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一體化 開心消費過鬼節
2018.10.31封面專題
全球化+現代中國
主題: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
答案︰D
解說
每年10月,香港搖身變成「萬聖狂歡之城」,兩大主題樂園大搞鬼魅派對,以驚嚇的觀感刺激作招徠;而各個商場和店鋪都會花盡心思布置⋯⋯但這些活動都與萬聖節的起源相去甚遠。萬聖節起源於愛爾蘭,原是克爾特人(Celts)供奉死神和召喚亡魂的一種驅鬼儀式;其後傳到美國,經過玩具商包裝,再在全球化下輾轉傳遍世界各地。
現今的萬聖節已被消費文化包裝成一年一度的狂歡「盛事」,甚少人會思考節日背後的傳統意義,而萬聖節的節日意義,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已不斷變質。對於萬聖節,除了狂歡,你又有多少認識?
商品化的龐大消費力
萬聖節被消費文化包裝成一年一度的狂歡「盛事」,商人看準商機,舉辦萬聖節嘉年華,又推出鬼怪造型食物、服裝、化妝用品等;主題樂園亦推出鬼屋和鬼怪主題遊戲,形成龐大商機,甚至有人稱之為「萬聖節經濟(Halloween economy)」。
美國:消費額創新高
對美國而言,萬聖節是個大節日,不少家庭以各種形式慶祝:向來訪的小朋友派糖、為家居布置一番、雕刻大南瓜、裝扮成不同萬聖角色去參加派對等。據調查指,美國2017年約有1.79億人參與萬聖節盛事,即表示每10人當中有7人參與慶祝;而總消費金額達91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比十年前差不多翻了一倍。
香港:國際知名盛事
比起西方,香港的節日氣氛更濃烈,甚至成為國際知名的「本地盛事」,吸引海外旅客來港慶祝,就連香港旅遊發展局亦大事宣傳。不少商鋪早在大半個月前已布置、推出商品及節日活動。而主題公園更隆重其事,去年海洋公園哈囉喂期間的入場人次達100萬,投資八位數字,可見商機龐大。
日本:年輕人愛萬聖節
在日本,萬聖節是年輕人最喜歡的節日,他們對其熱衷的程度甚至已經超過浪漫的情人節。2011年日本萬聖節市場規模為560億日圓,到2014年就翻了一番,達1,120億日圓,超過情人節的1,080億日圓。2016年,東京澀谷就有約100萬人在街頭開萬聖節變裝派對。
全球共慶 體現全球化+在地化
香港的主題公園在十多年前開始舉辦萬聖節活動,各大商場和店鋪亦趁機推出林林總總的應節恐怖食品和商品,吸引年輕人和一家大小消費。究竟全球化如何令萬聖節在港成為在地化的主流節日呢?
全球化──西方節日傳遍亞洲
所謂「文化全球化」,即是某地的文化和產物向外傳播,因流通全球而廣為人知。文化全球化以經濟全球化為主導,藉消費產品或服務,促進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多元發展,當中以美國文化為主。
以起源於愛爾蘭的萬聖節為例,在全球化和商品化的影響下,先由西方傳入美國,再輾轉傳到香港、內地、台灣、日本等亞洲地區,發展至今,成為一個跨種族膚色、跨宗教、跨文化的節日,世界各地以狂歡玩樂來共同慶祝,正好體現全球一體化。
在地化──隨各地文化而變化
文化全球化的出現,雖然使各地文化出現同質化,卻不能說全球文化正趨於一致。因為文化產物即使全球流行,亦可能隨各地不同文化或習慣而變化──加入本土元素,形成文化混雜,甚至推演出一種全新文化,這就是文化的「全球在地化」。
同樣以萬聖節為例,原來的習俗是祭司在此夜供奉死神和召喚亡魂,但隨着美國的社會模式及文化,演變成「Trick or Treat」遊戲——兒童穿起巫婆裝,逐家逐戶收集糖果,和本來的愛爾蘭傳統毫不相干。
香港:融合中西鬼節元素
萬聖節傳入香港華人社會後,「Trick or Treat」並沒有在香港流行,一來香港多的是高樓大廈,大廈保安不會讓人隨便進入;二來老一輩香港人不接受這種玩意,開門看到小嘩鬼,恐怕立即把你攆走。可是,香港華洋共處,商家們將中西鬼節元素融合,演變成帶有中國特色,兼具本土特色的節日,體現全球在地化的特色。
例如龍婆、問米、鬼上身、殭屍等大量中國鬼故事或禁忌成為了萬聖節的象徵,而香港主題公園更舉辦萬聖節特別活動,加進上述中國鬼節元素,以驚嚇作招徠,前海洋公園主席盛智文曾在「海洋公園哈囉喂」的宣傳活動中扮殭屍。這不就是文化全球化下一個有趣現象嗎?
萬聖節在港興起原因
比較西方的萬聖節和中國人的鬼節「七月十四」,氣氛完全是兩回事。為甚麼同樣是鬼節,香港人對中國鬼節與西方鬼節有着完全不同的態度呢?
1.商品化
商人將萬聖節和消費掛鈎,是萬聖節受重視的重要原因,令其成為一個鼓勵消費、玩樂主義味甚濃的節日。利用節日來營造消費氣氛,乘勢製造商機,令消費合理化,能吸引更多港人留意相關的節日,潛移默化下,萬聖節成為港人每年都慶祝的節日,更愈來愈受重視。
在濃厚的節日氣氛下,人們的消費意欲會較旺盛,這鼓勵商家投入更多資源,造成消費循環。例如餐廳推出萬聖節大餐、兩大主題公園設計特色活動,如鬼屋,加上大量的電視及報章宣傳,增加大家的「過節」興趣,自然令萬聖節在香港大行其道。
2.玩樂文化
西方節日的歡樂特質,是萬聖節受重視的重要原因。相對中國鬼節的嚴肅氣氛,西方的萬聖節含有歡樂元素,青少年慶祝節日或參與主題公園的活動時,了解到「鬼節」也可以狂歡,令港人對這種鬼神禁忌抱開放態度,亦更符合青少年追求潮流及玩樂的心態;同時,能通過慶祝活動拉近朋輩關係,青少年樂於接受這個西方節日,亦令港人對萬聖節有較多認識。
反思:西方文化vs中國文化
萬聖節在亞洲如香港、日本等地區備受重視,並在內地開始受熱捧,使得不少人擔憂,認為這會威脅到中國文化,甚至影響傳統文化的傳承。
表面上,香港人對部分西方節日甚至比中國傳統節日更重視,例如着重萬聖節多於盂蘭節,但其實大部分港人對西方節日的認知流於消費和玩樂層面,很少會認真地去了解這些西方節日的意義,例如很少人知道萬聖節用南瓜燈裝飾是為了驅趕魔鬼。
與其說西方文化通過節日威脅中國文化,倒不如說是消費主義令人們忘卻節日的意義。再者,中國文化、愛國情懷與慶祝西方節日毫無衝突,既然文化全球化是無法避免,不是更應該接受不同文化可同時在一地共存嗎?
Mindmap:萬聖節體現全球化與在地化
參考資料
‧香港旅遊發展局
http://www.discoverhongkong.com/tc/see-do/events-festivals/western-festivals/halloween.jsp
學習教材
議題分析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藉着萬聖節,探討這個西方節日在香港大受歡迎的原因,進而以此作為例子,解讀節日全球化及在地化的概念。
這議題包含哪些相關概念?
(例)
節日商業化 Commercialization of Festival
節日商業化是指將傳統節日變成商品或作商業性牟利用途的過程。當傳統節日變成商品,就會以利潤及可計算性為主導,重視包裝和品牌,令節日變成純粹的牟利工具。節日商業化對社會的影響,正反意見不一。有人認為節日商業化令傳統習俗更加豐富,讓更多市民能重新認識該節日;亦有人認為節日商業化,令節慶逐漸變質成為一個鼓吹消費的項目,留於形式層面,使節日失去原有意義、傳統價值流失。
試舉出與議題相關的關鍵詞。
(例)
‧文化多元主義 Cultural pluralism
‧全球在地化 Glocalization
‧中國文化 Chinese culture
‧文化差異 Cultural difference
‧文化全球化 Cultural globalization
‧文化承傳 Cultural inheritance
‧消費主義 Consumerism
‧文化侵略 Cultural invasion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這議題是否重要?其發展有何影響?
請填寫: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萬聖節作為一個傳統的西方節日,近年來也受到很多國內學生們的喜愛。10月31日就是萬聖節了,人人網對2,054名90後進行了一次節日特別調查,其中男生1,018名,女生1,036名。調查顯示,對於90後而言,萬聖節已經成為了繼情人節和聖誕節之後,最受他們歡迎的西方節日。
調查顯示,64.2%的90後表示對萬聖節感興趣;15.6%的90後表示對萬聖節沒興趣,不想浪費時間。
在是否會參與萬聖節活動的調查中,表示會留意同城的萬聖節活動,想要參加的90後佔51.5%;有26.1%的90後稱對萬聖節沒有偏好,因此不會主動去尋找相關活動,但如果身邊朋友和同學拉自己去參與萬聖節活動,也會考慮一同去;另有22.4%的90後稱不會去參加萬聖節活動。接受調查表示對萬聖節有興趣的90後中,83.7%的人表示不知道萬聖節的具體源起,是因為喜歡娛樂活動,湊熱鬧才關注萬聖節。另有16.3%的90後表示了解萬聖節的源起。
資料來源:摘自《澎湃新》29-10-2015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描述內地年輕人對萬聖節的看法。(4分)
2.「西方節日(如萬聖節)在內地漸受歡迎,是由於節日商品化所致。」你是否同意這個說法?解釋你的答案。(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先回應資料數據:「64.2%的90後表示對萬聖節感興趣」、「想要參加的90後佔51.5%」、「有興趣的90後中,83.7%的人表示不知道萬聖節的具體源起,是因為喜歡娛樂活動,湊熱鬧才關注萬聖節的。」
‧說明內地超過6成的90後年輕人對萬聖節感興趣,但他們並不了解萬聖節的真正起源,只是對節日的娛樂活動感興趣。
2.自由作答,建議作答方向如下:
‧同意:西方節日如萬聖節逐漸在內地普及,是因為節日被商品化,例如包裝成購物、玩樂的節日,變成純粹的牟利工具。
‧不同意:西方節日受歡迎,是因為西方節日本身的特色多為普天同慶、充滿歡樂,例如聖誕節、復活節等,與節日商品化無直接關係。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英國《衞報》就曾指出,(萬聖節)這個節日已經失去它原始宗教和傳統上的意涵,甚至淪為老大哥、同講英語「美國化」的商業活動。萬聖節受歡迎,就在於跳過宗教信仰,節日本身也已經變形,小孩和年輕人學搞鬼怪,一同慶祝。
鬼怪面具和化妝的背後,來自其他文化的吸收和詮釋,安親班或幼兒園,能有個西方面孔的外師加上雙語教學的宣傳,萬聖節成為最強的「軟包裝」,逐漸,本地的幼稚園有樣學樣,造成處處都在「玩」萬聖節,家長怎會不被洗腦;再加上美國強大商業行銷影響,通過電視和電影的文本傳播,讓過去在信仰框架下的宗教節日,轉換為商業節慶。
雖然,除了愛爾蘭還保有一些傳統活動外,西方人自己都已經不太認為這是一個有歷史文化的「沉重」節日,見怪不怪之下,萬聖節的鬼怪哪會可怕?孩子根本不害怕歷史上亡靈的陰影,而只會擔心在這個節日周期內,活動不夠酷炫,或是自己的裝扮不夠吸引人吧?
資料來源:摘自《聯合報》31-10-2017
多角度思考
1.參考資料及個人所知,你認為萬聖節這類西方節日文化會否威脅到中國文化?解釋你的答案。(8分)
2.你認為「文化全球化」對各地的本土文化傳承帶來甚麼影響?(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自由作答,建議作答方向如下:
‧認同:西方節日文化普及,令人們接觸中國傳統節日的機會逐漸減少,同時對傳統節日的文化了解不足,甚至將西方文化誤解為中國傳統文化。
‧不認同:西方節日受歡迎是因節日商品化所致,人們並不知道這些西方節日的內容,只是形式化地去過節。而且,西方節日進入亞洲後,亦會加入一些中國節日文化元素,增加人們對節日的投入程度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
2.
‧正面影響:可帶來文化融合,創造多元文化。西方文化傳入的過程中,能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創造更多樣化及豐富的本土文化。同時,外來文化傳入也可讓人反思本土文化價值,有助文化傳承。
‧負面影響:造成文化同質化,令本土文化以西方文化(特別是美國文化)作標準,削弱各地的傳統文化,有礙文化傳承。
載自2018年10月31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