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木有玄機

2018.10.16
19710 19710

木字成語 老是常出現

  早前,颱風山竹襲港,塌樹隨處可見,識識子和文昌仔幫忙清理時,想起很多從小學習的四字成語都有「木」字,覺得很有趣。你能否猜到呢?試把答案寫在空格內。

答案:

1. 良禽擇木

2. 草木皆兵

3. 入木三分

4. 緣木求魚

5. 移花接木

 

以木喻人

  你有沒有發現,以上成語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與人的感受、思想或行為有關。樹木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日常用語自然信手拈來,常用木來形容人。樹木外形筆挺,予人樸實感覺,引申為人正直。古時以木喻人,多帶褒義,如「木訥」原是敦厚、老實之意,故也有成語「直木必伐」,指直挺的樹木屬上等木材,必被砍伐,比喻正直者易招災禍。

  古人也常以樹木製成可用木材的過程比喻人的學習。《荀子.勸學》以直木經過水浸和火烤後變得彎曲,可製成曲度合乎圓規的車輪,比喻人能通過後天學習改變先天本性。《論語.公冶長》則以「朽木不可以雕」,形容懶於學習的人無法成才。

  不過,時至今日,木的意義似乎不再正面,如在粵語中,愚鈍、沉悶的人被形容為「木獨」、「一碌木」,帶有貶義;「呆若木雞」本義是鬥雞聽到其他雞鳴叫而不為所動,比喻人無所畏懼,現已變為形容人驚恐、發呆之貌。看來,語言和樹木生長形態都一樣,會順勢變化,充滿生命力呢。


木構建築 工藝精湛

  除了潤飾語言,木在中國文化中也有重要的地位。早在春秋戰國流行的五行學說中,木就是其中一個元素,與水、火、土、金互相促進和制約,共同組成宇宙。在藝術層面,木的用途廣泛,更發展出精湛技藝,如木雕、木偶戲等,而最出類拔萃的,就要數木構建築了。

 

榫卯斗栱 巧奪天工

  中國古代供人居住的建築大都用木材構成,以木梁柱式結構為主流。這種結構的特點,是採用木製構件接合成穩定框架,再加上圍護結構,即地面、屋頂和牆,形成內部空間供人使用。框架和圍護結構互相分離,圍護結構可以置換,像模型般方便組裝。木製框架各個結構部分和構件之間有統一的數字比例關係,即模數關係,因此能抗震,有「牆倒屋不塌」之效,也予人四平八穩的和諧視覺享受。

  中國建築開創了特別的接合方法,就是榫卯,利用木構件各自的凹凸處,互相接合,不需用一口釘就能搭建成整幢房屋。用榫卯連接的結構,可以吸收衝擊力,抗震之餘,亦能預製裝配,節省施工時間。另一巧奪天工的工藝,就是屋頂和梁柱之間的斗栱,能承托屋頂重量,通常繪有花紋圖案,功能性與裝飾性俱備。

 

●榫是榫頭,構件中凸出的部分;卯即卯眼,指凹入的部分,兩者連接便很堅固。

 

天人合一 因地制宜

  由於木和土都是五行中屬性溫和的元素,古人相信用這兩項材料來建屋,對生命有利,反映了古人篤信五行觀念。此外,中華文化重視天人合一,人和自然相生相應,建立和諧並存的關係。這觀念落實在生活中,建屋講求實用,就地取材,而中原地區盛產木材,自然以木作為主要材料。

  雖然相比起磚石等材質,木不算耐用,卻是施工最快的選擇,又方便拆卸修繕,正好符合古人重視實用的價值觀。因木造支架和圍護結構分離,木構建築能因地制宜,順應各地氣候,選用不同材料造圍護結構,包括土、磚、石、竹等。如南方氣候潮濕炎熱,便出現竹、木結合的建築;北方寒冷乾旱,多選用磚、木結合的方式。

防災有妙法

  木材本質容易腐朽,又會被雨水和蟲蟻侵蝕,一旦遇火,更會迅速被燃燒殆盡。那豈不是很危險?不用怕,聰明的古人想到很多妙計預防這些災害。

  首先是選材,古時宮殿或達官貴人的府邸,多選用名貴木材興建,塗上防腐性油漆,持久耐用。建築設計上,各項細節也盡見巧思。例如支撐房屋的大柱下,建有石頭基座,而房屋外牆也會用土或石製,減少受潮和腐蝕風險。長而翹的屋簷是古代木建築的標誌,不只美觀,更能遮擋雨水,以免木柱受雨水侵蝕,故須定期更換。

  在防火方面,古時屋脊兩端設水系神獸吻獸裝飾,取其水剋火之意。屋內設置用磚造的防火牆或隔離帶,阻止火勢迅速蔓延,又會在防火牆角置水缸。此外,朝廷設專門管理用火安全的官員,在夜間巡邏,檢查民眾有否熄滅火種,當出現火災時,能及時示警和撲火。

 


 

唯獨木是不可取替

  中國木工藝歷史悠久, 至今仍有年輕人承傳。九十後小童和Minnie,大學時主修視覺藝術,曾試過執拾塌樹造木雕,五年前大學未畢業,已開辦「石盾小木工」工作室。一路上全靠自學,跌跌撞撞, 因為在她們眼中, 木的獨特性,是不可取代的。

 

由一個木箱鼓開始

  小童和Minnie同在香港浸會大學修讀視覺藝術,課堂上做過很多「手作」,接觸過不同材料,如塑膠、陶瓷、金屬,當然不少得木材:「校園內有鳳凰木,可以就地取材學造雕塑,每人所雕的形狀都不同,視乎想要甚麼形狀來切割、雕鑿。」

  正式踏上木工之路,源於她們喜歡玩音樂,一次想買木箱鼓,卻發現市面選擇不多,全是進口貨,且價格昂貴,問問「谷歌大神」,發現木箱鼓原理並不複雜,於是嘗試自己製作。可是,她們發現在家中做木工並不可行,一來地方有限,只能用手動工具,費時失事;二來過程產生很多塵埃,弄髒地方。兩個初生之犢,毅然決定租地方開設工場造木箱鼓,滿足個人需要之外,又開始造其他木製品,「給香港市場多一個選擇」。

自學木工 感受木的魅力

  二人靠看書和網上短片自學木工,用了三個月至半年時間掌握,期間經常撞板。小童憶述,「例如造木箱鼓,不同拼合方法、木板不同厚度,都會影響音質,試造了十幾個都用不到,只能用來做器皿。」

  如此艱辛,她們卻樂在其中,「每一塊木都很不同,紋理、色澤、質感,與天氣和人之間的互動,是其他『硬繃繃』的材料取代不到的。例如某個位有樹眼,不適合受力,就要避開。潮濕或曬,木會因應自己的木紋和硬度,有不同程度和方向的變形。做木工就要欣然接受這些大自然現象,基於這些變化再調節製作方法,不能強求。」

  她們在學時接觸過不同材料,有比較之下,更能體會木的特性:「膠老化了就用不到,鐵要改造很困難,木想改、想翻新,都較易做到。」她們的拿手好戲之一,正是回收舊木再造,最受歡迎的產品霧化香薰機,就由回收柚木地板造成。木材可塑性高,是優點也是缺點,「木工藝最難的地方,是要因應不同木材選擇不同方法處理,現時仍在摸索和累積經驗。」二人解釋,木的魅力還包括容易掌握及對大自然無害,不像陶瓷燒製後會縮小,較難拿揑;也不像膠產生毒氣,污染環境。

度身訂造 人人也可學木工

  當年工作室成立時,香港未有很多平台予人訂製木器和學習木工,小童和Minnie主要為人度身訂造木製品,連工作坊也能度身訂造,「想做甚麼就報名,只要技術可行都可以教」。工作室現有為小孩而設的班,年紀最小的參加者是幼稚園學生:「學習木工沒有甚麼條件,不要怕塵、不怕出汗、不怕辛苦就可以。」

  看來,古人用木,確有其傳統智慧。

文:吳政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