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為根本 本固邦寧
2018.11.06口語溝通
討論題目
你認為哪一個組合最能代表政府和市民的關係? 1. 船和水 2. 父母和子女 3. 農夫和農作物 |
資料
資料一
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禦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禦之?」
摘自《孟子.梁惠王上》
解說:
孟子見梁襄王,王問他如何能使天下安定,由此帶出種稻的比喻,以旱比喻殺人的君主,下雨比喻不嗜殺人的君主出現。「槁」和「興」分別形容人民對這兩類君主的態度,以此帶出「仁道」的政治思想。
資料二
「仁」的本意範疇涉及上下、父子之類的「內親」關係,並與表示「慈孝」的「親」有所牽連……關於「仁」的概念涉及「親、慈、孝」等範圍,王中江先生提出如下看法:「儒家的親情之人愛,當然還有父母對子女『慈愛』的層面。整體而言,父慈子孝是儒家親情之仁的一個基本原則。」……先秦思想家……將父子關係加以轉化,以解釋君民之間的互動。換言之,在先秦思想家中,君民猶如父子之親,故統治者應以「親民」來治國。統治者「親民」,即是「仁」政。
摘自郭靜云《從〈錙衣〉看先秦儒學轉化成「經」》
資料三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寡人未嘗知哀也,未嘗知憂也,未嘗知勞也,未嘗知懼也,未嘗知危也。」孔子曰:「……且丘聞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
摘自《荀子.哀公》
語譯:
魯哀公問孔子:「我出生在深宮之中,在婦人哺育下長大,我從來不知道甚麼是悲哀,從來不知道甚麼是憂愁,從來不知道甚麼是勞苦,從來不知道甚麼是恐懼,從來不知道甚麼是危險。」孔子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君主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能載船,水能翻船。』您從這個方面來想危險,危險感哪會不來呢?」
小組討論
試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每個同學輪流發言1分鐘,然後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0分鐘。
討論點
- 政府和市民各自有甚麼特點,以及兩者如何互動?
- 各個組合中的關係與政府和市民的關係有甚麼相似的地方?
論點參考
董仲舒(西漢思想家)
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婦為陰。
解說:
三綱皆取于於陽之道。具體地說,君、父、夫體現了天的「陽」面,臣、子、妻體現了天的「陰」面;陽永遠處於主宰、尊貴的地位,陰永遠處於服從、卑賤的地位。
金耀基(社會學家)
中國二千年來,既是一君主制,則政治的權力總在君主,政治之主體亦在君主,亦即君主是主權之所寄。以此,中國的政治權力是「自上下流地」(downard flow)。古典中國的政治形態,照韋伯來說是屬於一種「家產官僚主義」(patrimonialism)。亦即政府多少是皇室的擴大,官員不啻是君主之僕役,而成為君主私人底倚靠者。而持政府為「父權家庭」(patriarchal family)之投射者亦頗不乏人。無論如何,過去中國靠一龐大的「官僚治體」(bureaucracy)所控制,則不容辯駁,而這個龐大的「官僚治體」則為一群儒吏所壟斷。
孟子(儒家思想家)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語譯:
百姓最為重要,代表國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國君為最輕。
觀點舉隅
甲同學:認為政府和人民的關係就像船和水
我認為以船和水形容政府和人民的關係是最貼切的。沒有水,船是無法前行的,正如沒有市民,也不可能有政府的出現。水能載舟,這好比人民支持政府又或是在政府部門工作,使政府能正常運作,船也能正常航行。但水也能覆舟,洪水能沉沒船隻;人民也有能力推翻政府,不只是投票動議。
歷朝歷代,古今中外,以革命、起義推翻政權也不一而足。政府雖在人民之上,有如船在水之上,但也有可能被其下的人民和水所亡。父母無論如何也會愛子女,但政府卻不然,施行暴政有如船隻排放污染物污染海水;農作物是農夫辛勞的成果,但人民並非因為有政府才出現,而是本來就有的,就如河流不是因為有船而生出水來,河水本來就存在。所以,船和水是最貼切的組合。
乙同學:認為政府和人民的關係就像父母和子女
從「君父」、「子民」這些詞語,可見政府和市民最像父母和子女的關係。首先,父母的責任是把子女培育成才,好的父母會按子女的需要和興趣悉心栽培激發潛能,使子女健康成長;這就如政府關注民生,施行良好政策,讓市民安居樂業,社會蓬勃發展。
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有時或許操之過急,過分逼迫子女,有可能令他們不滿甚至出現叛逆行為,阻礙成長;這也有如政府想加快社會和經濟發展,政策急欲求成,令市民無所適從,引起不滿,甚至示威抗議,反而為社會帶來反效果。船和水未能帶出政府施政的困難,父母含辛茹苦照顧子女卻能貼切形容;農作物不能對抗農夫,因此未能如子女叛逆一樣反映市民表達不滿。因此,我認為父母和子女最能代表政府和市民的關係。
丙同學:認為政府和人民的關係就像農夫和農作物
我認為農夫和農作物最能代表政府和市民的關係。農作物的好壞,除了天氣,就看農夫有沒有勤勞工作。就如社會雖受全球局勢變動影響,但最重要還是看當地政府有沒有勤理政事,妥善處理不同情況。
農夫在適當的時候用適當的方法栽種,農作物就能茁壯生長;政府用適當的方法管治社會,就如西漢初年國力較弱,文景二帝推倡「與民休息」,輕徭賦稅;武帝時,國力較強盛,就向外拓展,同時加強經濟發展,使社會空前強盛,可見不同時間運用不同的政策能有效改善社會狀況。
船可以停泊,但政府不能停止運作,就如農夫每天也要工作一樣;父母會愛惜子女,但政府不一定會愛護人民,正如農夫雖勞力耕作,但不一定會愛護農作物一樣。故相較之下,以農夫和農作物形容政府和人民的關係是最貼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