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片】雜耍技藝 「轉」出新天地
2018.10.26本土雜耍團 揚威世界
「一、二、三!」數着節拍,四名九十後的年輕人默契地把碟子與鈴拋高,自信地表演團體花式,引得路人注目,驚歎連連。他們是香港首支把轉碟及扯鈴結合,融合兩者特點,創造團體花式表演動作的隊伍「CBO雜耍團」。他們憑藉獨特表演,於去年日本雜耍節中勇奪冠軍,現時積極備戰明年美國的賽事。
●CBO雜耍團的核心成員,上圖左起:顏國峰、隊長丁逸龍、謝冠峰及李韋樂。
CBO雜耍團成立已十年,核心成員包括李韋樂、顏國峰、謝冠峰和隊長丁逸龍;他們自初中首次接觸雜耍,一直到中六畢業後,希望繼續鑽研技術便正式組隊。CBO雜耍團的隊名來自母校的雜耍學會,代表隊員間的效能感(Competence)、歸屬感(Belongingness)及樂觀感(Optimism),成軍十年,變的是愈益成熟的技術,不變的是他們對雜耍的熱情。
原創花式多不勝數
正所謂「術業有專攻」,團隊中除了謝冠峰負責扯鈴,其餘三人都是「轉碟專員」。與扯鈴在世界各地流行不同,轉碟選手大多集中於香港、內地和日本,正因是冷門的項目,可用來參考學習的短片甚少,對三名「轉碟專員」來說挑戰更大。
「我們都是自創花式為主,這些年來,光是團隊花式就最少創作了二十個。」以為他們會為招式取一些帥氣的名字,他們卻說並非如此。李韋樂說:「因為花式真的太多了,根本取不過來,有些招式是觀眾起名的。」此時他即席示範了一個花式──把碟拋高後,抬腿,把棍棒上下翻轉穿過雙腳,於身後左右手交替,再次穿過腳下,再把碟接住,「像這個,觀眾幫我們起名『插花』。」
●「轉碟專員」們表演拋接碟。
●團隊中,只有謝冠峰負責扯鈴。
不想拆散四人團體
基於四人的「專業」不同,每當參加比賽時,CBO雜耍團都被迫拆成「三人」與「一人」。丁逸龍開玩笑說,他們曾經「迫」謝冠峰一起玩轉碟,但被拒絕。去年決定征戰日本雜耍節時,因感四人一起前往日本,到埗後卻要分開參賽很奇怪,促使他們下定決心,重拾「轉碟及扯鈴結合的團體花式表演」的想法,決定再次「合體」,終於獲得觀眾和評審的青睞,於日本雜耍節中贏得冠軍。
轉碟+扯鈴獨特 揚名海外
「本來玩轉碟的人已經少,玩轉碟的團隊就更少,轉碟和扯鈴一起玩的,就更加少,我們代表香港開拓了新的雜耍路綫。」顏國峰認為,正是團隊的獨特和充滿新鮮感的表演,令他們開始受到關注,更試過一日走三場,甚至在台灣電視節目《綜藝菲常讚》演出。
說到最印象深刻的表演場地,四人都認為是伊利沙伯體育館,那是他們第一次在大型的中央舞台上表演,四面都是觀眾,因此花了不少時間去適應、調整內容,務求令每位觀眾都看到表演細節。整個表演,他們拉開隊員間的距離,又增加拋擲道具的高度;細節改變所產生的不適應,增加團隊表演的難度,但觀眾熱烈的反應,令他們喜歡上伊館的舞台。
積極備戰世界賽
每個演出,對觀眾和比賽評委來說,可能只是短短的三分鐘,但對CBO雜耍團來說,卻是經驗與練習的累積,才能在舞台上做到從容不迫。他們平時在大埔練習,多數會在空曠、偏靜的地方,方便拋擲道具。一個星期會練習兩至三日,每次練習三小時;若果有表演和比賽,就會每天都練習。現時他們正積極備戰來年六月於美國舉行的世界賽,希望每年都有新突破。顏國峰說:「我想別人提起轉碟時,就會想到香港的轉碟也很厲害。」
謝冠峰:扯鈴如肢體的延伸
CBO雜耍團成員中唯一的扯鈴選手謝冠峰,當他沉默不語,靜靜地拿起扯鈴專用棍把鈴置於繩中時,即使沒有拉扯綫索使鈴轉動,也會左右搖擺棍子,讓鈴進行「鐘擺運動」。偶爾,他會托起鈴觀察,再隨意拋下,用連接棍子的繩索接住。扯鈴道具在他手上,宛如肢體的延伸,也是最親密的友人。
融合扯鈴轉碟增特色
「扯鈴是中國發明的一個雜耍項目,以前叫『空竹』,物料會發出聲響,現在則多為塑膠,變得現代化。」謝冠峰對扯鈴的歷史亦瞭若指掌,侃侃而談。對他而言,扯鈴發展很有潛力,「扯鈴有很多東西可以學,每天都可以挖掘出更多的技巧,創作不同的花式。」
為了加強團隊的特色,他找出轉碟和扯鈴的共通點,嘗試將兩者融合,例如把已經轉動的鈴放在棍子上,拋高再接住等。當他將新花式拍成片上載到facebook,朋友都稱讚表演創新、精采。謝冠峰鍾情扯鈴,能一整天都與扯鈴為伴,卻從不生厭;雖然面對經濟現實,但他目前仍以興趣為職業,並有開班授徒,「雖然不會長久如此,但目前還是想以扯鈴為工作。」
雜耍道具
扯鈴:新式的鈴中間會加入「承軸」,能減低鈴轉動時的摩擦力,令轉動的時間變長。
轉碟:碟子中間凸起,碟後的凹位能完美契合木棍兩端,當碟轉動時,能平衡碟子。藍色膠邊增加碟子重量,以免被風吹走。
古代雜技大觀園
CBO雜耍團融合扯鈴和轉碟的團體表演,花多眼亂,而古人的雜技、雜耍表演,亦同樣令人目定口呆。
雜技的雛形 一種祭祀儀式
原始人在勞動中感到高興時,會將小石塊拋向空中再接住,後世普遍認為,這是雜技表演中,「手技」的原始形態。手技指用手表演的項目,例如弄丸、飛劍等。追本溯源,雜技早於人類勞動及日常活動中開始成形。
疊羅漢最初是祭祀儀式之一,在中國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的岩石上,一批繪自三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岩畫,族人跳舞的圖騰中,有一對「兩節站人」,即上面的人雙腳站立於下面作底座的人的肩上,而下面的人,亦會扶住上面的人的小腿,以維持上下平衡和穩定,是祭祀儀式的一環。
失傳的雜技 只存書畫中
雜技古稱百戲,已經失傳的尋橦(又稱戴竿),是古代百戲之一,現在只能於《宋國夫人出行圖》、《百戲圖》、唐朝崔令欽的《教坊記》、詩人王健的〈尋橦歌〉等漢畫、古籍及詩詞中,想像尋橦表演時的盛況。
尋橦是唐朝非常流行的空中雜技,一人額頂約三、四十米的十字長竿,讓三名小童倒懸竿上翻轉表演,有的更增加至五名八、九歲的女童在竿上跳舞。表演者只用額頭承重,同一時間小童在竿上晃動尋找平衡,動作難高甚高,異常驚險。為了得到帝王青睞,表演者會在竿的長度和帶人數量上尋求突破,以求在當時的比賽型表演中勝出。
現代戲班 出國文化交流
雖然自秦朝開始已經有戲班,但戲班發展最為鼎盛、表演項目最為豐富的,則是唐玄宗時期。唐玄宗喜愛百戲雜技,不但會作曲,更於大明宮東則親設「梨園」,而「梨園」表演者的技藝非常高超,亦因此後世稱戲班為梨園。
戲班是古人娛樂之一,亦是招待外國使臣的禮儀,直至現代仍然保留這個傳統,如1953年成立的「中國雜技團」,經常到東歐和西非諸國出訪,進行文化外交。
後記
《S-file》編採部有兩名文質彬彬的同事,原來都學過中式雜耍,其中一位更是CBO雜耍團的中學師姐,採訪當日一起「重施故技」。
記者政怡:
「中學時曾習中式雜耍一年,只懂數款個人花式。常說肌肉有記憶,學會了一種技能(如踏單車),無論過多久都不會生疏,但雜耍的動作微細,如轉碟要用手腕力而非手臂,我花了最少半小時練習,才勉強做到當年所學的部分動作,大不如前。所以說,找到興趣千萬不要輕易擱下啊!」
編輯Michelle:
「中一初嘗雜耍,時隔多年重拾轉碟,有種熟悉又陌生的感覺。碟子外觀上更為精美,拿上手也重了不少。偷偷練習片刻後,發現寶刀還是未老的,還是懂得基本功的。看着師弟們的表演,能夠一直堅持興趣還是十分值得的,共勉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