上曾多次被盜。他們發現七個盜洞,古墓已遭毀滅性破壞。曹操遺體被人從墓葬後室拖到前室,甚至面部被砍掉。有關專家表示,由於被盜、被毀情況非常嚴重,要想揭開曹操高陵的諸多謎團,還須要更加深入細緻的考古工作和對出土文物的認真研究與分析。
資料來源:摘自BBC中文網13-6-2010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指出及解釋可能影響中國文物保育的兩個因素。(6分)
2.「與其加強立法及刑罰(如死刑)去禁止盜墓出現,不如加強教育國民愛護自己國家的文物。」提出並解釋一個支持和一個反對這項陳述的論據。(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指出:盜墓破壞文物
解釋:古墓已遭破壞;曹操遺體面部被砍掉,研究價值大減。
‧指出:大量文物被盜去並在市場轉賣
解釋:除了影響學術研究,也可能涉及犯罪集團的非法買賣及走私文物,亦令其他不法分子加以模仿,盜墓以奪取文物。
2.
支持:
‧提出:教育比法律更為長遠及深入民心
解釋:保護文物的習慣及價值觀要從小培養,不能只求法律去阻嚇盜墓者、文物售賣者的犯罪行為,而且執法當局不可能把所有的文物罪犯都繩之於法,也不可能起回全部被盜的文物。
反對:
‧提出:教育難解燃眉之急;立法較有效及阻嚇性
解釋:現今文物的倒賣及流失已經十分嚴重,要立即堵塞相關法例的罰則漏洞,更要加強執法及多部門共同行動去對付盜墓者。教育的成效雖然較長遠,但仍難免有不法分子因為經濟因素而盜取文物。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多角度思考
參考資料,「中國政府加重相關盜墓罰則令文物更可持續發展。」你多大程度上同意這說法?解釋你的答案。(12分)
建議答題方向
同意:
‧加重罰則如終身監禁或死刑可令盜墓者知難而退,而加強執法亦可以打擊相關的文物外流。(資料中的盜墓者羅拉改為經營食店,諷刺文物盜竊者須要轉行);
‧加重罰則對付文物盜竊者,讓國家成為主要的文物開發者,可以平衡歷史及現實因素,令旅客可以欣賞到傳統文物而不會落在私人收藏者手中。
不同意:
‧加重罰則不一定可以減少盜墓,古墓內巨大的財富令不少人不惜鋌而走險,視法律如無物;
‧教育比加重刑罰更為長遠,既可滿足這代人需要,也不影響下一代觀賞這些文物,達到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以上只是部分建議答案,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載自2018年11月12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