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討內地厭惡設施的抗爭事件
2014.05.07背景
從PX項目到垃圾場,內地接連發生反對化工廠、垃圾場或火葬場等「負面基建」的抗議事件。由危險化學品生產事故、交通運輸事故以及非法排污引起的突發環境事件可見,重大項目在遭到公眾反對時,不能簡單地緩建、停建或搬遷,應在項目推動前向公眾充分諮詢,解釋利弊,方能取信於民,否則為政治和經濟帶來不良影響。
新聞重點
‧檢視內地厭惡設施引起的爭議
‧了解人民對厭惡設施的反應
‧探討厭惡設施帶來的影響
新聞資料
鄰避運動情況
資料一
內地因環保問題而產生的鄰避運動時有發生。上周末,浙江省杭州市五百市民連續兩天遊行示威,抗議政府在城西地帶興建垃圾焚燒廠。有傳聞指政府逮捕部分示威者。有示威民眾指,垃圾焚燒發電廠建立後,每天將有八百輛垃圾車穿梭國道,焚燒垃圾產生的有毒氣體二噁英將嚴重影響焚燒廠附近十二公里、五十餘個小區,連以生態極佳著稱的西溪濕地也不能倖免。希望政府重新考慮選址。
摘自《星島日報》2014年4月29日A22
資料二
茂名化州市麗崗鎮,上周五、六連續兩天,有超過一萬名民眾在鎮上遊行集會,抗議市政府在當地興建火葬場。消息指,當局由周邊市縣,抽調近千名特警到麗崗鎮維持治安。村民透露,當局早前聲稱在距離民居不到一公里處興建垃圾場,但建築工人其後向個別村民透露,所謂垃圾場實為火葬場,民眾得悉後,上周三曾到火葬場地盤外抗議,其後決定轉到鎮內遊行。村民強調,示威會一直持續到火葬場停建為止。
摘自《頭條日報》2014年4月14日P52
資料三
PX風波再起,昨日近萬茂名市民手持標語上街遊行,抵制政府引進PX化工項目。當局出動大批防暴警察和武警,手持棍棒驅散抗議民眾,網傳多名民眾被打至頭破血流,地面留下大攤血漬。有人身上亦見多處棍棒傷痕,須要入院求醫。有茂名市民怒斥政府:「以為這樣的手段能壓制住市民的憤怒嗎?」
中文全稱為「二甲苯化工」的PX項目因被指落成後會造成水質及空氣污染,影響地域環境而成為多地市民抵制的焦點。此前廈門、什邡、寧波等地亦出現民眾不滿地方政府引入PX項目而上街示威的情況。
摘自《星島日報》2014年3月31日A21
官方對環保的取態
資料四
工信部產業政策司司長馮飛表示,內地PX產量增長放緩,半數PX產品依賴進口,政府將在確保環保及安全的前提下,合理發展PX產業。目前投入運行的PX項目平穩可靠,至今還沒有發生重大安全和環境污染事故。馮更強調指,PX產品本身是毒性較低的化學物質,在正常生產條件下,對周邊環境影響小。
摘自《星島日報》2014年4月24日A24
資料五
中國環保部公布的《化學品環境風險防控十二五規劃》稱,中國將在十二五期間,對多達三千種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的化工污染進行全面防治。規劃承認,中國一些河流、湖泊、近海水域、野生動物和人體中已檢測出多種化學物質,有毒有害化學物質已造成多起急性水、大氣突發環境事件,多個地區出現飲用水危機,中國媒體早些時候報道,曾有公益人士發布過一幅廣為流傳的谷歌地圖,上面顯示了100多個中國的「癌症村」。
摘自BBC中文網2013年2月21日
民眾維權意識
資料六
隨內地民眾環保及維權意識加強,近年各省不時發生反對興建電站、化工廠、火葬場等抗爭,並引發群體事件。專家指出,這種現象稱為「鄰避效應」,即居民不願意把火葬場、垃圾場等具負面影響的項目建在自家的後院。在他們看來,這些項目不但可能損害健康,也不利於樓價、旅遊及商業發展。環保抗爭事件頻發,很大程度源於民眾對政府缺乏信任。
摘自《星島日報》2014年4月14日A20
資料七
內地近年由環境問題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接二連三,顯示內地正步入後發展時期的「環境敏感期」,考驗政府及企業的智慧。對外資而言,即使和政府官員拉了關係,甚至是已經批下的項目,最終也要過民意這一關。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毛壽龍認為,很多情況下,內地一些政府官員往往會存有僥倖心理,以為社會不同意見很容易克服,有的甚至認為,百姓不會覺察,或者即使察覺也不會有反對,更不會採取激烈的維權行動。這使得一些地方政府屢屢因粗放型項目,陷於非常被動的境地。
摘自《星島日報》2012年8月6日A18
資料解讀
鄰避運動情況
資料一至三
‧內地近年經常有因抗議厭惡設施在民居興建而引發的示威集會,單在首季,先後有茂名村民集會,抗議市政府在當地興建火葬場,村民強調,示威會一直持續到火葬場停建為止;廈門、什邡、寧波等地亦出現民眾不滿地方政府引入PX項目而上街示威;杭州市市民反對興建垃圾焚燒廠,擔心建成後破壞環境生態,禍及五十個小區,包括著名景點西溪濕地。但地方政府為經濟利益,不顧市民健康,並以強硬手段鎮壓示威者
官方對環保的取態
資料四
‧官方人員為厭惡設施解話,希望減少人民不滿,其實重大項目容易引起反對,政府不能簡單地緩建、停建或搬遷,而應在項目推動前向公眾充分諮詢,解釋利弊,方能取信於民。
資料五
‧環境報告指出中國河川嚴重受污染,致令出現癌症村,這些癌症村絕大多數位於富裕的東部沿海,屬於中國第一批從海外引進污染產業外包的區域,但隨這些地區重新調整產業結構以及加強環境保護法規,有象表明,污染帶和癌症村正向內陸地區轉移,地區發展後果,是要人民付出代價。
民眾維權意識
資料六
‧指出多數人都不願意厭惡設施興建在民居附近,擔心影響健康、樓價、旅遊及商業發展,不過,很多時地區政府都會蓄意隱瞞,市民在最後一刻才知道。
資料七
‧分析環境敏感期對政府施政及外資來華的影響,指出厭惡設施隨時演變為維權運動,而人民亦不賣經濟發展的帳,這是政府最不願意看到的後果。
涉及單元及主題
單元:現代中國+能源科技與環境
主題:中國的改革開放+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中國作為一個高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和文物保育在何等程度上是可行的?當中有甚麼挑戰和機遇?
‧中央人民政府怎樣回應改革開放帶來的影響?
‧人們的生活方式及社會發展怎樣影響環境和能源的使用?
‧社會大眾、不同的團體和政府,可以為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作甚麼回應?
相關概念
‧工業廢料 Industrial waste
‧公民參與 Civic participation
‧生態危機 Ecological crisis
‧污染 Pollution
‧環境健康與安全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safety
‧現代化與發展 Modernization and development
‧社會矛盾 Social contradictions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試指出人民對興建厭惡設施有何反應?
建議思考方向:
‧參考內文資料,說明人民以示威集會抗爭,爭取當局回應事件,以及大眾的關注程度。
2.厭惡設施興建在民居附近帶來甚麼影響?
建議思考方向:
‧同學可從環保、人民健康、社會穩定及外資取向來分析。
3.你認為經濟發展及保護環境哪樣重要?
建議思考方向:
‧說明立場,指出認為經濟發展或保護環境何者重要,可從短期、長遠影響分析利弊。
載自2014年5月7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