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刑賞忠厚之至論〉(節錄) 蘇軾

2018.11.09
19886 19886

文言文閱讀理解

〈刑賞忠厚之至論〉(節錄)蘇軾

  論曰: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之際,何其愛民之深,憂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長者之道也。有一善,從而賞之,又從而詠歌嗟歎之,所以樂其始而勉其終;有一不善,從而罰之,又從而哀矜懲創①之,所以棄其舊,而開其新。故其吁俞之聲②,歡休慘戚,見於虞、夏、商、周之書③。

  成、康既沒,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猶命其臣呂侯,而告之以祥刑④。其言憂而不傷,威而不怒,慈愛而能斷,惻然有哀憐無辜之心,故孔子猶有取焉。傳曰:「賞疑從與,所以廣恩也;罰疑從去,所以慎刑也。」

  當堯之時,皋陶⑤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四岳曰︰「鯀⑦可用。」堯曰:「不可,鯀方命圮族⑧」,既而曰:「試之。」何堯之不聽皋陶之殺人,而從四岳之用鯀也?然則聖人之意,蓋亦可見矣。《書》曰:「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⑨。」嗚呼!盡之矣!

  可以賞,可以無賞,賞之過乎仁;可以罰,可以無罰,罰之過乎義。過乎仁,不失為君子;過乎義,則流而入於忍人。故仁可過也,義不可過也。古者賞不以爵祿,刑不以刀鋸。賞以爵祿,是賞之道行於爵祿之所加,而不行於爵祿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鋸,是刑之威施於刀鋸之所及,而不施於刀鋸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勝賞,而爵祿不足以勸也;知天下之惡不勝刑,而刀鋸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則舉而歸之於仁,以君子長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歸於君子長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註解

1. 哀矜懲創:哀,哀憐;矜,同情。

2. 吁俞之聲:吁、俞,《尚書》常用語氣詞。吁,多表達慨嘆;俞,多表示同意。

3. 虞、夏、商、周之書:指《尚書》,分《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部分。

4. 祥刑:即必須審慎地用刑。

5. 皋陶:相傳為黃帝長子少昊的後裔,舜帝時期掌管刑法的官員。

6. 宥:寬恕,饒恕。

7. 鯀:傳說是堯帝時期其中一個部落的首領。

8. 方命圮族:方命,逆名也。圮,傾倒。意指違抗命令,毀害族類。

9. 寧失不經:經,法制、原則。這裏指寧可犯不守法辦事的錯誤。


練習題

1. 試解釋以下畫上橫綫的字詞:(6分)

a. 歡休慘戚,見於虞夏商周之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威而不怒,慈愛而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過乎義,則流而入於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試語譯以下句子:(2分)

先王知天下之善不勝賞,而爵祿不足以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綜合全文,作者用了甚麼修辭手法來議論?(2分)

(1)層遞  (2)襯托  (3)設問  (4)用典

○ A. (1)、(3)

○ B. (3)、(4)

○ C. (1)、(3)、(4)

○ D. (2)、(3)、(4)

 

4. 判斷以下各題的陳述。(6分)

a. 蘇軾認為在執行刑法時,寧可錯殺無辜,也不能放過犯人。

正確 / 錯誤 / 無從判斷

b. 蘇軾認為執法過於仁慈,但仍能稱得上為君子。

正確 / 錯誤 / 無從判斷

c. 蘇軾指出向犯人行刑時,應該使用刀鋸這種器具。

正確 / 錯誤 / 無從判斷

 

5. 為甚麼在皋陶說「殺之三」後,堯帝會說「宥之三」,阻止皋陶執行刑法處死犯人?試引原文加以說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6分)

  孔子曰:「凡聽五刑之訟,必原父子之情,立君臣之義以權之。意論輕重之序,慎深淺之量以別之。悉其聰明,正其忠愛以盡之。大司寇正刑明闢以察獄,獄必三訊焉。有指無簡,則不聽也。附從輕,赦從重。疑獄則泛與眾共之,疑則赦之。……刑人必於市,與眾棄之也。古者公家不畜刑人,大夫弗養也。士遇之塗,弗與之言。屏諸四方,唯其所之,弗及與政,弗欲生之也。」 《孔子家語.刑政》

孔子和蘇軾都曾就「刑法」展開討論,試指出兩者對「刑法」的看法有甚麼相同和相異之處。

 

a. 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相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 a. 悲哀 b. 決斷 c. 殘忍 / 狠心

2. 古代君主知道天下的善行是賞不完的,不能都用爵位俸祿來獎賞。

3. D

4. a. 錯誤 b. 正確 c. 無從判斷

5. 因為堯帝奉行賞罰忠厚的原則,仁愛所有百姓(1)。如《尚書》所說的「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1),當犯人的罪行有可疑時,堯帝會選擇從輕處置,寧可在執法上誤判,放過有罪的人,也不想錯殺無辜的人(1)。他對有罪的人抱着「哀矜懲創」的心態,懲罰犯人的同時,又要哀憐同情他(1),希望犯人「所以棄其舊,而開其新」,能夠拋棄舊有錯誤,開始新生活,改過自新(1)。故堯帝在判決上選擇從輕,阻止皋陶執行刑法處死三名犯人,寬恕犯人所犯的罪過(1)。

6. a. 孔子和蘇軾都認同罪行有可疑時,應該從輕處置。孔子提出「疑則赦之」和「有指無簡,則不聽也。附從輕,赦從重」,即有指證而沒有證據的和有疑問無法裁決的,就應赦免;而在量刑可重可輕的就應從輕(1),這與蘇軾在文中引《尚書》的「罰疑從去,所以慎刑也」和「罪疑惟輕」的概念不謀而合(1),都是盡量把有可疑者從應罰之列中除去,並且在處罰時從輕(1)。

b. 孔子在文中提出「刑人必於市,與眾棄之也」,即行刑一定要在鬧市上,讓眾人共同唾棄他,又提及「古者公家不畜刑人」等的例子,解釋古時的人也不會善待曾犯罪的人(1),這與蘇軾所提及的「有一不善,從而罰之,又從而哀矜懲創之,所以棄其舊,而開其新」有細微的不同(1)。蘇軾認為懲罰犯人時要憐憫他,讓他改過自新,而孔子則認為要讓眾人共同唾棄他,以作懲戒,故兩者在對待犯人的態度上有所不同(1)。(言之有理便可得分。)

文:黃家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