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自古水患多
2018.04.24今期專題可配合範文〈岳陽樓記〉作延伸閱讀
範文重點
〈岳陽樓記〉是一篇為重修岳陽樓寫的文章。滕子京被貶至岳州,到任一年,他就把岳州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更於慶曆五年重修岳陽樓,為後世留下千古不朽的人文景觀。待樓修成,致書同年進士的范仲淹寫一篇〈岳陽樓記〉。范仲淹在文中讚揚滕子京重修岳陽樓的政績,同時表達了「先天下之憂而憂」,惠民及物的抱負。
古代文人作詩寫文稱讚建築功績比比皆是,除了〈岳陽樓記〉外,王勃〈滕王閣序〉、宋濂〈閱江樓記〉等,均是當中例子。
思考角度
- 文化知識:了解各種古代水利建設的用途
- 文史知識:認識不同種類的水利古籍
- 文學知識:描述水患的文學作品
扣連古今
- 古代的水利建設智慧如何在現今城市中體現?
- 認識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中國水利建設
學習元素
- 中國歷代有甚麼惠民的城市建設?
- 為何中國的水患如此嚴重?
- 有哪些文人父母官也曾興修水利?
港珠澳大橋東西人工島的防波堤崩塌,一片譁然。水利建築安全攸關,萬萬不能「緣分到了,自然就變成佛系水利專家」。中國自古飽受
水患威脅,歷朝的在上者都要絞盡腦汁,防洪保百姓平安,最著名例子
當然是大禹治水。水利是專門知識,防患的建築也有不同設計,認識中
國古代水利的厲害之前,可從字詞開始。
堤:是沿着河岸修築,以防止水流溢出的建築物。雖然堤沒有太大的調洪能力,因造價和技術要求較低,成為了最廣泛的防洪工程例:香港仔避風塘防波堤。
壩:用於攔截江河管道水流以抬高水位,也可蓄水形成水庫,以供調節水量運用。用於防洪、供水、灌溉、水力發電、改善航運等。例:大潭水塘。
堰:是一種橫越河川攔截徑流的堵水工程,尺寸比水壩小,水會在障礙物的後面累積成水潭,積滿後會越過頂部流往下游。堰經常用來引水進入灌道、防範洪水、量測流量。例:萬宜水庫東壩圍堰。
溝渠:泛指一切通水道,一般指防守、灌溉、排水而挖的水道。例:城門河、屯門河、梧桐河。
為何中國水患嚴重?
中國歷朝受水患侵擾,尤以黃河為甚。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從黃土高原帶走十六億噸黃沙,因此黃河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另外,中國處於溫帶季風氣候區,這種氣候經常在短期內出現暴雨,容易發生洪澇災害。同時,長江中下游地區地勢平緩,幹流及支流從山區進入平原後流速明顯減緩,一旦出現暴雨、河道流量猛增,就容易形成洪水。
世遺級工程治水益萬民
治水能治天下, 統治者興建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在防洪、灌溉和運輸三方面發揮作用,確保政權能夠長治久安。不少古代的水利工程,因設計巧妙,建築鞏固,不但沒有因年代久遠而成為廢墟,近年更成功申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足見其歷史價值,能夠穿越時空。
防洪與治河
人們會將恐懼的事情比喻為「洪水猛獸」,可想而知洪水的破壞力是何等驚人。古人為解決洪水氾濫,治水工程包括障(壘土擋水)、疏(疏泄河水)、堤防、分流及束水攻沙等。而當中最為人熟悉的工程,非都江堰莫屬。都江堰位於四川省,由秦代蜀守李冰主持修建,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水利工程,連智者諸葛亮都稱讚之:「此堰為農本,國之所資。」在二○○○年,都江堰作為世界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別具義意。
灌溉工程
古人智慧能夠「化腐朽為神奇」,將水患轉化為幫助灌溉的系統。由於河水含有大量有機物,灌溉時可補充養分,大大提高農作物的產量。著名的例子有楚國孫叔敖所主持興建芍陂,這是中國最早見於記載的灌溉工程。孫叔敖根據當地的地形特點,引淠水入白芍亭東成湖,在東漢至唐期間可灌田萬頃,迄今雖已有二千五百多年,一直發揮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更在二○一五年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單。
水利工程不但惠及百姓,更加有助國家之興盛。秦始皇吩咐水工鄭國興建鄭國渠,直接幫助了秦國統一六國;及後漢武帝按趙中大夫白公建議,開鑿了從穀口至櫟陽、引涇水入渭水的灌溉渠,名叫白渠。自此鄭國渠和白渠南北相連,合稱鄭白渠。
航運工程──運河
從前交通系統未如此發達時,運河成為了不可或缺的工程。戰國時期魏國開鑿了著名的鴻溝,貫通黃河和淮河,楚漢相爭,劉邦項羽曾以鴻溝劃地為界,當中的「楚河漢界」就是鴻溝。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兵修築靈渠,通湘漓二水;及後隋煬帝建造大運河,貫通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全國規模的水運交通網初步形成,為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京杭大運河」的修建奠定了基礎,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使用至今。
文官水利功績
不少古代文學泰斗擔任父母官期間,在興修水利工程上政績卓著。文人當官,往往都有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這種抱負,無論被貶官到何處,都會盡心盡力為當地百姓服務,愛民如子。是以他們總是處處修堤建壩,將百姓的安危
視為頭等大事。同學知道以下的文人官員有甚麼水利功績嗎?
最重視水利的文人
說到最重視水利的文人父母官,蘇東坡當之無愧。蘇軾的水利功績可用八個字作結:「貶到那裏,修到那裏」。據《宋史》載,蘇軾任徐州知府時,增築故城等防洪工程,從此徐州不再被洪水所侵襲;後來調任杭州,在西湖建堤,人們為了紀念蘇軾治理西湖的功績,稱為「蘇堤」(右圖),「蘇堤春曉」至今依然是「西湖十景」之一;其後被貶惠州,當地四面臨水,蘇軾捐出家財建橋,在其〈兩新橋〉詩中也描述了百姓的喜悅之情。
文史知識:水利古籍種類多
正史:司馬遷的《史記.河渠書》,班固的《漢書.溝洫志》;正史中《宋史》、《金史》、《元史》、《明史》皆稱〈河渠志〉。
記載河道水系:《水經》是第一部記述全國河道水系的專著,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加以補充和發展,而集酈學大成的著作是清末楊守敬、熊會貞合著的《水經注疏》和《水經注圖》。
各種水利專著:宋代魏峴的《四明它山水利備覽》,元代李好文的《涇渠圖說》,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等。
歷代水利法規:如唐《水部式》、宋《農田水利約束》、元《河防通議》和清《欽定河工則例章程》等。
此外,各朝的詩文集、山水遊記、名臣奏章、實錄中,都不乏與水利有關的素材,皆可用來豐富水文化的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