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站在巨人肩上 閱讀科學

2018.04.10
19152 19152

今期專題可配合範文〈師說〉作延伸閱讀

範文重點

韓愈在〈師說〉中提到為人師表的核心思想是「傳道、受業、解惑」,他所指的「師」,不但指各級官府的私塾老師,更是指社會上學有所成,能夠達到「傳道、受業、解惑」的人,所以不一定在學校教導的才算是老師。

社會上有很多偉人,成就非凡,雖然我們沒有在課室內聽他們講學,不過他們的事迹啟發後人,影響深遠。如上月逝世的科學家霍金,患上「漸凍人症」後,仍然努力不懈研究,他對生命的積極態度,以及立志投身科學的研究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思考角度

  • 古代師塾的師生關係是怎樣的?
  • 〈師說〉中提到學有所成者均可為人師,你曾遇過這樣的人嗎?他們有甚麼地方值得你學習?
  • 怎樣才可引發學習動機? 

扣連古今

  • 你心目中的好老師具備甚麼條件?
  • 香港為何在推廣科普教育未能普及?
  • 有人認為香港的教育趨勢「重理輕文」,你是否同意?

學習元素

  • 文化概念:身教、人與自然、人文精神
  • 跨學科學習:科普閱讀

霍金逝世,留下經典科普著作《時間簡史》。科普在香港未成主流,但不乏有心人努力推廣,青年學者余海峯是其中之人。他曾經寫過一篇關於「航行者1號」將會永遠在宇宙漂浮的文章,有讀者看至感動流淚。科學講求理性,但和感性並不衝突。余海峯希望先從軟性着手,讓大眾與科學大師神交,感受他們對科學的熱情。是的,科學從來都滲着人文精神,從人的角度出發,才可改變世界。

余海峯

現任香港大學理學院助理講師,以及瑞典皇家理工學院天體粒子物理研究組博士後研究員。早年於香港大學取得學士及碩士學位,其後於2016年在德國取得天體物理學博士學位,研究興趣為伽瑪射綫暴、緻密星、貝氏統計資料分析等。開設facebook專頁「余海峯David . 物理喵phycat」及YouTube頻道推廣科學,並為港台兩地的媒體撰寫科普文章。

受科學家熱情啟發

余海峯是個「受軟唔受硬」的人,他喜歡科學家的人情故事多過硬資料,「資料性的東西可以在學校學習,看書應該具有啟發性,令讀者對科學產生興趣。」他自己就是人辦,喜歡科學研究,一切從閱讀感受到科學家的熱情開始。

與書本的相遇也是一種緣分, 余海峯記得高中的時候,有一天行過書局,看到薩根(Carl Sagan)的《宇宙.宇宙》(右圖),突然被吸引,一看更欲罷不能,十三個章節由生物演化、人類歷史、科學家的貢獻,娓娓道來,亦成為他的天文啟蒙書。

薩根是美國著名科學家,亦是科普推動者,電影《超時空接觸》改編自他的小說。由他主持的電視節目,是七十年代最多人看的電視節目之一,曾獲艾美獎,《宇宙.宇宙》是節目的結集,兩者同為天文科學普及教育的典範與里程碑。

諾獎科學家傳記 影響至深

後來余海峯看過《別鬧了,費曼先生!》,遇上最喜歡的科學家,就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獎者費曼(Richard Feynman)。余海峯形容自己是「中毒」,影響一生。《別鬧了,費曼先生!》是費曼的自傳,很多人對他的興趣甚於愛恩斯坦。費曼從小到大,都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曾經被按摩院請去畫裸體畫、偷偷打開放着原子彈機密文件的保險櫃、在巴西森巴樂團擔任鼓手,是一位非常有趣的學者。

追看費曼所有作品

視科學家為偶像,與一般人追星無異。余海峯說自己看書會「追作家」,看完費曼的自傳,就開始看費曼其他較深的書,「我已買齊費曼的所有書,不論他說甚麼都想知。在一段時間內集中看同一個作者,好多前因後果都會讀得通。」

余海峯對費曼的生平琅琅上口,他曾在facebook分享大科學家的軼事:費曼原來是「妹控」,小時候和妹妹看到極光,覺得美極了;後來有次在訪問中被問及為何不研究極光,費曼說曾和妹妹約定,由她來研究,所以不會插手。他又試過在諾貝爾獎晚宴上坐在瑞典公主旁吸煙,說一些爛笑話,是個不拘小節的人。

科學應貼地

看似「無厘正經」,費曼對學術自有一套見解:「如果不能將知識向一個大學一年級的學生說明,自己還不算透徹了解。」余海峯覺得這句話簡直說到到心坎去,他也覺得,科學的結果不是由人決定,研究過程卻由人主宰。科學是接近人文的學科,應該入世。

他承認,科學有種不太平易近人的感覺,很多人對事情的理解,就是立場、觀點、角度,但科學由大自然決定。他舉了極端例子:「就算有人不喜歡萬有引力,跳樓一樣會死,因為客觀事實是如此。」怎樣把科學變得平易近人,是他希望做的事情。

書寫科普 改善社會

外國一直有所謂的「科學界名人」(S c i e n c e Celebrities),他們通常有專屬的電視節目,是家喻戶曉的專家,因為入屋,影響非常廣泛,甚至橫跨不同年代,前頁提到的薩根便是其一。余海峯不諱言,小時候就是看他的節目而愛上科學。他直言,「好想做到和他們一樣,令其他人也能感受自己對科學的熱情。」

余海峯讀書年代開始寫網誌,不過都是寫寫停停,後來完成了第一份博士論文,鬆一口氣,才驚覺自己讀碩士、博士的幾年,一頭栽進研究,已少閱讀,亦無寫作,有感讀書至此,好像忘了當初其中一個目的。為了讓更多人了解科學,決定「毋忘初衷」,重新執筆,在facebook發文和開設YouTube頻道,分享科學精神、物理數學、天文知識、科學家的故事。推廣角度也是以人文精神為主,一般人容易接觸理解,普及科學才有成效。

「研究科學是需要想像力的,解決現實問題是目的之一。科學與社會互為影響,如果一個地方不重視科學,社會無進步,難以發展。」費曼有本書名為《物理之美》,想深一層,科學也可以很浪漫。萬事萬物,都有它的美。 


科普延伸閱讀

余海峯推薦讀物

1.科學家作者

Carl Sagan薩根

《宇宙.宇宙》是綜合科普讀物,《超時空接觸》是小說,探討如果地球接收外星文明,對人類文明有甚麼衝擊。

Richard Feynman費曼

由淺入深:

《別鬧了,費曼先生!》

《你管別人怎麼想》

《物理之美》

《就個不科學的年代》

《費曼的主張》

《費曼物理學講義》

首二本是關於費曼的生平故事,其餘是他對科學和各種事物的看法,最後一本收錄了他在大學的課堂講義,是所有物理學生的必讀書籍。

2.生物科學

如想知道這個世界怎樣運作,而不是單純想知道某一物理現象是怎樣發生,以下的生物科普書籍可帶領大家進入未知的領域。

Richard Dawkins《自私的基因》

Charles Darwin《物種起源》

Frank Schatzing《海》

3.進階推介

科學家也是人,也會犯錯,Hans C.Ohanian的《Einstein’s Mistakes》講述愛因斯坦在學術上犯過甚麼錯誤,是英文書,適合程度較高的同學。

科普雜誌

書籍以外,不少科普雜誌也十分有趣,例如《大人的科學》和《兒童的科學》。前者由日本出版(另有中文版),結合嚴謹的科學知識與好玩的DIY實物組裝配件。它的前身是專為小學生設計的科學月刊,每期都配以一個實物模形製作,例如電結他、觀星儀、相機等,有得睇有得玩,一直深受歡迎。後者則是本地刊物,以小朋友為對象,講解各種科學知識,也有DIY小實驗和漫畫,內容更內容更淺易。

港台節目

今個月香港電台新設了兩個科普節目,一個是新一輯清談節目《五夜講場之真係好科學》,由香港各所大專院校的老師和各科專家,探討不同科學問題,首集先說大家都感興趣的「外星生命」。電台方面,請來了曾任職太空館和天文台的科普作家李偉才(筆名李逆熵),每周主持半小時節目《天圓地方》,講解氣象、生物、星座和恐龍滅絕等科學話題。兩個節目均可在港台網站重溫。

《真係好科學》:逢周五晚上11時至12時 @港台電視31

《天圓地方》:逢周日晚上8時30分至9時 @香港電台第二台

文:區美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