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釋放壓力 塑造愉快學習生涯
2018.09.17封面專題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主題:自我了解
答案︰A
解說
丹麥學生每年上學時數達一千小時。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資料,三十三個已開發國家中,學生每年平均上學時數為八百小時。
美國:實施四天上課周
告別叫人輕鬆愉快的暑假,莘莘學子又回復校園的生活,上學、趕功課、補習、溫書、測驗、考試⋯⋯像是沒完沒了,令人透不過氣!在美國,愈來愈多學校加入「四天上課周」的行列,以奧克拉荷馬州(Oklahoma)為例,當地五百一十三個校區,有九十七個校區實施四天制,老師和學生每周只須上課四天,就可以放假休息三天!
同學是否十分羨慕呢?不過美國學校的四天上課周,原因和目的並不是為了減輕教學壓力,讓學生愉快學習;有評論指出,根本是當地教育資源不足(包括教師求過於供)而作出的措施。此外,非洲國家尼日利亞,當地人一生中的預期受教年限(School Life Expectancy)只有五點三年;上課學習時間雖少,但似乎沒有為這個西非國家的年輕人帶來十分愉快的生活。
丹麥:設計愉快校園生活
上學時間短較好?還是長一點較理想?沒有絕對答案。正如北歐國家丹麥,其教育質素和果效獲得全球好評推崇,但丹麥學生每年上學時數卻是全球最多,因為學生的校園生活過得愉快,該國不以培育精英為目標,教育以人格培養和技能發展作設計,如幼稚園生就開心得如像在樂園裏。
香港情況又如何呢?香港學生的學習生涯不太愉快,甚至可說是壓力太大。同學或者很了解,也許你亦是其中一人。
四大層面 紓緩學業壓力
新學年伊始,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就發表了「中學生抑鬱焦慮狀況調查」報告,顯示逾半中學生(51.5%)有抑鬱徵狀,每四個學生中就有一人(25%)出現高焦慮徵狀。這些由壓力引致的徵狀,首三項來源依次為文憑試(21.5%)、學業(18.5%)和前途問題(13.4%)。
同學們學業壓力大,全港皆知!大部分香港學生的標準人生就是考取好成績,入讀大學,找到中產或以上的職場門票⋯⋯這種觀念,叫好幾代人都以考試獲佳績為目標,如此的學習生涯又怎能叫人輕鬆愉快!根深蒂固的想法雖難於短時間內拔除改變,但壓力不能任其積聚,無視帶來的後果相當嚴重,抑鬱焦慮影響生活,甚至有青少年因而輕生。
究竟我們的社會可如何協助學生減壓?同學們自己又可以怎樣紓壓,讓自己戰勝學習生涯中的巨大壓力,達致愉快學習?
政府:制訂學校指引+提供家長資訊
學生的學業壓力,多是來自學校和家長。於政府層面而言,本港學校的校本政策,政府的角色通常在制訂指引,鼓勵學校落實。舉例,有小學家長反映希望初小「零功課」,但每所學校每名學生的學習情況不一,政府不能「一刀切」定出每天家課數量上限要求,但會提醒學校以不要過分操練作大原則,放手讓校本管理。
至於家長,政府傾向以提供資訊和教育家長,讓他們能協助子女有效學習,健康愉快成長。當局主要通過撥款增加資源方式推行以上的方針。舉例,教育局在一六/一七年學年動用二千六百萬元,資助家校合作和家長教育活動。早前局方亦推出家長教育資訊網頁「家長智NET」,讓幼稚園及中小學生的家長更方便取得支援學童身心發展的資訊,包括管教子女和家長情緒管理等。
不過,政府亦有主動出擊行動。鑑於近一、兩年有多宗學生自殺個案,醫管局遂調派兩名精神科資深護士定期到學校支援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教育局又為教師提供訓練,以識別有自殺風險的學生。
社福機構:助學生紓壓+減家長焦慮
本港的社福機構給學生很大的情緒支援,除了社工親自接觸學生作輔導、舉辦活動和工作坊,又設有大量電話熱綫、網上渠道,與學生們傾談分享,以紓發壓力情緒。
值得一提的是,本港學生的壓力,其中之一來自父母。過於緊張子女學業的家長,有時的確會把緊張的情緒和壓力「感染」子女,有見及此,社福機構在開學初期除了關注學生情緒問題外,亦關心本港家長的需要。如新學年開始,香港家庭福利會就特別設立一星期的「在職家長輔導熱綫」,幫助疏導有需要的家長面對子女開學產生的焦慮情緒。
學界:小學功課輔導+中學生命教育
本港學校為了減低學生的學習壓力,各師各法,比較多改動的是小學,皆因大眾都認為小學生應該愉快地學習;較多學校採用的方法就是改動時間表,如設置導修課或功課輔導課。學生在這些課堂中可以獲得較多時間的個別指導,以便在學校完成部分功課,不用每天放學後在家要花長時間做功課。
中學方面,學校多推行生命教育課,或通過宗教協助同學減壓。如基督教學校會有學生團契,當中的分享祈禱會可以讓同學彼此分享,互相支持;又如佛教孔仙洲紀念中學在校內設有名為「慈心軒」的禪修室,讓同學跟法師學習禪修,淨化身心靈,達致減壓效果。
個人:自找減壓法最有效
有效的減壓方式其實人人有別,不少專家都指出應鼓勵青少年尋找一種對自己最奏效的方法,讓自己走出壓力和情緒低落的框框。
早前,廣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澳門基督教青年會、台灣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合作一項調查:「青少年壓力狀況與應對方式」,報告發現,四地青少年紓緩壓力的方法以聽音樂、上網、睡覺、運動為主流,而做義工或參加公益活動亦有效釋放壓力。
小結:
同學們找到了讓自己鬆一鬆的方法嗎?社會對學生的協助是否有效,許多時都要視乎學生的主動性,例如主動找社工、主動致電輔導熱綫等等。能從小培養一些興趣讓自己輕鬆減壓固然最理想,但未必人人能找到宣洩壓力的渠道,那麼從學習中作出改變會有幫助嗎?近年常聽見的「愉快學習」(Happy Learning)又怎麼樣?大家到「學習教材」部分繼續探討吧!
Mindmap:減學業壓力致愉快學習
參考資料
‧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香港學生的整體學習時數和身心健康狀況
https://www.legco.gov.hk/research-publications/chinese/1718in05-overall-study-hours-and-student-well-being-in-hong-kong-20180130-c.pdf
‧愉快學習多面睇
https://www.hkedcity.net/parent/learning/efficiency/page_5b028d90316e836256000000
學習教材
議題分析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香港學生面對學業壓力,社會各界目前提供的支援方式是否完善,從而引申思考現時流行的「愉快學習」模式會否對學生個人成長有正面幫助。
這議題包含哪些相關概念?
(例子)愉快學習 Happy Learning
對於愉快學習,大眾有兩個理解。第一個是追求「學習中的愉快」,就是大家朗朗上口的「求學不是求分數」,上課學習要讓人感到快樂,例如幼稚園階段不用寫字,着重手工、音樂、體育和接觸大自然;小學時不默書、少或零家課、少測少考等等。
這個「愉快學習」的概念較為人認識和接受。
第二個理解是「學習後的愉快」,即是在升小、升中或升大學取得理想成績,能夠贏在起跑綫或成功而得到的快樂。這個意思跟第一個南轅北轍,因為在目前香港教育制度下,要在學業上取得理想成績,必須下苦工,過程難以愉快。
試舉出與議題相關的關鍵詞。
(例子)
‧壓力 Pressure/Stress
‧焦慮 Anxieties
‧壓力管理技巧 Stress Management
‧學習動機 Motivation to Learn
‧社會支援 Social Support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這議題是否重要?其發展有何影響?
請填寫: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從前教育署署長黃星華強調「愉快學習」,這口號很容易被曲解。「愉快學習」不等於不下苦功,不記誦,不思考,甚至不學習,而是指老師要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不怕辛苦,快樂地學習。
現在的教育理念似乎是:求學時不應該有挫敗感,否則便不是「愉快學習」。日後在求職時,在職場上,挫敗感一定會來,但到時心智較為成熟,應該懂得如何應付。不過,我以為成熟的心智是從小經過成敗輸贏培養出來的。一個心智成熟的人能容忍,能諒解,能和而不同,能從不同的角度而不只是自己的角度看問題,能接受批評,能反省,能認錯,充滿自信但不自滿。未受過挫折的孩子能嗎?這樣看來,一味愉快學習,孩子可能輸不起。
香港是一個競爭劇烈的國際都會,愉快學習一定要以自我裝備為目的,要能自我裝備就先要下苦功,所以愉快應該從苦功中獲取,不會從逸樂中得到。
資料來源:摘自「何文匯:一味愉快學習,孩子可能輸不起」《灼見名家》網頁 16-6-2016
資料二
一直推動「愉快學習」的浸信會天虹小學校長朱子穎,新學年「過檔」私立的德萃小學任總校長,參與籌辦中學部,實踐「一條龍」辦學。他昨強調,不是忘卻津貼學校體制,亦非常喜歡天虹小學,但希望趁有機會將自己「微小卻偉大的夢想」落地實踐,如結合人工智能(AI)及大數據技術(Big Data),設計程式,讓每名學生可按學習進度,吸收知識,從而解決因追趕成績而衍生的操練、壓力過大的問題,目標兩年後,德萃小學生每日只須上四節課便足夠。
資料來源:摘自「朱子穎任總校長 目標學生日上四節課」《星島日報》14-3-2018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內容,略述何博士和朱校長對「愉快學習」的理念。(4分)
2.就你在題1所述,你認為兩者的想法有矛盾嗎?解釋你的答案。(4分)
3.假如要在香港學界普及推行「愉快學習」,會面對哪些困難?(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何文匯博士認為「愉快學習」不是要避免碰到挫敗的機會,而是一種能提升學習興趣的教學過程,並且在投入努力和苦功中得到回報的快樂。朱子穎校長希望成功落實的「愉快學習」是一種不會以追趕成績為目的的學習,不會衍生機械式的操練和太大壓力的學習過程。
2.沒有矛盾。因為兩位都是希望學生能一心一意求學問,全情投入,享受過程,從中獲得快樂。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須要考慮本港教育資源是否充裕,升學時以甚麼標準收生。如小學生考「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Pre-S1),假如因為不想追趕成績而將之廢除,那麼必須先解決學生升學及學校收生準則的問題。這可是個翻天覆地的改變!)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多角度思考
1.資料中各地的PISA測試得分,與該地學生的生活滿足感呈現怎樣的現象?(4分)
2.你認為資料中哪些數據對生活滿足感的影響最大?原因為何?(6分)
3.參考資料數據,香港可以在哪些方面作出改善,以提升學生的生活滿足感?(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資料中各地的PISA測試得分雖然有高低,但是無論是西方國家或東亞國家地區,差距並不大,然而學生在生活滿足感的分數上,卻有較大距離,例如芬蘭有7.89分,但香港只得6.48分(10分滿分)。
2.每周學習時數,包括每周上課時數和課後學習。東亞地區的學生,正常上學時間已普遍較西歐國家長,而課後學習時間比西歐國家更長,例如南韓,每周上課三十小時,再加上二十小時的課後學習時間,學生哪有餘暇享受生活中的其他樂趣?所以生活滿足感較低。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治本之計當然以減少學習時數為目標、功課可以重質不重量、減少無謂的抄寫等等。治標之計以協助學生懂得面對壓力、培養自己真正喜歡的興趣、學習忙中作樂的生活。)
載自2018年9月17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