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中文科 告別「死亡」之名

2018.04.17
19168 19168

文憑試開考,左右升讀大學的核心科目中文科,已於上星期考畢四卷。今年中文科因為新設的範文部分首年出題,再度成為焦點,深淺程度更加備受關注。以往不少學生在中文科失手,坊間因而稱中文科為「死亡之卷」。總結今年四卷的出題方向和題型變化,資深中文科老師認為屬於正常級別,範文更是淺顯,有此部分「打底」下,整體及格率有機會上升。


四卷詳細點評

卷一 閱讀能力

範文佔閱讀卷三成可保底

中文科較大改動是範文回歸,三年前在課程中加入十二課指定文言文篇章,涵蓋先秦諸子散文到唐宋詩詞;若以體裁劃分,則可分為議論勸說、人物傳記、詩詞及山水遊記四大類。範文佔卷一閱讀理解的三成分數,十二篇課文「有書可讀」,隨時是部分學生的「救命水泡」。

首年試題揭盅,十八鄉鄉事委員會公益社中學中文科主任蔡君儀老師指,試題沒有「驚嚇」成分,屬於淺易,「通常第一年考的題目偏向容易,是意料之內。範文可能是同學較易把握的部分,只要用功溫習,取得及格作為升讀大學的最低要求,其實不難。對中游學生來說,範文可能是墊底分數,『生死攸關』。」

比樣本試題更容易

今年試題問及荀子的〈勸學〉、諸葛亮的〈出師表〉和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涉及散文、書信和詩詞的體裁。蔡君儀老師解釋,試卷所選的文章亦屬易讀易明,沒有偏深或偏長的如〈逍遙遊〉和〈廉頗藺相如列傳〉等篇章。題型方面,包括語譯、填表、問答,與考評局公布的樣本試題相似度達九成。

「同樣是生字語譯五分,然後是從一篇範文填表,跟着是選擇題和問答題。今年長問答亦不多,沒有六分題目。答案需要有幾多個重點,考生亦可從分數推斷得知,問得不算細碎。」

樣本試題問及的篇章包括〈魚我所欲也〉、〈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岳陽樓記〉,其中〈岳陽樓記〉有一題是開放性題目,要求學生分析作者范仲淹的人生價值是否「積極入世」,由考生自由發揮。到正式的試題,考問的篇章同樣只有三篇,但沒有自由發揮題,亦沒有判斷題,所有題目直指篇章的核心思想和寫作技巧,蔡君儀老師指,問得已很直白,比樣本試題更容易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修辭技巧,教科書和老師的筆記一定不缺,有溫書的都應該可以答到。」

仍須背誦課文

蔡君儀老師認為,會考年代的廿六篇範文已考了十多年,甚麼題目也出過,以至後來才有跨篇比較、扣連古今、表達己見等,甚至愈出愈刁鑽。文憑試的範文題目反而是回歸對文章的理解。

她分析,試題沒有要求摘錄原文,考生以自己文字作答便可,背誦課文的程度不算高,「雖然毋須以原文作答,減少扣分的機會,不過骨子裏都是要求學生熟讀篇章。讀了三年,無理由如『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樣的名句也記不來的,所以不代表來屆的同學不用背誦課文。」

卷二 寫作能力

答「禁區」要扣連生活

一如以往,作文題目三揀一:第一題要考生以「重遊舊地所見有感」為題寫作;第二題「禁區」要在日常生活取材,加以個人想像或思考;第三題「談知己」或「談敵人」,同學要答應該不難。

蔡君儀老師認為,題型與去年相若,「舊地重遊」考核學生描寫景物加抒情的能力,「考評局曾指出,考生在這類題目的表現是觀察力不足,流於『流水帳式』記錄,沒有重點,情感未夠真摯,如果避開這些問題,及格不難。」

「禁區」一題與去年的「足印」相仿,「去年選答『足印』的考生不算多,但考評報告指出,選答這題的,表現不俗,只要談及成長經歷,有抒情成分就不會離題。不過今年掣肘較多,選答『禁區』須緊扣日常生活才有共鳴,可算是用來區別等第的題目。」

「談敵人」和「談知己」則和去年的「談憤怒」類似,去年有「有人說憤怒是壞事,有人說憤怒是好事,有人說處理憤怒的情緒需要智慧」的前設,今年直接入題,蔡君儀老師相信考生更易作答。

乙部古文、白話文題型不變

範文以外,卷一乙部閱讀能力考材部分,所選文章是唐代文學家李􄿘的〈命解〉,白話文則是台灣女作家林黛嫚的〈孤獨的理由〉,題型沒有太大改變,同樣主要考核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卷三 聆聽及綜合能力考核

考公開信 注意用字、語境

自從聆聽和綜合能力兩卷合併後,卷三的難度增加,該校另一位中文科老師林家樑指,甲部聆聽為選擇題,反映考生歸納能力和對文詞的理解;乙部需要分別根據錄音內容和閱讀材料撰寫實用文一篇,考核見解論證和整合拓展的能力,今年題目要求撰寫公開信,刊登在學生報刊上,與前年的書信題型相似。

林家樑老師說,應用文講求遣詞和語境的配合,以及注意格式。以今年的公開信為例,文章的讀者對象為同學,屬於平輩,落筆用字要較為親切,容易引起共鳴才適當。

考生常見問題是濫用套語和時間分配出現失誤,「很多同學在見解論證部分做得很周密,結果在整合拓展不夠時間處理。雖然試題指明不少於五百字,但通常答案都約有一千字,所以作答時一定要平衡篇幅,否則答案虎頭蛇尾,前面寫得多詳細也無意思,後部失分,一樣影響整張卷的分數。」

卷四 說話能力

趨勢:評論題增加

說話能力是最先開考的一張卷,林家樑老師說,近年卷四最明顯的趨勢,是從二○一三年開始增加評論題,可惜學生對此仍未完全掌握,很多發言並無評論意識,「題目要求是評論所提供材料中角色的意見,考生誤會了在發言時表達自己意見。」

「戀愛婚姻觀」題 評論角色非個人感受

先懂得處理題型,才可避免錯誤。他舉例,今年其中一條受爭議的題目是關於戀愛和婚姻觀,很多人認為,考生的人生歷練不多,難以評論,其實考生是需要集中「評論」對話中兩位角色的看法,而非大談自己的愛情觀或婚姻觀。林家樑老師補充,最佳做法是「先評而後論」,並非只得同意或不同意,宜說明當中的原因,「如這題考生宜分別評論二人不同看法,不能一概而論。因循守舊、情理兼備、與時並進這類的字眼,同學可善用來加以說明。」

又如另一題要求評論提供材料中,三名人士對排隊的看法,考生要在有限時間內,處理三個個案,林家樑老師認為難度頗大,「這類題目多陷阱位。不過同學最多只是偏題,好少會離題。內容偏題不會扣分,最多是分數不高,破壞討論才會扣分。」他承認,題目深淺有差異,較為容易分出考生等級。

轉軚要解釋原因

另一種常見題型是選項題,今年另一條關於港鐵站名怎樣呈現香港特色的題目,網上討論極多。這類要達成共識的題目,考生能否轉換立場呢?林家樑老師解釋,當說到詞窮理盡,因為你令全組不能達成共識,轉軚是可以接受,但該次發言要屬有效發言,如何做到「華麗轉身」,考生可解釋自己是「基於更全面的考慮,修正立場」,切勿在最後一分鐘突兀的說「我要轉軚」且沒有說明原因。

此外,有一些題目就算沒有說明要達成共識,考生也可表達收窄分歧的意途。至於比較題,在沒有統一的比較原則下比較是沒有意義的,只指出哪樣好,其他兩種的不好,並不足夠。


常犯錯誤:審題不慎 胡亂界題

林家樑老師指,考生失分主要原因是審題不慎。今年有一題目與社交媒體發表言論有關,不少考生集中於「發表個人言論的時候是否需要求真和客觀」,但要做到緊扣題目,考生就要先指出社交媒體的特點,若能做到多角度思考,如不同身分的看法,取分更易。

「另一個例子是手提電話與孤島間橋梁的聯想,考生如能指出手提電話是『宅男』(代表孤島)之間的橋梁,而非單純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工具,分數會更高。」

他有感近年考生常犯錯誤是無必要的界題,見過有考生一發言居然是界定何謂「青少年」,實屬「學壞手勢」,「發言時間彌足珍貴,只會生吞活剝於

界題,浪費時間。」另外就是引例不當,考生明顯記熟了一堆事例不想浪費,結果舉出李慧詩、曹星如等千遍一律的例子,沒有看清是否與題目相關。

中國文化非必要 反思生活更佳

林家樑老師強調,卷四是可以好好預備的一張取分卷,「好抵練」。語速、語氣、應對態度等說話技巧,當然可以訓練,最重要是,同學不妨從中四開始,先從一分鐘首輪發言練起,「別少看一分鐘發言,很多人初初連這個要求也達不到,可能講完三十秒已無以為繼,常常出現dead air。要做到說話自如,兼備內容質素,所說扣題,真的需要慢慢練回來。」

雖然此卷屬中文科,林家樑老師說考生未必需要所有題目都刻意緊扣中國傳統文化,「近年考評局已較少出一些『堅離地』的材料,反而是希望同學對生活周邊有所反思,包括生活態度和價值觀,發言能夠做到這點的話最理想。」

文:區美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