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港生走訪大灣區 樂意投身遊戲開發

2018.07.30
19317 19317

國家提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策略,有機構舉辦為期一周的「粵港澳灣區青年營」,讓本港、澳門及深圳的高中生走訪灣區內大型企業與機構。有參觀創科企業及遊戲學院的港生,發現內地發展電子遊戲產業大有可為,期望大學畢業後到內地發展,日後設計自己的電子遊戲。有參與活動的深圳學生認為,港深兩地各有發展優勢,不必過分比較。

……

在佛教大雄中學升讀中六的馬鑑淦(1),是參與活動的六十名港生之一,他最難忘在遊戲學院體驗VR遊戲,「體驗的是VR海盜船機動遊戲,自己明明站在平地,但戴上眼罩後便出現錯覺,身體不由自主地找平衡點。」在活動中,雖只以理論方式設定人物角色,但他體會到遊戲背後的開發過程,「小至角色如何放入劇情,大至設立合理的課金(2)制度,以支持到伺服器等成本,這些都學到不少,以前提起課金總覺得是騙錢。」

字詞讀音

(1)淦:讀「禁」(gam3),不過也有人讀成異讀音「鑒」(gaam3)。

字詞學習

(2)課金:課有徵收的意思,課金即徵收金錢。

中國傳統文化概念

玩是人的天性,所以古時也有不少玩具,部分甚至流傳至今。例如宋代有類似陀螺的玩具,稱為「千千」。千千是直徑四寸、象牙製的圓盤,具有一寸長、直立的鐵針。玩法是用手擰那根鐵針,令針尖立在平面旋轉,期間可以用衣袖拂動它,比試轉得最久。這是當時宮女所玩的遊戲。明代時,陀螺成為其中一種最普遍的玩具,這玩意更東傳日本,日文名為「獨樂」。到了今天,仍有不少小孩玩陀螺取樂,歷久不衰。

另一種玩具是鞠。鞠是一種實心皮球,最早的鞠以毛髮等東西填塞。司馬遷在《史記.戰國策》有這樣的記載:「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築、鬥雞、走狗、六博、蹋鞠(蹴鞠)者。」反映蹴鞠,也就是踢球,在戰國時期是常見的遊戲。據說歷史人物如漢成帝劉驁、大臣梁冀、大將霍去病都是蹴鞠好手,霍去病更曾在出征塞外時與士兵蹴鞠,藉此振奮士氣。傳統玩具不但是消遣時間的娛樂,部分玩意也有強身健體的作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