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 巨大怪物
2014.05.13小時侯看《侏羅紀公園》,看身形巨大的恐龍追殺人類,嚇得我騰騰震。電影《哥斯拉》即將上映,巨獸出沒,同樣是一片烏煙瘴氣,全球面臨被毀滅。人類不知是否有怪物及巨人情意結,就是愛看像《進擊之巨人》一類的被追殺劇情,而且百看不厭!即使翻開古書,如《莊子》、《神異經》、《山海經》,都有載巨人和怪物,是神也是獸,各有特色!
髯公 進擊之毛人
日本有《進擊之巨人》,其實一點也不新奇,因為早在漢代的《神異經》中,已經有外表醜陋嚇人的「毛人」!
《神異經》:「八荒之中有毛人焉,長七八尺,皆如人形。身及頭上,皆有毛,如獼猴。毛長尺餘,生毛麗毛,見人則瞑目,開口吐舌,上唇覆面,下唇覆胸。喜食人。舌鼻牽引共戲,不與即去,名曰髯公,俗曰髯麗。一名髯狎小兒,髯狎,可畏也。」
這個毛人叫髯公,無論是牠的外貌還是行為都好得人驚!牠身高七八尺,即是約兩米六,像人的外形。身體和頭上都滿是毛,好像猴子。牠的毛很長,有一尺多,鬆鬆的。牠看見人就會閉上眼睛,開張嘴巴吐出舌頭,上唇覆蓋臉孔,下唇覆蓋至胸膛。最可怕的,是牠喜歡食人啊!
鯤鵬 是魚也是鳥
說起中國的巨大怪物,不得不提的,一定是《莊子.逍遙游》中所寫的鯤和鵬!鯤由一條大魚,變為天上飛的一隻大鳥,是全文各種角色中,最逍遙自在,能夠超脫一切外物的,象徵高遠的志向和豪放氣概。
《莊子.逍遙游》:「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徒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北方遙遠之處,有一個深而大的海「北冥」,海裏面有一條魚,名叫「鯤」。鯤的身軀龐大,大到根本不知道有幾千里。然後牠變成了一隻「鳥」,稱為「鵬」,大鵬鳥的背,長到不知道究竟有幾千里。牠一起飛,就能翱翔天際,它張開的雙翼,就像天邊的兩片飛雲一樣大。這隻大鵬鳥在海上飛行,牠的目標是朝向天地極南的一端,稱為「南冥」,南冥位於遙遠的「天池」。
志怪小說 源遠流長
《山海經》的變形史
嶺南大學中文系劉燕萍博士,是中國神話與文學的專家,她大力推薦同學讀地理名著《山海經》,「自先秦至清代有大量神魔志怪小說,我們眼中《山海經》寫的是怪獸,但其實是原始先民的神。」她細數《山海經》的變形史(Metamorphosis):「最早出現變形情節的作品,是先秦莊子的〈逍遙遊〉,有鯤鵬變化,由大魚變巨鳥的記錄。其後,這類作品合稱為『志怪神魔小說』。代表作品有:《搜神記》(晉)、《西遊記》(明)和《聊齋誌異》(清)等。」
〈逍遙遊〉、《搜神記》
《莊子. 逍遙遊》說明消解形軀世俗的羈鎖,超越的逍遙境界。東晉史學家干寶所寫的《搜神記》,則開創了中國神話小說集的先河:「《搜神記》的〈女化蠶〉篇,神馬將女孩捲走之後,女孩化身成蠶蟲,懲罰違背諾言,不肯把女孩下嫁英勇救人的神馬。另外,〈槃瓠〉篇講老婦的耳垢小蟲,變成一隻身上有青白紅黑黃五色的怪狗,名叫『槃瓠』。」
「今日『槃瓠』仍是中國少數民族──畬族的守護神,五色狗就成了該族的代表圖騰,保佑全族安定太平。」劉燕萍補充,古時北方、中原人以「龍」為崇拜對象,代表圖騰是龍,所以後世漢人自稱為「龍的傳人」。
上天下海 各有特色
《山海經》所載的怪物太多,無論是海、陸、空、水陸兩棲、神怪合一、半人半獸,各色各樣的怪物都有,以下就只能介紹部分水中的和空中的怪物。他們都有各自的特性和故事,甚至可以入藥!
帝江 只懂唱歌跳舞
《山海經.西山經》:「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湯谷。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也。」
帝江其實就是渾沌神,住在天山,外表像一個火一般的赤黃色皮袋子,有六隻腳,四隻翅膀。沒有樣子面目,只懂得唱歌跳舞。
鸓 四足禦火
《山海經.西山經》:「翠山,其上多椶枏,其下多竹箭,其陽多黃金、玉,其陰多旄牛,麢、麝;其鳥多鸓,其狀如鵲,赤黑而兩首四足,可以禦火。」
鸓鳥有兩個頭,樣子像鵲,全身黑色,有四隻腳,可以抵禦火。清代才子吳任臣指,鳥可以辟火,所以很多漢代的宮殿都是以鳥命名。
冉遺之魚 禦凶辟邪
《山海經.西山經》:「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英鞮之山,上多漆木,下多金玉,鳥獸盡白,涴水出焉,而北注于陵羊之澤。是多冉遺之魚,魚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馬耳,食之使人不眯,可以禦凶。」
冉遺魚是一種可以辟邪的魚,集魚、蛇、馬三種動物的特點。冉遺魚有蛇的頭,魚的身體,有六隻腳,兩隻眼睛則像馬的耳朵。如果吃了牠,可以使人不做噩夢,禦凶辟邪。
鯥 四體合一 冬死夏生
《山海經.南山經》:「東三百里祗山,多水,無草木。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食之無腫疾。」
鯥,一個集鳥、獸、魚、蛇的特徵於一身的怪魚。牠生活在水旁的山陵上,樣子像牛,蛇尾有翼,羽毛長在腋下。叫聲像牛,冬天睡覺,夏天才出來活動,所以說牠是冬死而夏生。捉到這種魚煮來吃,可以防止腫疾。
《任氏傳》、《西遊記》
唐代傳奇小說《任氏傳》,是最早的借狐仙寫人的作品,「〈任氏〉有人變狐的記載,修練成人的女狐妖被獵戶所嚇,由人形變回狐狸,走避不及被蒼犬所殺。」到明代出了一部四大名著《西遊記》,提到齊天大聖孫悟空為了躲避五百年後的「三災利害」劫難,求教菩提祖師變身法術「七十二變」。劉燕萍說:「除了孫悟空,《西遊記》還有二郎神、牛魔王懂得七十二變。」何以是七十二變?「七十二」代表「多」,代表「變化多端」、「變化無窮」,即是陰陽五行變化的最高境界。
《聊齋誌異》 集妖鬼神怪大成
「清代《聊齋誌異》裏出現的是異類(Alien)。」不是說天外來客那些灰綠色小人,而是妖、鬼、神怪大集合。劉燕萍續說:「《聊齋誌異》的〈香玉〉篇,白牡丹花被書生的深情感動,化為香玉與書生成婚,後牡丹被人偷,香玉亦失蹤。書生因此悲慟而死,化為牡丹花下的赤芽。〈黃英〉裏,愛菊的馬子才不知自己愛上的黃英,原來是菊花精。其中一幕,黃英的弟弟喝醉了頓時變成一株人身那麽高的菊花,相當有趣。」
人獸合一 奇形怪狀
除了不同類型動物的合體,例如魚有鳥的翅膀外,還有很多怪物和山神水神,是人獸合一的,而很多都是人的頭配上獸的身,或者是人的肢體配上獸的身體。反映了古人對獸力崇拜,以及相信物老成精的觀念。
(犭嬰)如 數斯 獸身人手足
《山海經.西山經》:「西南三百八十里,曰皋塗之山,薔水出焉,西流注于諸資之水,塗水出焉,南流注于集獲之水。……有獸焉,其狀如鹿而白尾,馬足人手而四角,名曰(犭嬰)如。有鳥焉,其狀如鴟而人足,名曰數斯,食之已癭。」
(犭嬰)如的外形像鹿,有一條白色的尾巴,牠長着人的手和馬的腳,有四隻角。
數斯是一隻奇鳥,樣子像鴟,長着人的腳,據說吃了可以治癒癭腫(頸部生瘤子的疾病)。
西王母 豹尾虎齒
《山海經.西山經》:「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
西王母的外表像人,但有一條豹尾巴,張開口會看見她的虎齒牙,擅於長聲吼叫,頭髮蓬鬆散亂,戴着玉雕首飾,是掌管天地之間瘟疫刑罰的獰厲之神。
計蒙 龍頭人身
《山海經.中山經》:「又東百三十里,曰光山,其上多碧,其下多木。神計蒙處之,其狀人身而龍首,恒遊于漳淵,出入必有飄風暴雨。」
光山的山神計蒙是個龍頭人身的神,負責掌管風雨,常常在漳水之淵遊玩,祂去到哪裏,狂風暴雨都會伴隨而至。
鴸 放逐之鳥
《山海經.南山經》:「柜山,西臨流黃,北望諸毗,東望長右。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有鳥焉,其狀如鴟而人手,其音如痺,其名曰鴸,其鳴自號也,見則其縣多放士。」
鴸鳥相傳是丹朱的化身,話說丹朱是堯的兒子,為人傲虐頑兇,於是被堯放逐到到南方。丹朱起兵抗堯不果,投南海而死,化身為鴸鳥。鴸鳥的樣子像貓頭鷹,長着人的手,叫聲就像叫自己的名字一樣「朱……朱……」地叫。如果看見鴸鳥,那個地方就有官員被放逐了。
神話的文化折射
獸力崇拜
「基於對大自然的害怕,人類與野獸雜處的焦慮,初民把獸力神化。獸力於大自然有興風作雨的巨大威力,這份原始獸力的崇拜十分常見。」半人半獸的「人獸神」組合很多:「《山海經》有人面鳥身的禺彊、人面蛇身的軒轅之國,最經典可數昆侖山之神西王母。西王母原初的外形有『蓬頭、虎齒、豹尾』的半人獸特徵,流傳後世慢慢從原始穴居的半人獸之神,仙化成『年三十許,容顏絕世』的美女。」
補償死亡遺憾
人獸神外,還有些是死後化為植物、禽鳥和魚類,由原來形態(A)變為另一種形態(B)的「力動變形」。「例如用泥造人、煉石補天的大母神女媧死後,腸臟可以變為十個神人,體現原始初民戰勝死亡的想法。如〈中山經〉帝女瑤姬十九歲就死了,雲英未嫁,化草繼續存在,補償死亡的遺憾。又如成語『精衞填海』,炎帝之女溺死東海,死後化生成精衞鳥。為了報復東海,日復日銜樹枝填平東海,說明初民延續生命的渴望。」
異類:物老成精
「中國相信『物老成精』這種觀念。如狐狸經過百歲、千年的修行可幻化成人。」《畫皮》裏恃靚行兇的千年狐妖,又是否常見呢?劉燕萍笑說:「這是由於古代小說以男性角度出發,狐妖、花精等異類通常是美麗動人的女角。以《聊齋誌異》為例,異類與人類之間的愛情故事,佔了志怪神魔小說的大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