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文傑的善良電影
2018.10.19電影《非同凡響》內容圍繞教育,可能有人聽見戲軌已覺老套。偏偏「教育」茲事體大,說的正正是他也是你和我的事。
《十年》和《樹大招風》在頒獎禮上大豐收,贏得口碑,獲得肯定;但導演歐文傑說只有在《非同凡響》散場時,有觀眾握着他的手,說「多謝」。
多謝他拍了一齣善良的電影,喚回大家的初心。
感動觀眾傳口碑
《非同凡響》上周才上正場,不過早前已辦過多場優先場,又試過在學界巡迴放映,歐文傑說回響頗大:有觀眾已看了五次優先場,他自己也只在戲院看過四次;有老師看完電影後,向他說,可以精神抖擻再上學;有四個孩子的家長朋友,為孩子的學業問題正自苦惱,因為電影,想通了一些事情;兩位退休教師,對他說拍出了他們一直在做的事;完全無合作過的鄧萃雯,因被電影感動,自掏腰包包場,推薦其他人看……有此回響,或許正如其中一場映後座談會上的一位觀眾所說──這套戲好善良,希望叫多些人看,令更多人善良一點。
《非同凡響》這齣商業元素缺缺的電影,卻令每個看完的觀眾,很想幫一把;它彷彿是一種提醒,提醒營營役役的我們,毋忘初衷,提起勁,走下去。
瘋狂追成績 只為搵份工?
電影觸及特殊教育、名校內平庸學生的苦況、Band 3學生的心態、老師壓力、家長態度等,劇組用了一年時間做資料搜集,試過去補習社的video班、在主流學校上課,歐文傑笑指,一大清早開始上課上到第七堂已好累:「現在上學真不簡單。」最重要是訪談了特殊學校、傳統名校和北區的師生,以及了解不同家長的期望。
資料搜集期間,有兩件事教歐文傑印象深刻,其一是一位名校女生說要剪短頭髮,因減少洗頭時間,可以換回多點時間溫習,這句「經典」對白亦出現在戲中。另一次訪問了一位整天黑口黑面的同學,原來她很喜歡畫畫,但老師說想取高分就要不停炫技巧,甚至說畫畫無用,「個學生發晦氣說講咁多有咩用,畢業就要搵份工養屋企。其實她很迷惘。」
催谷風氣 單一價值 抹殺年輕人
這些例子令他有感所謂的「教育問題」不只是制度問題,是整個社會的價值觀病了,對此他有「切膚之痛」。
「近幾年在大專教高級文憑(HD)電影課程,因為成績直接影響能否升上degree,同學都很緊張分數,分組合作是為了怎樣爭勝,不是為了學習。競爭風氣從幼稚園已開始催谷,直到中學畢業。我教大專,就是接收晒這些已筋疲力盡的年輕人。」
歐文傑說大部分人窮一生精力,達致社會上所謂的成功,可是電影想帶出的是,有很多平凡的人,不需要用一套約定俗成的價值觀來判斷他們成功與否,「很多人的自信,未必在學業成績中找到,就如戲中兩位演員余香凝和岑珈其,也沒有大學畢業。」
三個主角 同一個困局
《非同凡響》以三條綫貫穿,徐老師(谷祖琳飾)在特殊學校任職音樂老師,希望轉到主流學校任教,卻不得要領;Zoey(余香凝飾)是Band 1學校內的平庸學生,公開試讓她喘不過氣來;來自Band 3學校的珈豪(岑珈其飾)終日無所事事,對於智障弟弟(謝珈朗飾)和家庭不聞不問。
歐文傑解釋,三個角色的共同點,都是「放錯位」:徐老師喜歡彈琴和音樂創作,但在特殊學校發揮不到;Zoey直情是「Band 1學校的智障」;珈豪在逃避自己的家庭。三人因為籌備一套由特殊學校和主流學校學生合作的音樂劇而慢慢改變,三條綫最後扣回同一點:找回自我。有些事不能只計較成敗得失,過程中以為徒勞無功,最終結果其實未知如何,「就像《十年》,上映一段時間後成為話題,難道最初就因為無人理會而不做嗎?」
導演祝福:掌握自己的人生
三綫劇情,歐文傑最關心是Zoey的角色:「這類學生常被忽略,他們很壓抑,不敢向父母明言想法。有朋友說劇情發展下去,角色應該自殺,但我很想祝福這類學生,他們不是無希望,希望是由自己掌握。」Zoey最後重拾粉筆畫畫,沒有發生悲劇,這也是導演善良的一面。
●徐老師(谷祖琳飾)籌辦音樂劇,過程中慢慢找回自我。
●Zoey母親(葉童飾)是典型怪獸家長,盲目用自己一套方法關心女兒(余香凝飾),做法值得成年人反思。
●珈豪(岑珈其飾)發現自己對攝影有興趣,決定報讀相關課程,不再留在主流學校渾渾噩噩過日子。
●電影拍得平實,歐文傑說因為在特殊學校拍攝時看到很多顏色布置,亦經常聽到笑聲,令他印象深刻,所以不想把故事拍得太悲情和煽情,亦經常提醒自己不要「消費」他們。
每個學生都獨一無二
「人人與別不同」是電影另一個命題,這也是歐文傑最珍視的東西,「自己很拒抗一式一樣,以進化論來說,下一代應該叻過上一代,為甚麼現實不是如此?這年頭不需要英雄式的老師,老師甚至毋須擁有豐富知識,只須啟發學生,讓他們探索。」獨一無二,才最特別。
他早前到一所小學分享,看到了希望,「學校氣氛很開心,有個九歲小朋友問我有無試過有些idea做完之後會後悔,她一定是試過自己創作而有感而發。史匹堡八歲已用十六米厘機拍攝,如果這樣的空間和土壤能持續,難保她不是下一個史匹堡。」
不怕老套 用電影重建心靈
拍好人好事,今時今日容易被譏笑是「左膠」,歐文傑反而覺得現在常被嘲笑的「愛」、「正能量」、「禮義廉」,跟本意愈走愈遠,譁眾取寵好像成為社會主流,「這些所謂爆的內容,就如鴉片,受眾是餵唔飽的。」
電影特別之處是它會留下記錄,不知甚麼時候被人看到。歐文傑坦言自己拍戲是反映現實,有責任傳遞社會訊息,拍一些純搞笑的電影,未必是想做的創作。導演還分享了一個小故事:「之前聽一個講座,關於敍利亞小提琴手的。敍利亞戰火不斷,他說家園被摧毀,可以用手重建;心靈被摧毀,可以怎樣重建?他選擇了音樂,而我是用電影。」
歐文傑承認,這些事情說出來好老套,但始終要有人做。是的,善良也是幾近被遺忘的老套事了,希望我們不要因環境變遷,最終要在失物認領處領回良善。
認真小演員
《非同凡響》中,飾演珈豪弟弟的小演員謝珈朗,是特殊學校的學生,演出討好,有觀眾覺得只是本色演技,歐文傑不認同,指珈朗有「演」的成分,絕不是做自己咁簡單。
「珈朗在戲中的角色設定,不是他本人要面對的處境。他是學校話劇班的成員,每場戲都會用心理解和背好台詞,試過發燒仍堅持演出。」歐文傑還說,有場喊戲拍了五個take,珈朗便哭足五次,非常認真和專業。
珈朗是輕度智障及專注力不足,現居於家舍。要專注力不足的小朋友演戲,並不容易,謝太也是考慮很久才答應讓他演出。珈朗在試映的分享會上說:「多謝媽媽陪我拍這套戲。」相信是送給謝太最好的禮物。
〈有你在旁〉
電影中的音樂劇,有一首主題曲〈有你在旁〉,歌詞正好道出電影題旨。歌詞由戲中徐老師的原型、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普光學校的成英愉老師所填,亦是現實中該校音樂劇的表演歌曲。
人生原可完美
但世事從來無法掌握
遺憾似包圍 填滿心房
堆積於我懷
人生平等難見
我已盡力卻無人知曉
能力有不同 如我般庸
問可否幫助我
這世上原有萬千人
我卻是獨行 何其難堪
願望是有日
能出現 菩薩之心
陪伴我走過每一天
從此毋須害怕
有你在旁我盡見掌握
同渡過艱難 挽手行
來推開積雪 衝破障礙
只要你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