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局推大灣區交流 啟發學生探索機遇
2018.06.11教育局於今學年預留一億(1)一千五百萬元,提供十萬個學生內地交流名額,以滿足學生在中學及小學階段,各有一次獲資助內地交流的機會……隨着大灣區政策即將出台,教育局新推出「粵港澳大灣區探索系列:珠海、澳門探索之旅」計畫,學校可全年自訂日期出發,供小四至中六學生參加。
粵港澳大灣區涉及內地九個城市,教育局首席督學(學生內地交流計畫)林寶玉指,將視乎學生能力,深入淺出介紹大灣區發展策略,「讓師生明白九個內地城市各自特色(2)、香港具備的優勢等。比如港珠澳大橋作為國家發展成就,怎樣便利區內城市連繫等。」
字詞學習
(1)億:中文表示大數的單位,億以外還有兆。古時候兆的數值有三個定義,南北朝《五經算術》指出分別是「十萬曰億,十億曰兆(即是百萬)」、「萬萬曰億,萬萬億曰兆(即是萬億)」、「萬萬曰億,億億曰兆(即是億億)」。今天百萬、萬億的含義都有人採用。
錯別字
(2)特色:有人或因讀音相同而誤作「特式」。特色解事物所表現的獨特色彩、風格,所以應用「色」。
中國傳統文化概念
近年社會談及的大灣區位於傳統所謂嶺南地區。嶺南地區是五嶺以南的地區,五嶺是指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大家熟悉的文人蘇軾也曾在嶺南居住一段時間。仕途坎坷的蘇軾曾多次貶官,兩度流放,其中一次流放的地點就是嶺南海南島。
儘管當時身處逆境,但蘇軾仍然表現灑脫,創作了詩作《食荔枝》:「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盧橘、楊梅都是果子,描寫了嶺南的產物。從這首詩可見,嶺南的荔枝美味無窮,叫蘇軾當一世嶺南人也願意呢。
由於地理環境特殊,嶺南文化在發展過程中,一方面吸收了中原文化,另一方面也融會了海外文化,形成開放、包容的特點。到了近代,嶺南順理成章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康有為、孫中山等近代先進人物,都是由嶺南培育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