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機」走天下世代 放下手機難?
2018.10.29封面專題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
主題:人際關係+自我了解+生活素質
答案︰B
解說
根據《香港尼爾森媒介指標2017年終報告》,香港人每天用智能手機上網時間約為3.2小時,較2016年的調查增加一成四。
以「手機時代」形容今時今日的社會,大家一定和議不諱;單看香港這城市,你或你的家人,從起牀一刻就已接觸手機(即智能電話),因為手機設定了鬧鐘裝置,然後看新聞資訊、到訪社交網站、用WhatsApp與人聯絡、查資料、購物付款、聽歌、看劇集⋯⋯,統統一機完成。
與其說人類以手機掌控一切,怎麼不能說手機控制了人類的生活?手機上癮衍生不少問題,單以近幾個月的新聞來歸納一下,亦能得出以下三個重點。
重點一:親子關係疏離
從前,只有父母不滿子女只顧玩樂;如今,反過來有子女投訴父母長時間使用手機。上月,德國七歲男童埃米爾(Emil Rustige)發起一場示威遊行,希望父母們能放下手機,多與子女玩耍。這場行動成功引起人們的關注,在facebook有400人表示有興趣,150名孩童親身出席參與示威遊行,一同高呼:「跟『我』玩,不是你的手機!」
子女籲父母放下手機
親子關係的建立不止於常見面或陪伴,有質素的互動才最重要,但現代父母都「機不離手」,連小孩子都看不過眼了,香港也有類似情況。
暑假期間,城市女青年商會及日本山形青年商會合辦「讓手機休息吧2018」活動,並發表「小孩如何看手機使用」訪問結果,受訪的六至十二歲小孩中,超過七成表示比起玩手機,更希望由家長陪同玩耍;在選擇更喜歡玩手機的小孩當中,近四成小朋友指出,喜歡玩手機的原因,是因為沒有人陪伴玩耍,當中三成指其父母亦經常玩手機。
從訪問結果可見,小朋友都渴望有父母陪伴和一起玩耍,可是父母卻像大部分成人一樣被手機吸引着,忽略了子女的需要,而部分小朋友因為得不到父母的關注,只好與手機為伍,親子之間少有具質素的相處時間。
重點二:不利個人成長
青少年成長階段,都渴望獲得同輩的認同,舉例,中學生會購買潮流物品來與同輩看齊,希望可以「埋堆」結交朋友。
想得到同輩認同的方式,許多都很正常,例如喜歡某位歌手,齊齊「追星」,又或特別愛聽某類音樂等等,朋輩間有共同的話題,彼此是正常的溝通和互動。可是來到「手機時代」,爭取同輩認同的方法就變得不太一樣了。
近八成青少年有智能手機
根據統計處去年底發表的《2000年至2016年香港居民使用資訊科技及互聯網的情況》,其中十至十四歲組別擁有智能手機的人數升幅,在四年內增加四成,近八成人擁有智能手機。
青少年擁有智能手機多用來做甚麼?這答案顯而易見,同學問一問自己,或看一看身邊的同學朋友也知道吧!相信用來打電話與人聯絡溝通交談的百分比會是較低,而上網使用社交媒體或瀏覽資訊的機會比較大。
使用社交媒體成習慣
香港兒科醫學會及香港兒科基金會於今年中以網上問卷形式,訪問二千多名小四至中六學生,結果顯示:
‧九成三的受訪青少年有使用社交媒體習慣;
‧當中約兩成人每日使用社交媒體七小時或以上,有三成二的人更達九小時或以上;
‧超過六成青少年希望從社交媒體中獲得支持和鼓勵;
‧約四成人因沒有能上載媒體的事情而感不悅;
‧兩成受訪青年因為獲得的「like」較少而感到失落。
通過調查數據可以了解,手機時代下的青少年經常「在綫」,是為了可以盡快回覆訊息,可見他們熱衷於與人保持聯擊和互動。可是,他們卻較少機會與同輩有面對面的溝通,許多時候都是在「網上見」,又希望其獲得同輩認同的需要,能夠在網絡世界裏得到滿足。青少年成長的需要沒有變,但訴諸網絡世界的方式卻未必能回應他們的需要呢!
重點三:社會問題
手機時代的到來,除了對個人成長、家庭關係有影響外,在社會其他範疇亦見其威力,較近期浮現的,主要為影響貨幣的正常流通。
電子綫包趨普遍
現時,大眾只要在智能手機安裝相關程式,你的智能手機即變身成為電子錢包,讓人在購物消費時作支付之用,無論衣食住行都可以不用帶備現金。目前在這方面行得很前的社會叫「無現金社會」(Cashless Society),例如瑞典和中國在這方面都發展良好,然而,最近卻遇上阻礙。
中國央行在七月中發布公告,指明除了依法應當使用非現金支付工具的情形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現金。
近年內地手機支付愈來愈普及,許多民生商戶如食肆和超市都不願收取現金,但是這樣卻阻礙了人民幣的流通,也為一些人帶來不便,例如不習慣使用智能手機的老人。
Mindmap:手機時代的問題與影響
參考資料
‧你所不知道的通訊科技發展史
https://kknews.cc/zh-hk/tech/r9p8ryo.html
‧智慧型手機時代結束⋯⋯下一個戰場在哪?
https://www.edntaiwan.com/news/article/20170217NT01-SmartHome-WearableDevice
學習教材
議題分析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現在是手機時代,人類利用智能電話處理的事愈來愈多,帶來的影響亦逐一浮現,不僅是常說的學業和健康,而是社會的運作模式也起了變化,是科技對社會及對個人成長影響的探討。
這議題包含哪些相關概念?
(例)
無現金社會 Cashless Society
當人們的日常生活,以至商業活動都不需要利用現金,這就是一個無現金社會。現金被信用卡、手機支付等等電子支付程式代替,大家都不用帶錢出門。其實現時已有許多地方出現這樣的狀況,例如瑞典,人們幾乎不用帶備現金過日子;中國在這方面亦走得很前,甚麼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等,連一些海外國家都接納這些支付模式,中國人去到韓國和日本等地消費可不用帶現金了。
無現金社會能夠減少許多問題,例如被偷錢包、搶劫等等,不過其發展的最大障礙就是電子支付系統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試舉出與議題相關的關鍵詞。
(例)
‧負面情緒 Negative Emotions
‧朋輩認同 Peer Identification
‧手機上癮 Smartphone Addiction
‧貨幣流通 Currency Circulation
‧法定貨幣 Legal Tender
‧訊息濫用 Information Misuse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這議題是否重要?其發展有何影響?
請填寫: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資料二
多角度思考
1.指出兩張圖片的差異,並就你所知,解說導致這差異的原因。(6分)
2.就你在題1所指的情況轉變,你認為這轉變會引起甚麼問題或影響?(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以往一家人食飯或飯後的最普遍娛樂是一同收看電視節目,接收相同的資訊,亦是電視劇的黃金年代,大家有傾有笑,互相交流。近十年,智能電話出現,一人一手機,無論是一家或一班朋友聚會,大家在飯桌上各自看自己喜歡的東西,整個過程完全沒有交流,被指是「同枱食飯各自修行」。這情況與科技進步,智能電話普及,以及網絡傳輸速度愈來愈快有關,方便大眾隨時隨地上網接收訊息。
2.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建議:人與世界的距離拉近,卻與他人之間築起圍牆,不易建立人際關係,「機不離手」的生活亦令身體容易出現毛病。)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蘋果前日在加州聖荷西舉行的二〇一八年全球開發者大會上,發布了iOS操作系統的升級版本,計畫今秋正式向公眾推出。面對外界日益擔心智能手機「成癮」問題,蘋果軟件升級功能也包括幫助用戶了解並控制他們使用裝置的時間。新推出的「熒幕時間」功能,讓用戶可事先設定對特定應用程式(app)的最長使用時限,以避免沉迷。新功能也讓家長可以了解孩子使用應用程式的詳細狀況,容許家長作出設定,限制小孩使用應用程式的時間及種類。
新iOS 12操作系統還會強化「勿擾」(Do-Not-Disturb)功能,用家可藉此功能,使iPhone手機和iPad平板電腦的顯示屏,在預設的睡眠時間之前不久自動變暗。
資料來源:「蘋果推『防手機癮』功能 助控制裝置使用時間」《星島日報》6-6-2018
資料二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一,蘋果電腦推出針對手機成癮的對策重點是甚麼?(3分)
2.參考資料二,青少年會利用手機進行甚麼活動?這反映了他們成長的甚麼特徵?(5分)
3.你認為父母如利用蘋果電腦的新功能,限制子女使用手機,是否有效?你會有何其他建議?(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主要是以限時作限制使用的方式,強行停止在手機上的一些活動。
2.上社交網站、用文字傾偈(例如WhatsApp、LINE)、聽歌和打機。這反映了青少年的成長階段,朋友的重要性,以及他們的共同興趣與文化。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議:強硬作出限制雖然有效,但會破壞親子關係;宜先作出協議,定出使用手機時間,甚至一家人定出不使用手機的時間,以其他親子活動如行山郊遊等戶外活動取代玩手機,建立平衡健康的生活模式。)
載自2018年10月29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