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重點施政 解讀報告
2018.10.24封面專題
今日香港+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公共衞生+能源科技與環境
主題:生活素質+自我了解+對公共衞生的理解+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答案︰B
解說
這是不可以的,因一九九七年回歸後,《基本法》列明特區政府須向立法會匯報《施政報告》,而立法會議員的權責之一,是要聽取行政長官的《施政報告》並進行辯論,作為監察政府的方式。
特首林鄭月娥於10月10日發表了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洋洋五萬八千字,推出新措施達二百五十項。究竟同學可以怎樣處理或理解這些內容?不如試將部分重點歸納到通識教育科不同的學習範圍,分析這些重點可以成為怎麼的議題!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探討問題:
青少年成長需要有良好的生涯規劃,《施政報告》內有沒有讓本港年輕人有充足的發展空間的政策,讓他們的未來有更多可能?
相關施政重點:
‧公營中小學教師全面學位化;
‧「青年護理服務啟航計畫」,在未來數年提供共1,200個培訓名額;
‧推行首階段「優化體育資助計畫」,增撥資助予體育總會作海外比賽及代表隊訓練,及提高對清貧運動員的資助。
公共衞生
探討問題:
於《施政報告》中能否看到政府對維護社區健康的重視?又有否在預防和控制疾病方面提出新方法?
相關施政重點:
‧全面禁止電子煙;
‧「全港縱貫性社區體質調查」,持續監測市民的體質狀況,識別非傳染病健康問題的高危組群,以協助訂定推廣體育普及化的措施,和及早介入預防疾病等措施;
‧邀請醫管局籌備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畫,全面落成後可額外提供超過9,000張病牀;
‧於2019/20學年起,為小五/小六女學生提供免費子宮頸癌疫苗接種,以預防子宮頸癌。
能源科技與環境
探討問題:
《施政報告》有為香港的環境和可持續發展作出回應嗎?
相關施政重點:
‧家居垃圾徵費料會推遲一年,明年試推膠樽回收即時退款計畫;
‧推行減少路邊空氣污染物的水平新措施,包括於2020年收緊新登記電單車的廢氣排放標準至歐盟四期、於2023年年底前分階段淘汰歐盟四期的柴油商業車等;
‧投放280億元在大學研究、再工業化、公共服務應用科技和加強創科氛圍等工作。
今日香港
探討問題:
《施政報告》的政策有無效去改善今日香港市民的生活質素?
相關施政重點:
★勞工
‧取消強積金對沖方案;
‧建議法定產假由現時10星期增至14星期,政府僱員即時受惠;
‧落實法定侍產假由目前的三天增至五天。
★住屋
‧「明日大嶼」計畫,在東大嶼填海發展1,700公頃人工島,提供26萬至40萬個居住單位,可供至多110萬人居住;
‧公私營房屋變七三比例,現起開拓新增的土地,七成會用作興建公營房屋;
‧活化工廈,首次容許改建整棟舊工廈,作為過渡房屋之用。
★社區設施
‧撥款25億元作優化樓宇舊升降機計畫,保障樓宇安全;
‧預留200億元改善和增建文化設施,又向康文署撥款5億元,用作添置博物館館藏和舉辦展覽;
‧預留20億元推行街市現代化計畫,首個項目為全面翻新香港仔街市。
參考議題:禁止電子煙
政府的施政方向雖然會盡量平衡各方的利益,以取得最大的社會共識,但凡事總難獲得百分百掌聲,爭議難免。今次《施政報告》中,爭議聲音最多的除了「明日大嶼」(見Mindmap 部分)、「三隧分流」,就是「禁止電子煙」,大家不妨參考以下方式思考:
Mindmap:《施政報告》爭議:「明日大嶼」
參考資料
‧2018《施政報告》
https://www.policyaddress.gov.hk/2018/chi/policy.html
‧「明日大嶼」人工島是否「逆天而行」?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明日大嶼」人工島是否「逆天而行」?
學習教材
議題分析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新鮮出爐的《施政報告》可透視「今日香港」的狀況,更可預示明日香港社會的發展,由於內容涵蓋廣泛,正可讓同學學習分析議題,再探究其背後所涉及的知識,例如對電子煙的禁制措施,正正就是「今日香港」和「公共衞生」領域的探討──社區健康的重要性與預防!
這議題包含哪些相關概念?
(例)
《施政報告》 Policy Address
特區政府的《施政報告》每年發布一次,能讓大家了解政府的施政路向、新猷,各界都會關心《報告》對自己是否有好處或影響。
《施政報告》不是回歸後才有,根據香港大學香港資料庫的資料紀錄,最早知道的一份《施政報告》,是一八八四年二月由前港督寶雲在立法局發表。
環顧全球,大部分國家政府都有類似報告,功能一樣,只是名稱不同而已;美國叫「國情咨文」,在中國則是由國務院總理於全國人大會議上發表的「工作報告」。
試舉出與議題相關的關鍵詞。
(例)
‧人工島 Artificial Island
‧電子煙/加熱煙 Electronic Cigarette
‧勞工福利 Labour Benefits
‧侍產假 Paternity Leave
‧產假 Maternity Leave
‧強積金對沖 MPF Offsetting Mechanism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這議題是否重要?其發展有何影響?
請填寫: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特首林鄭月娥昨出席電台節目表示,政府對填海沒有私心,只是希望幫助市民置業,及為家庭提供可負擔的樓宇,又指若不推行計畫,將會愧對下一代。對於《施政報告》提出填海一千七百公頃「明日大嶼」計畫,但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出的填海選項是一千公頃,林鄭月娥認為兩者沒有矛盾,「我真的覺得不是每一平方公里去討論,其實應從有何選擇討論,亦不應該儲夠一千二百公頃土地便停止。」她認為,大家應期盼為香港建立土地儲備庫,讓本港有更多能力及「彈藥」應對經濟及社會挑戰。
林鄭月娥認為,若要保護郊野公園,填海是一個好方案解決土地不足問題,因為不需要涉及清拆、賠償、安置等問題。她續指,自己對環保人士十分尊敬,亦願意與他們討論及解決問題,但對於有言論指香港已有足夠土地,應限制每日一百五十名單程證人士來港,她認為有關言論「非常謬誤」。
資料來源:摘自「若不推『明日大嶼』 林鄭:將愧對下一代」《星島日報》14-10-2018
資料二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特首為人工島填海辯護與大批市民反對填海,兩者各持甚麼理據?(4分)
2.你認為《施政報告》的「明日大嶼」建議,能否回應今日香港在改善生活質素方面的需求?(6分)
3.就你對香港的了解,講述一項你認為最能幫助香港人改善生活質素的施政。(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香港有部分人認為在東大嶼山填海造地建屋,會破壞生態,而且耗費巨大,也非只有填海不可,認為政府沒有充分諮詢,所以上街遊行反對;特首就公眾的疑慮,解釋這是解決土地不足問題的最理想方案,因為不用涉及清拆、賠償和安置等行政和法律程序,且對下一代的香港人有益處。
2.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建議:人工島能住百萬人,從這些表面數字看,的確可以紓緩市民對住屋的需求,但需時二十年,不能在短期內滿足現時的需要,現在捱貴租、住得逼的市民的生活質素依然未能改善。)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建議:改善醫療服務,包括增加醫護人手和設施等。)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資料二
資料三
政府早前建議將法定男士侍產假由三天增至五天,侍產假期間僱員可獲得五分之四的薪酬。不過行政會議成員兼立法會飲食界議員張宇人接受無綫節目《新聞透視》的訪問時直指,「侍產假一日都不應該有」。他又認為,若有七天侍產假,勞工界人士都未必會滿意。
他更反駁,侍產假可讓員工投入工作、提高生產力,形容是高談闊論的理論,反問如果理論屬實,為何商界要待立法才願意配合,「你不要當投資者、管理階層人人都是傻的,如果真的能提高生產力,難道他們不會去做嗎?」
他又以飲食界為例,指若大廚和總廚同時放侍產假,老闆難以招聘人手代替。被問到侍產假是否五天就應該止步,張宇人就指三天已應該止步,反問那些支持增加侍產假的人:「你夠膽就開食肆,全部都用你的標準,無論工時、工資、甚麽假期都好全部都放進去,你能賺錢的話你告訴我。」
資料來源:張宇人指「侍產假一日都不應該有」《星島日報》5-8-2018
多角度思考
1.《施政報告》將法定產假由十周增加至十四周;去年倡議增加男士侍產假的法案又將在立法會進行二讀。你認為這些施政對家庭會帶來哪些改變?(4分)
2.資料顯示社會上對增加假期有反對聲音,參考資料,你會如何回應?(6分)
3.如果香港想提高生育率和推動經濟發展,試建議可在哪些方面下對策?(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舉例,如生育率增(鼓勵生育)、離婚率降(工聯會引用外國例子,指出由於父母能共同照顧子女,令家庭關係更顯和諧,而瑞典的離婚率由一九九五年開始下降)。
2.反對聲音指增加侍產假會影響社會的生產力和經濟,但許多發達國家的相關假期,如產假及侍產假,均比香港多,經濟狀況也很好!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建議:投放多些資源在幼兒服務,以釋放更多婦女勞動力。)
載自2018年10月24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