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青年表達社會不滿的方式

2018.11.02
19842 19842

口語溝通

討論題目

現今香港青年會以不同方式表達對社會的不滿,你認為哪種做法最為可取?

1. 絕食

2. 罷課

3. 遊行

 

資料

資料一

  理工大學學生會因「連儂牆」事件日前與校方人員起衝突,校方強烈譴責學生的粗暴行為。昨晚學生會突然將抗爭行動升級,會長林穎恒和評議會主席阮柏喨即時宣布絕食,以抗議校方未有回應學生會訴求。林穎恒強調,絕食會於校方承諾歸還民主牆及承認學生會自治權才會結束。理大表示不能認同學生以激烈的抗爭行動表達意見,呼籲學生停止絕食行動。

摘自《星島日報》2018年10月6日

資料二

  專上學生聯會今日起發起大專生罷課,抗議人大常委會就特首選舉設限。逾三百八十名學者聯署聲援學生罷課,其中逾百人更在周二起在添馬公園及立法會廣場舉行「公民教室」義教,配合學聯「罷課不罷學」。中文大學學生會會長張秀賢昨指,罷課可以讓學生向公眾表達爭取普選想法,亦提供空間給學生反思社會問題,認為罷課不一定無用。

摘自《星島日報》2014年9月22日

資料三

  港大學生會參與民陣下午發起的遊行,會長黃程峰說,學生會認同民陣「拒絕危城」的訴求,不滿政府放寬沙中綫的沉降標準、隱瞞高鐵事故及立法會拒絕再調查南丫海難等,對政府草菅人命的態度感到非常失望。有大學生參加遊行,部分人指現場較少年輕人參與感到失望及可惜,但認為參與遊行,仍然能令政府看見很多市民願意犧牲假日,爭取訴求。亦有人相信,年輕人不遊行,不代表不關心社會,只是各人有不同方式表達和關注。

摘自《香港電台》2018年10月1日

 

小組討論

試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每個同學輪流發言1分鐘,然後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0 分鐘。

 

討論點

  • 絕食、罷課、遊行,這些做法各有甚麼利弊?
  • 這些方法的成效如何?對青年又有何影響?
  • 哪種做法最值得鼓勵?

 

論點參考

葉一南(專欄作家)

  甚麼情形下要使出自殘身體這般悲壯的一着呢?原因只有一個,就是試過正常溝通程序失效或者請願、上街遊行等方式,政府依然不聞不問的時候,無權、無勢、無助而又善良的市民,不想以暴力抗爭,惟有用最後一招──絕食抗議。

  歷史上以絕食作為政治抗爭最多的人,應該是甘地。他在1932年為印度的「賤民」絕食,要求他們得到平等的對待,能有投票權。如果英國政府不讓步,他會絕食至死。行動之後第七天,政府讓步。甘地一生前後絕食十六次(有說十四次),其中有三次達三星期之久。到了後期,甘地有強大的追隨者,遇到難題,他本來可以運用影響力強行壓制,但他卻寧願選擇用非暴力行動去感動他人。

岑逸飛(專欄作家)

  近代史上不乏以罷課作為抗命手段的學運,例如1919年的五四運動、1968年美國反越戰運動,以及2014年3月台灣的太陽花學運。學生走到浪潮前頭,對政策以至文化造成深遠影響。但學運能否深化,要視乎學運的後續,會否擴及其他階層,包括工運、商運和社運。學生有的是一腔熱血,有理想有使命而不會計較現實利益,所以能起帶頭作用,但如果學運沒有後續,則學運也難以成功,只能起漣漪作用。

李峻嶸(香港理工大學社會科學系講師)

  近年來,年輕的社會抗爭者對於「儀式」色彩較重的行動嗤之以鼻。不但合照、唱歌等活動備受冷嘲熱諷,遊行示威很多時也被視為「抗爭性」不足、對爭取抗爭成果沒有作用的活動。

  早於半世紀前,社會學家Herbert Blumer已提到儀式對社會運動參加者內部凝聚的價值。事實上,儀式的安排和出席人數往往對參加者的士氣有很大影響。2005年,世貿部長級會議在香港舉行。當時韓農三步一跪的遊行方式,不是感染了不少對自由貿易議題原本不感

興趣的港人嗎?後來在「反高鐵.保菜園」的運動中,年輕抗爭者的「五區苦行」也有類近的效果。

 

觀點舉隅

甲同學:認為絕食最可取

  我認為絕食最可取,因為這種抗爭方式和平理性、不影響他人,而且成效最大。絕食是一個人靜坐在一個地方,停止進食,犧牲身體健康以引起社會關注的抗爭手法,和平而非暴力,不會對普通市民帶來影響,較易獲得大眾支持。

  同時,絕食的成效大。以一個人活生生的軀體逼使當權者讓步,較易成功實現抗爭的訴求。如印度聖雄甘地便多次以絕食威逼英國政府讓步,近日理大民主牆事件,學生也以絕食重奪民主牆的自治權。除此之外,絕食也最能引起廣大社會的關注,抗爭者勇於犧牲的高貴精神讓普羅大眾同情,也能感召更多人參與抗爭活動,壯大抗爭的力量。

  相反,罷課、遊行的力量和成效並不大,青年因為罷課不學習可能不獲大眾理解和認同,而遊行亦易於變成行禮如儀,沒有實質的成效。故絕食最可取。

 

乙同學:認為罷課最可取

  我認為罷課最可取,因為這種抗爭方式和平、非暴力,而且最能引起公眾關注,甚至能推動社會大規模的抗爭。罷課即學生集體不去上課,通過犧牲學習的時間,甚至顛覆課堂日常秩序,引起關注,表達訴求。

  罷課最能引起公眾關注,它不同於絕食的規模小,也不如遊行一樣過於平常,迴響很小。罷課的抗爭不常有,規模大、爭議也大,學生不上學,可能會被認為浪費社會資源或偷懶,從而引起社會熱議,是一個讓學生表達其訴求及讓公眾討論和反思的寶貴機會。

  同時,罷課最能凸顯抗爭者「學生」的身分,學生作為未來的社會棟梁和領袖,卻集體不上學,進行抗爭,可成為強烈的道德感召,讓人反思社會出了甚麼問題,投身於抗爭之中,甚至擴大規模,演變為罷工、罷市,最終癱瘓社會運作,便能有效逼使政府回應青年訴求。故罷課最可取。

 

丙同學:認為遊行最可取

  我認為遊行最可取,因為這種抗爭方式和平、非暴力、成本低,最能吸引人們參加,而且能引起公眾關注。遊行即民眾走到街頭示威,他們通常手持橫額標語,於馬路上巡行並大聲叫口號,表達訴求。

  遊行比起絕食和罷課,參與的成本較低,變相最能吸引更多人參加,令遊行的規模擴大、人數提升,最終有效對政府施加壓力。如2003年香港反廿三條立法有五十萬人上街,便成功迫使攻府撤回條例草案。同時,遊行能清晰地表達抗爭者的訴求,通過高舉橫額、高叫口號,能夠清楚地傳遞出抗爭者的訊息。

  最後,遊行能凝聚力量,引起關注,感染和改變旁觀者的看法。遊行作為一個儀式,凝聚關注相同議題的人們巡行並吶喊口號,能振奮士氣,也能藉此提升公眾對相關議題的了解和增加討論。可見遊行最可取。

文:黃蕊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