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青年 主動發聲
2018.05.04今天是「五四運動」九十九周年,在近百年前的中國,發生了轉捩巨變,當時的刊物《新青年》傳播新思潮、新思想,對當年的年輕人影響甚深,在歷史上擔當了重要角色。
「未來是屬於年輕人的」,這個道理就像太陽從東邊升起一樣,毋庸置疑。百年過去,一代又一代的「新青年」湧現,有人靠着自身的專長,不甘平凡只做普通人,希望貢獻社會,於是先裝備自己,加入青年智庫,關心社會不同議題,出謀劃策,期望作出改變。
五四運動中的《新青年》雜誌
接近一百年前發生的五四運動,為中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時以白話文出版的《新青年》雜誌暢銷全國。《新青年》由陳獨秀創立,錢玄同、胡適、劉半農、魯迅等人輪流編輯,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胡適推動白話文寫作的〈文學改良協議〉亦在《新青年》上發表。
當時《新青年》以及其他較進步的雜誌,如《新潮》,提倡重整中國的傳統價值,他們認為舊有的家庭制度須要革新,個人地位必須肯定,並建立人人平等的社會。他們主張自由婚姻,取代媒妁之言,亦反對兩性道德的雙重標準。他們公開譴責傳統迷信及宗教,鼓勵以科學為標準及思考的方法。文化上,不少作家提倡文學革命,使用白話文,取代文言文。五四運動算是帶來了中國的「文藝復興」。
在新思潮的衝擊下,年輕人組織各類型學會,研究西方思想,包括西方歷史、哲學、政治理論、制度等,希望藉此革新中國的語文、文學、社會、生活模式以及思想。當時的中國學生可謂全面學習西方的知識,希望為中國創造新的文化,因此這場運動亦被稱為「新文化運動」。
潘芷荃小檔案
潘芷荃(Petra),29歲,現於東華三院轄下中醫診所任職中醫。參加第三屆香港青年協會舉辦的《香港200》領袖計畫,其後擔任「香港200會」主席,2015年加入「青年創研庫」智庫組織,為關心的社會議題發聲。
中學參加青年領袖計畫
Petra中七時參加《香港200》,她說當時坊間甚少同類型的領袖訓練計畫,鼓勵學生了解社會的各種問題和現象;加上她的朋友當中,已有第一、二屆的畢業生,Petra覺得他們完成訓練計畫後,不但視野開闊,朋友圈子也擴闊了,甚為吸引,於是報名。
計畫內容多元化,包括與社會領袖對話、國際青年領袖舉辦的工作坊、研討會、機構參觀及實地考察等,務求深入了解本地及國際社會發展的新趨勢。
全球化世代 裝備自己 擴闊視野
的確,全球化為社會帶來前所未有的變化,年輕一代不僅要提升個人能力,更要具備獨特的觸覺、開闊的視野,才能把握機遇,發揮所長,面對挑戰。不過,思考問題的方法應該怎樣培養?Petra分享道,整個計畫最深刻,是每一次活動後解說(debriefing),「這樣做可以對特定議題有更深入的了解,當大家發表不同意見,整個過程產生很多衝擊,不論是對議題,還是對自己,都能有所反思,啟發思維,令知識上有所增長。」
Petra說,參加領袖計畫,好像開了眼界,開始認真思考將來的路應該怎樣走。最大影響就是選科的改變,「本來在中大修讀工程,自己覺得工作不是只為人工,當時便想做一些改變。本身對中醫都有興趣,於是在大二那年,轉至中醫系。」這個決定,令她愈讀愈起勁,找到自己真正的前路。
討論社會議題 與局長會面
參加過《香港200》計畫的同學,都會在「畢業」後加入類似舊生會的「香港200會」,Petra在大學期間,一直都有參加。他們會就社會議題舉辦論壇、「見局長系列」和「社會領袖影子計畫」等不同活動,「議題很廣泛,例如環保、政制改革、理想中的傳媒、電子學習計畫等。那時試過安排與當時的環境局局長邱騰華見面,討論環保議題,例如提議多用磅數較輕的紙張,提倡轉用慳電膽。」
加入青年智庫 研究政策
後來因為要為中醫考牌準備,Petra專心讀書;不過工作以外,始終想多做一些事,貢獻社會,Petra在成功考牌後,三年前加入了「青年創研庫」,一個成員平均年齡是廿七至廿八歲的智庫組織,為香港現況出謀劃策。智庫針對四大範疇研究:經濟與就業、管治與政制、教育與創新、社會與民生,亦有專家和學者擔任顧問導師,就各項研究提供意見。
「我們一年會發表四次政策研究,做問卷調查,分析數據結果,作出建議,以記者會形式發布。議題以貼身為主,之前講過器官捐贈,現在準備的是年輕人生育問題,背後牽涉人口政策。組員來自不同專業,無論思考方法、理解問題的切入角度亦有所不同,是一種廣納百川的方向。」
主動就議題發聲
Petra覺得年輕人的聲音很重要,對事情有自己一套看法,凡事都想主動了解更多,「智庫的角色,是主動就一些議題以中肯角度分析,而提出的解難方法希望是多角度、有理據、有建設性,甚至不是等政府就某些問題出諮詢的時候才作跟進,可以更主動出擊,即未等公眾諮詢,已有一套見解,有實則數字和理據去支持,予政府或相關人士作政策參考。」
她指自己最關心的議題是中西醫結合的發展空間,以及醫療資源的分配,「如果中醫院落實,能否將中醫醫療納入公營醫療系統,怎樣做才對業界發展有幫助,這些都是未來會研究的範疇。」
專注力行 青年不廢
新青年如何在急速變化的環境處世,Petra有自己一套。她甚至將自己的座右銘放到WhatsApp的status:「博學.篤行 業精於專」,這句話來自她師公的教誨,意指平日應盡量涉獵不同範疇的事物,工作上盡自己的本分,當找到自己想做的事,就要多放心思,專心做出成績。
可惜年輕人未做出成績,卻已被社會標籤為「廢青」。Petra坦言:「邊一個未廢過吖!」她深信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Timing,所謂「廢」都只是成長階段,待時機一到,總會破繭而出, 成為美麗的蝴蝶。
創新改變世界
新點子,不但為你的生活增添趣味,新點子同樣可以改變世界。「貢獻社會」好像很沉重,其實在個人的專長上加以發展,說不定能夠改變現況。
借鑒外國成功例子
《香港200》至今舉辦已超過十屆,負責策劃的青協督導主任黃好(Miranda)和高級項目經理鍾偉廉(William)均指,計畫希望學生能夠在體驗中學習。
Miranda認為熱誠、組織能力、語文能力、邏輯推演能力、系統思維,是新一代年輕人少不得的基礎能力。不過說到現今發展急速的環境,她指學生最需要的是創新精神,以創新方法解決問題,讓社會得以持續發展,是先決條件。
以創新思維改變世界,已是全球趨勢,Miranda舉辦領袖訓練計畫時,也特意邀請在這方面有突出成就的成功個案來港,與學生分享。例如來自約旦的Lina Khalifeh,剛獲得Global Leadership Awards,她在家鄉開設了第一家女子武館SheFighter,主要教授女子拳擊、自衞術、跆拳道等,好讓女孩子不再害怕出外,間接推動兩性平權,前美國總統奧巴馬表揚她是Leader of social change。
又例如來自加拿大的Christopher Charles,為了解決柬埔寨人身體普遍缺乏鐵質的問題,發明了一條名為「幸運小鐵魚」(Lucky Iron Fish)的小道具,當地人煮食時加入它,可以釋放鐵質,順利改善了當地人缺鐵的情況。
年輕人機會更多
William相信,這些例子對同學帶來很大啟發,「一來邀請的嘉賓也很年輕,他們也是在二、三十歲的時候開始啟動一些計畫,嘗試解決現有問題;二來,這些個案都在自己的專長上加以探索和發展,後來做出一番成就,所以香港的同學在發展個人專業之餘,可以利用自己的專長, 多作嘗試,以行動關心社會,讓生命有改變。」
Miranda補充,年輕人要有開放、包容的心,願意接受新事物,更易激發出新點子,加上現在可以參與的平台的比以前開闊,機會更多,「社交媒體流行,組織行動相對容易,又如政府成立了青年事務委員會,聆聽新一代的聲音。如果他們能夠善用各種平台的話,可以做到的,將會更多。」
青年領袖培訓計畫
坊間有不少專為學生而設的青年領袖訓練計畫,活動內容和年期有所不同,同學不妨嘗試。
青協《香港200》,對象為中四至中六的學生,通過學校推薦或自薦參加,今年截止報名日期為5月18日。
詳情:https://leadership21.hkfyg.org.hk
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 青年使者計畫
詳情:https://www.unicef.org.hk/youngenvoys
「卓越今天 成就將來」青少年領袖獎勵計畫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 青年議會
詳情:http://ymc.ymca.org.hk/zh-h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