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三隧分流價格調整
2018.10.24時事論壇
今日香港
新聞事件
特首林鄭月娥發表最新一份《施政報告》,建議於2020年起降低西隧隧道費,差額由公帑補貼,同時上調紅隧和東隧隧道費,以達致三隧分流的效果。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預計,方案可令繁忙時間的車龍縮短10%至40%不等。坊間對此有不同意見。
支持
資深傳媒人郭金鋒:要解決現時三隧使用量不均的問題,不能忽視兩個重點:一是西隧的地理位置較偏遠,二是西隧專營權仍未結束。政府「兩加一減」方案背後理據,正是為了平衡公帑開支和最終成效,既可藉兩隧加價的收益補貼西隧減價,亦能藉價格平衡三隧使用率。
立法會(航運交通界)議員易志明:紅隧在地理位置上最好,但收費最低,若從交通運輸管理的角度來看,並不理想。新收費將紅隧和西隧的收費拉近,既可改善的士有時不願過海的問題,亦能達致「三隧分流」的效果。
反對
立法會議員陳克勤:政府調高紅隧和東隧的收費以達致分流,等於犧牲新界東居民的利益。在此方案下,新界西居民既可選擇西隧,亦可選擇繼續使用紅隧,反觀新界東居民是「肉隨砧板上」,根本沒有選擇,被迫要繳付更高昂的隧道費,加價猶如「好心做壞事」。
立法會議員陳恒鑌:三隧分流方案的做法兩面不討好,因為東隧加價後仍會塞車;紅隧不擠塞時亦要多付二十元:而西隧減價後則會交通擠塞,所以應略為調整方案,因橋隧收費是敏感話題,須避免令各方都受害。
其他建議
立法會議員田北辰:應維持三隧私家車收費總額為一百一十五元,再調整三隧收費,如紅隧加價至三十五元,西隧減至四十元。這個做法的好處,在於不向紅隧開刀的同時,亦能有分流作用。
前香港市務學會主席嚴啟明:政府可按西隧行車綫用途及繁忙時段分別收費。前者即在港九方向各保留一條「應急通道」,如西隧其中兩條行車綫,加價至單程一百元或更高,讓不介意多花費的用者使用;而餘下的行車綫則減價至三十五至四十元水平,既可增加使用誘因,政府亦不須過多補貼,同時亦可把流量低的行車綫改變方向,以疏導繁忙一方的交通。後者可讓車輛按不同收費時段使用隧道,能增加西隧非應急或非繁忙時段的使用量,達到分流作用。
想一想
有人認為,「三隧分流」方案既不能分流,亦會增加市民負擔,你對此看法有何意見?試解釋你的答案。
載自2018年10月24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