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健良 由港漫到動物保育
2018.09.28打鬥場面是香港漫畫特色,投身港漫多年的李健良,八年前轉畫古生物,以專長融入創作,製作了《古生命》系列,採用漫畫分鏡形式推進故事,成為動物繪本的新風格。各類物種美麗的形態深深吸引着他,由對古生命的興趣發展至香港的海洋生態,早前出版《香港中華白海豚海洋生態》,更為瀕臨絕種動物,留下美麗的身影。
李健良
投身香港漫畫界二十七年,曾經參與《中華英雄》、《風雲》以及《海虎》等經典本港漫畫的製作。離開漫畫公司後,出版了屬於自己的繪本作品,包括一連三冊以古生物為題的《古生命》系列、以香港本地動物為題的《香港紅樹林濕地生態》和《香港中華白海豚海洋生態》。
漫畫形式表達生命力
一部作品的出現,往往因為一個簡單而純粹的念頭靈光一閃。當初李健良繪畫《古生命》,原來是來自一部不知名的音樂動畫影片,「多年前看過一齣動畫,講述了整個生物演變的過程,由四十六億年前開始,到首個單細胞出現、進化到魚類、爬蟲類、恐龍,再到哺乳類動物的興起。那時候已經覺得非常有趣!」當時工作繁重,未能實現心中所想,但這個想法、這份熱情並沒有因此而消失。二○一○年,李健良離開了漫畫公司,正式開始製作一連三冊的《古生命》畫集,一畫,又是六年的寒暑。
《古生命》的物種包括恐龍、馬蹄蟹、奇蝦、鄧氏魚、各種爬蟲動物等,一般生物書籍,偏向較多硬性資料且表達形式較沉悶,讀者可能抗拒。李健良於是以自己繪製漫畫的專長融入創作,作品以圖畫為主,採用漫畫分鏡的形式推進,所以在畫集中,可以看到一群恐龍奔騰獵食,又可看到彈塗魚之間的打鬥,精采絕倫的動作畫面,就如一部逐格播出的動畫。
動感畫面吸引讀者
「漫畫能夠吸引年輕人,因此便選擇這樣的方式表達。坊間有關保育知識的書已十分充足,所以希望以美麗的畫面吸引讀者。如果他們因為我的畫而覺得這些動物十分美麗,自然會有種想牠們繼續生存的想法。」曾有在香港大學研究海洋生物的讀者對李健良說,一般教科書大多只是定格的插圖,而他的作品則充滿動感,與別不同。
填補本地物種畫集的空缺
李健良從事港漫時期,已擅長繪畫各種動物。完成《古生命》畫集以後,再以兩年完成《紅樹林》及《中華白海豚》兩本講述本地動物的作品,「那時候發覺市面上有關自然保育動物的書本,大多來自台灣等地,但不同地域的物種始終有所不同,於是萌生創作一本屬於本地物種畫集的念頭。如畫集能引起讀者興趣,他們可以再到現場觀看實物。」李健良在創作《中華白海豚》的時候,發現近十幾年間,中華白海豚的數量不斷急降,甚至漸漸離開香港海域,他十分惋惜,苦笑道:「不希望筆下的動物都變成古生命呢。」
吸納年輕讀者
畫集以外,李健良還利用各種平台展現香港生物多樣性的多姿多采。除了堅持每年參與書展,亦經常接受邀請,出席不同活動,好像去年參與了漁護署舉行的「咫尺.自然」藝術展,今年初又在香港中文大學書店舉辦畫展及講座,最近他更與濕地公園合作,以香港濕地生物為題推出五款名信片。
近年,李健良多往曾到小學分享繪畫經驗、在大學分享漫畫文化、參與繪畫恐龍的親子活動等。港漫年代他的讀者以成年人為主,自從轉畫動物之後,新增了很多小朋友書迷,轉變不少。
堅持真確 由古生代畫到恐龍滅絕
《古生命》的時代背景為古生代,主角是恐龍出現之前已存在的古代生物,可是市面上不論影片、圖書、畫集所記載的資料少之又少,有些物種已不存在,李健良坦言資料搜集的過程並不容易,但他仍然堅持資料的真確與順序。
「坊間有些圖書大多不跟時序,令很多明明不同時期的『動物明星』同時出現,讀者很易產生混淆。而我的三本畫集,由古生代開始,到中生代、侏羅紀和白堊紀,再到恐龍的出現直到滅絕,相信全球都未曾有一本畫集是以這樣的形式推出。」李健良自豪地介紹他的作品,相信當中的滿足感,亦是他一直堅持作畫的其中一個主要動力。
奇妙廣告彩
很多人說到廣告彩,以為只是學生們學習繪畫的顏料。李健良的畫集全都是利用廣告彩製作,展現的畫功就一定不是「小學生級數」。在港漫時期已開始利用廣告彩作畫,李健良形容利用廣告彩的感覺就如寫字,是最舒服的媒介。廣告彩是一種覆蓋性高、畫面效果能做到較結實和卡通化的顏料,它的特性與塑膠彩相若,但只有前者在乾了的情況下,依然可以用水來開釋,且能隨着水的不同分量,造出透明效果,因此在處理混色方面,能夠產生各種精采的變化。
動畫大師宮崎峻亦是全使用廣告彩人手作畫,在畫面的呈現上能做出不同的效果,小小一樽的廣告彩絕對不能小看。
閱讀動植物
除了李健良,還有不少作家以動植物為題材,既畫且寫,盼能通過閱讀,喚醒讀者對自然界的愛護和尊重。
香港作家:葉曉文
葉曉文既是作家,亦是畫家,曾出版《尋花──香港原生植物手札》、《尋花2──香港原生植物手札》及《尋牠──香港野外動物手札》。《尋花》系列繪錄香港原生植物數百種,不同於教科書式的植物圖鑑,她在遠足行山時,把山上遇見的植物記錄在案,回家翻閱典籍,從古老的《山海經》,到《詩經》、《楚辭》、《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等,以精簡文字訴說每種香港原生植物的發現過程、習性、用處等。
第三本作品《尋牠》,則以本港野外動物為題,介紹了哺乳類、鳥類、兩棲及爬蟲類等,配合水彩手繪圖,引述典籍,細說牠們的形態、特質、習性以及故事。
台灣作家:劉克襄
劉克襄是台灣自然寫作的重要人物,創作題材多樣,涵蓋自然生態、蔬果、古道、鐵道、旅行及人物等。《座頭鯨赫連麼麼》一書是劉克襄第一本鯨魚小說,亦為台灣首本,通過描述主角赫連麼麼的生命,反思存在與生命的意義。書中的素描插圖是劉克襄親手繪畫,以繪本故事形式走進海洋深處。
最新作品《早安,自然選修課》,記錄了台灣的二十多種動物,如石虎、白鶴、黑面琵鷺、麻雀、蝸牛等。作者認為自然永遠是他樂在其中的選修課,書中亦討論到稀有品種的保育考驗、拓展到都市棲息的鳥類、共生共榮的難題、動物行為的觀察、人類造成的動物危機以及鄉野變遷下的動物命運。
外國繪本
《人類讓我們從地球上消失了》
「在二十世紀的七十年代,我被宣布滅絕。」這句話來自一匹絕種的斑驢。
「他們在喀麥隆的北部結束了對我們的獵殺。這一年是二○○六年,我們從地球上永遠消失。」則來自一匹絕種的西部黑犀牛。
還有更多在地球上不復見的動物們,娓娓道出自己的生命故事,傾訴身為滅絕物種的美麗與哀愁。
作者Arianna Papini代入不同的絕種動物,以第一人稱,訴說樣貌、棲息地到滅絕的過程,配合書中的動物肖像畫,讓我們一起思考人類與動物、環境間的關係。
《塑膠島》
當海洋廢棄物形成了島嶼,成為了海洋生物的食物,我們還能置身事外嗎?塑膠島,顧名思義是一座以塑膠組成的島。作者李明愛在故事中講述在惡劣環境下的荒誕生活。塑膠島在現實上看似荒謬,但塑膠對動物生態的影響卻真實地每天上演,希望讀者籍此反思塑膠、海洋垃圾對生態的影響,喚醒大家的環保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