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穿「粵」舞台生力軍

2018.10.02
19603 19603

袁學慧:「別人唱K,我唱戲。」

  很多年輕人覺得粵劇「老餅」,九十後粵劇演員袁學慧(Vivian)偏偏沉醉其中,笑言「別人唱K,我唱戲。」她是八和會館子弟和劇團「小瓦舍」創辦人之一,正在國立臺灣大學攻讀戲劇學系研究所碩士,希望製作貼近現代生活的劇目,致力傳承和推廣粵劇。


穿越古代 慰藉心靈

  「你個人好古典喎, 不太像現代人。」這是很多新相識朋友對Vivian的印象。身為粵劇演員,她說話字正腔圓、抑揚頓挫分明,走路時步履輕盈;思考時手腕一轉,以拇指和食指輕托下巴……舉手投足散發與其他年輕人不同的氣質。她與很多年輕人一樣,對粵劇的最初印象,來自電視籌款節目的折子戲表演。高中時選修中國文學,發現粵劇中有課堂上讀過的故事,分外有親切感:「老師教的《竇娥冤》、《桃花扇》,在戲曲中都找得到,好像文字跳出來在現實生活中『郁緊』,又有種回到古代的感覺,很神奇。」

  文學和戲曲,建構了供Vivian想像馳騁的世界,暫忘現實煩憂,慰藉心靈,「不論是文學還是戲曲,都把自己置在一個美好的時空,是理想的精神世界,有仰慕的對象,令自己現實生活沒那麼難過。」於是,粵劇演員班成為她第一個自發報名的課外活動。

八和訓練 初登劇壇

  起初,Vivian只是參與一個劇團的興趣班,後因一名在八和會館學戲的朋友建議,始報讀八和為培訓粵劇新秀舉辦的「青少年粵劇訓練班」,接受正規訓練,開啟半職粵劇演員生涯。當時她已十六歲,資歷比大部分自幼學戲的梨園子弟淺,但她把握每個演出機會,在神功戲中「跑龍套」,邊做邊學:「很難有金科玉律告訴你怎樣做,前輩在台上做給你看也是一種教導,要靠自己實踐來學習。」

  在八和受訓的四年間,須出席逢星期六早上十時到下午五時的課堂。早上練把子功,即武打場面運用兵器的套路,及毯子功,即空中翻騰、倒立等動作;下午練唱科,及腿、腰動作的基本功。每逢有演出,晚上七時半才開始的表演,Vivian要提早三小時開始準備、化妝,長約四小時的演出結束後,再回家梳洗,到凌晨才能休息。

  同時兼顧學業和演藝生涯,消耗極多精神和體力,連陪伴家人的時間也無奈犧牲,「藝術需要好專注,要很多時間獨處和思考,最長可能試過一個星期沒見家人。」Vivian是第一屆文憑試考生,面對沉重壓力,加上作息日夜顛倒,健康每況愈下。她坦言,學戲過程斷斷續續,每每在關鍵時刻,不得不先停下來,專注學業。

  •  演出開始前,Vivian要花三個小時化妝、上「片子」、戴頭套和穿戴服飾。

 

  粵劇新秀演出於2014至2017年間,Vivian連續四年參與香港八和會館自2012年起在油麻地戲院推出的「粵劇新秀演出系列」。此計畫由老倌執手教導新秀演出經典劇目,培育年輕粵劇演員,傳承粵劇藝術。

  「粵劇新秀演出系列2018/19」(演期三)即日起至10月20日舉行,上演著名編劇唐滌生的戲寶《雙仙拜月亭》原版、《洛神》和《白兔會》,以及其他精采劇目。有興趣的同學可瀏覽香港八和會館「粵劇新秀演出系列」網址:

http://www.hkbarwoymt.com/?a=doc&id=1366


  • Vivian專工旦行(女性角色),曾飾演角色包括《楊門女將》楊七娘(上圖)和《白兔會》李三娘。

  • 除了旦角,Vivian(右二)偶爾也演娃娃生(男童角色),如在「西九大戲棚2014」節目《香羅塚》中,飾演趙喜郎一角。

創辦劇團 推廣粵劇

  升讀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管理系後,Vivian了解到文化行業的運作模式,建立了相關人脈,加上副修中文,接觸戲曲研究,對戲曲有更深入認識,想為推廣粵劇多走一步,於是聯同其他有心人成立劇團「小瓦舍」。「小瓦舍」曾於校內演出粵劇《帝女花》,紀念著名劇作家唐滌生一百周年冥壽。Vivian希望觀眾重新細味經典劇目,及讓不同階層的學生都有機會接觸這門本土藝術,毋須因門票價錢卻步。

  「好看的劇的感染力不會過時,帶出的情感可扣連每一個人,在現今世代仍會有共通、共鳴,有『心有戚戚然』的magic moment。」Vivian舉例說,《紫釵記》中小姐與丫鬟間的友情,《牡丹亭》中杜麗娘對自由的渴求及與母親間的親情,都雋永而深刻,「不要覺得悶,其實這個故事表達了這些情感,需要花點時間看才能感受。未必人人都注意到,需要有人點出來。」她要成為這個點出「魔幻時刻」的人,未來希望通過創作貼近現代生活的劇本、跨媒體演出、座談會及導賞,讓更多人懂得欣賞戲曲。因此,畢業後她繼續進修,暫時放下「小瓦舍」,赴國立臺灣大學攻讀戲劇學系研究所碩士。

提升修養 學習處世

  戲曲訓練帶給Vivian的,不止言行舉止變化,還有修養提升。劇作流露的儒士精神深深影響她的處世態度,「令我知道風骨很重要,『時窮節乃現』,要做有原則、有堅持的人;對人對事要有情,理解人的情感需要,觀照世情。」她尤愛唐滌生的劇作,因俠氣特別重,如《紫釵記》中,大至主角,小至丫鬟,都一身俠骨。

  度脫劇(宣揚佛、道思想,講述人物悟道解脫、成仙成佛的劇目)中的禪、道意味,也讓Vivian領悟何謂「出世」,有助面對生活難題,「要守護自己內心,對抗世俗,令我的慾望減少,安心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即使自言家境並不富裕,Vivian仍立志投身收入不穩定的粵劇行業。她堅定地說,「不論做研究、做製作、做演員,只要戲曲用到我的地方,我就做。」

粵劇與崑劇

  中國戲曲種類繁多,以京、崑兩個劇種為大宗。粵劇屬地方戲,吸收京、崑特色演變而成。Vivian形容,京崑之於粵劇,就像是爸媽。她認為,粵劇的特色是靈活多變、與眾同樂,「粵劇無定式,靠口耳相傳的傳統和共識,可以根據自己聲綫加入個人特色腔調,很即興;服飾多用金綫銀綫,色彩鮮艷,感覺熱鬧。」

  粵劇講求臨場應變,一度令初踏台板的她無所適從。直至2015年到江蘇省崑劇院學崑劇後才「開竅」,「由走路、做指法、用道具,從頭開始學旦角基本功。崑劇比較系統化,有一套流傳已久的method(方法),每一分寸動作都很清晰,令我有法可從。」有了崑劇基礎,她演粵劇更能「知行合一」。今年暑假她把握時間學習崑曲,十二月會回港在中大演出崑劇《牡丹亭.尋夢》。

  面對粵劇式微的不爭事實,要如何拯救這項文化遺產?Vivian寄望興建硬件設施之外,會有更多軟件幫助粵劇發展。她認為粵劇應該由傳統按演出自由「埋班」,改為院團制,有固定合約班底,保障從業員的生計和藝術成長:「以前粵劇很商業,但現時性質已轉變,由大眾娛樂變成藝術,應該思變,着力保存。」


軟硬件配合 激活粵劇新趨勢

西九戲曲中心 增演出場地

  香港一直沒有專為戲曲排練和演出設計的永久場地,設施不足。西九文化區設有樓高八層的戲曲中心,設施包括一個可容納逾千個座位的大劇院、最多容納二百個座位的茶館劇場、八間專業排演室和演講廳等;照顧各類型戲曲活動所需,預計在今年年底開幕,屆時會舉辦為期三個月的開幕季表演。新場地會否引入更多元化的戲曲表演,值得拭目以待。

全球首個粵曲考級試 資歷獲認可

  現時同學都會報讀各種興趣班,增加升學爭力,但粵劇並非熱門之選。香港粵劇學者協會與英國倫敦音樂學院,將合辦粵曲演唱考級試,是全球首個正規粵劇考試,有國際認可的證書,或會成為學生學粵劇的誘因,令粵劇更普及。

  考試分八級,內容包含粵曲不同演繹方式和分析考試曲目,考核共分演唱、對話、視唱及聽辨口試四部分。由阮兆輝、尹飛燕、新劍郎等共十九位著名粵劇名伶擔任考官。首次考試將於今年十二月開始,十月份開始接受報名。

教大粵劇中心 創VR體驗

  今年成立的香港教育大學粵劇傳承研究中心,以數碼科技帶來生動的粵劇體驗,更能吸引大眾,或會成為粵劇推廣新方向。「粵劇身段評估研究系統」以Kinect 3D肢體感應技術為基礎,收錄名伶示範的身段動作,讓參加者跟隨電腦屏幕上的錄像練習。系統會擷取並同步展示參加者的動作,於練習結束後重播及提供意見。

  「虛擬實境粵劇體驗」則讓參加者佩戴特製的「虛擬實境」(VR)眼鏡,置身《西樓錯夢》劇中場景,從主角視點參與和觀賞演出。這項體驗現正在《藝術、文化與音樂巡禮在機場2018》舉行,至十一月十日結束,地點在香港國際機場二號客運大樓三樓旅遊車總站,同場還有粵劇折子戲表演。

文:吳政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