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塑膠廢物難分解 海洋垃圾危害生態

2018.10.10
19661 19661

封面專題

能源科技與環境+今日香港+全球化


主題: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生活素質+全球化帶來的




答案︰A


解說


2013年,歐盟以拖網收集東地中海與黑海地區海底海洋廢棄物,總共收集了5,398件,最多為塑膠類(49.6%),其次是金屬類(8.7%)及玻璃瓷器類(6%)。經詳細分析後,發現塑膠類廢棄物以膠袋和膠樽為主,分別佔50%和17.5%。





超強颱風「山竹」肆虐香港後,陸上遺下一地塌樹和枝葉,海岸附近就見一片灰白──發泡膠和膠樽等等塑膠垃圾遍布,港島大型屋苑杏花邨就是典型「災場」,網民說這是海洋的報復。這不是戲言,人們經年把大量垃圾傾倒入海,海洋不能「消化」,有人在清理「災場」時找到20年前的可口可樂膠樽及1996年的麥當勞發泡膠盒,證明時間也難以使海洋中的塑膠垃圾回到自然。

海洋垃圾多 原因:分解時間長

海洋垃圾種類很多,當中塑膠類佔大部分,一來是數量多,二來是難以分解,所以不斷累積下,情況嚴重。同學請看看圖一,哪些物料是最難被分解?答案是玻璃,分解速度漫長得難以估計,而數量最多的塑膠,當中的膠袋、膠杯之類尚可在數十年內被分解,但常見常用的樽裝飲品膠水樽,卻要450年的時間才有機會回歸自然!

海洋布滿大量難以分解的塑膠垃圾,而這些塑膠在漂浮期間會因陽光的作用而碎裂,成為細小的碎片或微粒,不停隨着洋流飄浮匯聚。



太平洋垃圾帶 現況:如3個法國面積

究竟全球的海洋垃圾有幾多?實際數目難以估計,不過同學可以留意海洋垃圾帶的情況,就可知情況有多嚴重。

隨流匯聚一起的海洋垃圾,堆積成為海上的垃圾帶/島,由於全球有數個洋流系統,也就形成了五個垃圾帶(見圖二)。其中以美國三藩市和夏威夷對出的北太平洋垃圾帶最「壯觀」,這個垃圾帶之大,估計總共有三個法國的面積,約七萬九千噸的垃圾!



海洋垃圾污染 影響:生物滅絕

大量的海洋垃圾,除了帶來污染──大家在海灘遊玩或游水時都討厭遇上垃圾,還會危害地球上的生物,包括人類。

相信大家曾經見過海豚、海鳥和海龜滿肚塑膠垃圾的新聞報道,長此下去,這些生物只有步向滅絕之路。專家說,海洋生物會誤會漂浮在海上的垃圾是食物,例如把塑膠袋當作水母來吞食;據估計,到2050年時海洋垃圾會比海洋生物多!假如海洋生物品種愈來愈少,除了影響食物鏈,危及其他物種消失於地球上,又會有甚麼影響?

微膠粒進入食物鏈

人們可能以為只是少了些魚類觀賞和食用,但是海洋垃圾的禍害不止於此。上文提及海洋中的塑膠垃圾變成碎片甚至十分細小的塑膠微粒,事實上,人們許多用品就含有一些細小塑膠微粒,舉例,含有「柔珠」的洗面乳和牙膏,內有粒徑小於零點一毫米的塑膠微粒。

這些「柔珠」隨住戶的水道排出海洋,難以被分解之餘,又會吸附重金屬,通過食物鏈又會輾轉被人食落肚,引起健康問題,人類最終自食其果。

解決方案:借助創新科技

面對海洋垃圾的問題和影響,有何對策?同學最常反應必然是說做好源頭減廢和回收工作。誠然,這些都是良方,而效果不理想是執行問題(這方面大家可再作探究),但今時今日,創新科技卻帶來了好消息,同學可以從這角度去探索一下,科學的發現與發明如何協助人類解決海洋垃圾的問題。

1.海洋垃圾「吸塵器」

今年只二十四歲的荷蘭青年史萊特,幾年前因一次潛水見到很多垃圾,立志以清理海洋為理想,從大學輟學成立非牟利團體OCEAN CLEANUP。今年九月八日,他研發的海洋「吸塵器」正式啟航,目標是在五年內清理大半太平洋垃圾帶的垃圾。

海洋「吸塵器」並不複雜,概念是在海面上浮起一道超過六百公尺長、三公尺深的U形圍欄,通過海風、洋流、波浪驅動,把漂流垃圾一網打盡,定期由船隻前往收集清走;另,又設有感應器與衞星連綫,確保不會與船隻碰撞,而且柵欄式的裝置不會像漁網一樣把海洋生物困住,讓其能夠有機會繞道而行。

2.「食」塑膠的細菌

日本學者年前發現一種細菌:Ideonellasakaiensis 201-F6( 簡稱I.sakaiensis),能夠分解PET(塑膠原料聚合物),只需六星期的時間就可以使其退化為原形,還可以讓它轉化成基本物質再利用。

3.容易分解的塑膠

美國北達科塔州立大學研究了一種又快又容易分解的塑料,是由果糖提取的分子與光觸發劑Phototriggers的吸光分子加熱聚合而成。這種容易分解的塑膠只要被紫外光照射,約三小時就可以被分解為液體,因為塑膠內的吸光分子在受光後會折斷聚合物鏈。

小結:

海洋垃圾問題嚴重,但是大家可以看到,只要人類有心努力是有曙光的。目前的困難就是如何普及地利用新科技,例如新塑料的利用可能涉及高生產成本,如何讓商家接受?相信是我們社會整體的價值觀都要認同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願意付出較多金錢代價。

Mindmap:海洋垃圾成因與解決辦法



參考資料

‧鏗鏘集:近看海洋
http://podcast.rthk.hk/podcast/item_epi.php?pid=244&lang=zh-CN&id=45526

‧環保署:香港海上垃圾的源頭及去向調查
https://www.epd.gov.hk/epd/clean_shorelines/sites/default/files/common2015/MarineRefuseStudyReport_CHI_Final.pdf

學習教材

議題分析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香港經歷超強颱風「山竹」吹襲後,狂風把大量海洋飄浮的膠樽、發泡膠等等吹回岸上,揭示了海洋垃圾的嚴重程度。事件引起人們關注,啟發大眾思考為甚麼會有海洋垃圾的存在、帶來甚麼威脅和影響,以及如何控制和解決問題。

這議題包含哪些相關概念?

(例)
生物可分解塑膠(Biodegradable plastic)

塑膠產品十分「長壽」,污染海洋也給地球帶來沉重負擔,皆因其物質不易被分解。目前許多塑膠產品聲稱可以分解,其實只是可以變成細小的塑膠碎片而已。那麼真正可以被分解,對大自然環境有利的是甚麼?

生物可分解塑膠,可以是用澱粉、聚乳酸及纖維蛋白質製成,沒有傳統塑膠的成分,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例如有水及氧等的作用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及水,變回自然界的原料。

試舉出與議題相關的關鍵詞。

(例)
‧一次性塑膠 Single-use plastic
‧微塑膠 Microplastics
‧海洋環流 Ocean gyres
‧海洋垃圾帶 Ocean garbage patches
‧海洋吸塵器 Ocean Cleanup Array
‧分解 Break down
‧降解 Degrade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這議題是否重要?其發展有何影響?

請填寫: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多角度思考


1.
描述資料所呈現的狀況,並解釋原因為何。(5分)

2.
在個人層面,試建議有何方法解決題1所指的狀況。(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香港的十大海洋垃圾,幾乎全部都是塑膠製品。原因是,塑膠難被分解,需要數十年至五百年時間,相信今天見到的海洋垃圾不少都是從很久以前積累下來(部分或只能降解成較細的碎片)。另外,此狀況亦反映出源頭減廢和回收的效果欠佳。(同學可想一想:本港雖已實行膠袋徵費,但是否不足夠?)

2.同學可自由發揮作答。(建議:不用或使用替代品,例如不用塑膠飲管、自備環保水樽等等。)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繼早前有快餐店宣布不再提供膠飲管後,另一大型連鎖快餐店麥當勞今日起,逢星期一在全綫餐廳實行「無飲管星期一」,除了清空飲管箱,亦不會主動派發飲管。香港麥當勞指,用管形匙羹之飲品不在此限,其他飲品如需飲管,請向職員索取,冀大家齊齊走飲管愛惜地球。

資料來源:摘自「香港麥當勞今起逢周一推『無飲管日』」《星島日報》3-9-2018

資料二



多角度思考


1.
據你了解,近年社會何以流行「走飲管」?(4分)

2.參考資料,連鎖快餐店不提供飲管,意義何在?(4分)

3.你認為香港要成功推行「走飲管」的環保生活模式,須怎樣的政策和措施配合?(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污染海洋的廢棄物很多,塑膠飲管是十大海洋垃圾之一(據知,單是在美國,每人每日平均耗用一點六支飲管,每日總數量高達五億支,可以環繞地球兩周半,可是待其分解卻要等上四五百年),危害海洋生物(如海龜),但相對是比較容易控制和處理的問題,只要推動餐飲業界合作,不提供飲管,每天就能減少許多塑膠飲管被掉棄。

2.連鎖快餐店銷售量大,耗用量亦多,她們響應「走飲管」,必定能減少製造海洋垃圾。此外,由於其知名度,相信能帶起領導作用,鼓勵其他同業倣效。

3.同學可自由發揮作答。(提議:循序漸進再加海量的宣傳,市民才容易改變習慣,同時應提供替代品及相關資訊,例如環保鋼質飲管及其攜帶清理辦法等等)

載自2018年10月10日《S-file通識大全》

文:許少媚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