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神登陸 見證漁港情
2014.05.09識玩,一定係睇《S-file自遊系列──香港篇》,跟隨本地民俗掌故專家周樹佳,遊覽各地,發掘獨一無二的地區傳說。香港的前身是小漁村,前後左右,總有一間天后廟在附近。但是,天后原來是借來的神靈,洪聖爺才是真正香港製造。而北帝、譚公等神原來並非水神,只是隨人移民來港,轉型為保佑人水上平安,觀光指數百分百。
總有一間在附近 天后廟
除了沙田外,香港各區都有天后廟,每當農曆三月二十三日的天后誕,會舉行不同型式的慶祝活動,是香港目前最多人信奉的傳統神明。周樹佳首選元朗十八鄉天后廟,其祝賀活動最為大型。舞龍舞獅是開場戲,花車花炮是例牌,最為特別的是會景巡遊,今年就有二十多隊巡遊對伍,鑼鼓喧天。天后出巡儀式更保留傳統,有人身穿清兵裝,有人頭戴原居民竹笠,張開羅傘舉着「天后元君」、「肅靜迴避」、「污穢勿近」等巡牌,極為熱鬧。他笑說:「蒲台島天后廟仍保留了搶花炮的習俗,另有賽龍舟、神功戲等活動,值得一去。因為從花炮中搶得爆出的竹籤,容易發生意外,很多地方都已取消。」
Info:
各地慶祝天后誕的日期不一,如長洲西灣會改為農曆三月十八日,南丫島會改為農曆四月十八日,以遷就漁港的水流、漁穫等具體情況。
100%香港製造 洪聖爺
洪聖是南海海神,是廣東人地地道道的本土神明,最早可追溯至隋朝(594年),香港早期漁民都信奉祂。西貢滘西洲和鴨脷洲的洪聖古廟都由漁民集資建成,祈求海上平安。農曆二月十三日洪聖誕,它們都會舉行大型慶祝活動及賀誕巡遊,鴨脷洲更會有神功戲。最有趣的是上水河上鄉的洪聖古廟也會大肆慶祝洪聖爺誕,當日會有飄色巡遊匯演、大型盆菜宴、粵劇演出及搶花炮儀式。周樹佳笑說:「那裏不是漁港,和漁民也扯不上關係,可能是源於傳統以來的廣東人的信仰。」
唔講你唔知:
洪聖原是本土最大的信仰,而天后就是由福建人在南宋時帶至香港,影響力遠不及洪聖。清朝以後,天后愈來愈多人信奉,後來居上,甚至很多洪聖廟都被廢棄,如貝澳、雞翼角、小鴉洲等。
鶴佬人最愛 北帝廟
年一次的太平清醮而廣為人熟知。「北帝又稱為玄天佛祖,香港主要的信眾是海陸豐的鶴佬人,長洲北帝廟就是其中之一。他們的鄉下陸豐碣石有間玄山寺,敬拜的就是北帝,極為著名。這個信仰就隨鶴佬人移民來港,長洲北帝廟就是分香自玄山寺。」鶴佬人定居香港,大多都傍水為生,北帝就成了保佑水上平安的神明。事實上,北帝並非水神,而是普及流行的神明,信眾包括水陸兩地,灣仔的玉虛宮就是非鶴佬人、水上人所主理的。
太平清醮以北帝廟為大本營,搶包山就在廟前舉行,而飄色起點亦在北帝廟。一百多年前,長洲發生嚴重瘟疫,村民祈求北帝,迎來菩薩遊街,瘟疫頓消。此後,長洲每年農曆四月八日都會舉行太平清醮,祝福島上居民。
源自客家人 譚公
香港的譚公廟數量不多,以筲箕灣的較為出名,每當農曆四月八日會舉行規模盛大的譚公誕,有傳統的舞龍醒獅、飄色巡遊,特別的是有很多武術團體加入巡遊對伍,更有罕見的潮州大鼓,非常熱鬧。周樹佳笑說:「譚公本身不是專門保護漁民的水神,多是客家人在拜。我曾親身前往惠州九龍峰的譚公祖廟,那裏四面環山,沒有水流,可見譚公和水無必然關係。」譚公原是惠東縣人,少年時學得法術,拯救村民於水火,後得道升仙,屢次顯靈,故當地人在1434年建成祖廟,香火不斷。
香港的譚公廟只集中在幾個地方,如筲箕灣、香港仔,多是跟隨惠州的客家人移民來港。客家人初到香港,人生路不熟,故敬拜自己熟悉的神明,希望得到庇佑。「筲箕灣譚公廟本身就是由客家人建立,他們生活在海港,自然會以打魚為生,譚公就變成了保佑水上平安的神明。而本地漁民覺得靈驗就跟住拜,後來更接手廟宇。」
區區有廟 淺嘗香港發迹史
沙田以車公廟的籤文聞名全港,黃大仙得名於黃大仙廟,廟宇和社區關係緊密;西環魯班廟和秀茂坪大聖廟,建於微時,分別見證了開埠初期和六十年代的香港發展。區區都有些廟宇,和那裏的人一起成長,香灰燭光亦糅上了歷史的痕迹。
建議行程
預算:一天
早上:先去沙田,拜拜車公,求枝好籤,看看香港這幾年來的籤文,大概了解我城風貌。
下午:再去秀茂坪大聖廟看出乩,去黃大仙扶乩,最重要是深入體會老香港歷史風情。
晚上:最後去西環魯班廟,漫步出走中上環,細味霓虹剪影。
沙田車公廟
沙田車公廟前,有座銅風車,入廟拜神後,出廟摸摸風車,轉個好運,這是常識吧!偏偏周樹佳卻笑着否定說:「其實,車公本身是抗疫之神,祂和風車或轉運完全沒有關係。這始於人的想像力,車有車輪,車輪可轉,大概就是由此聯想到轉運吧!」相傳車公是南宋軍人,負責殿後保護宋帝南來,後來駐守西貢濠涌,死後被奉為神明。明末,沙田一帶發生瘟疫,田心村和濠涌村交好,故向當地的車公古廟借神,鎮壓瘟疫。果不期然,車公坐鎮於風水位後,疫症統統絕迹,村民就建廟奉祀。
唔講你唔知:
大年初二車公誕,新界鄉議局主席劉皇發例必前往車公廟為香港祈福,每每都會求籤,預測來年運程。今年就求得第95下籤,籤文解曰:「宜慎小人,凡事不利」。事有湊巧,2003年和2009年也求得下籤,當年分別發生沙士疫症和金融海嘯。
黃大仙
黃大仙的信仰是在戰後才開始形成,這和香港經濟發展脫不了關係。周樹佳解釋說:「戰前,位於竹園的黃大仙廟只是私人道堂,信眾不多,加上那區未發展,交通不便,充其量只是個郊外景點。戰後,香港開始發展,包括竹園等地,經濟起飛,人人賺大錢,或多或少都會拜過鄰近的黃大仙,當然要去酬謝還神。一傳十,十傳百,黃大仙的香火自然興旺起來。」
現時黃大仙廟的選址說來有趣,原來是靠扶乩而建成的。黃大仙最初只是安置在灣仔一間店鋪中的小神祇,「清末時,社會動亂,讀書人愛玩扶乩,問問下就問到黃大仙,聽從指令,逃難來港。這群讀書人最初在灣仔安身立命,於店鋪內供奉黃大仙。後來,他們欲建黃大仙廟,扶乩問神,答案說由九龍碼頭出發,向西走幾千步,結果就走到了今日黃大仙廟的位置。」
Info:
黃大仙廟目前仍有扶乩,信眾可先把問題以紅色信箋寫好,再於主殿壇前燒化予黃大仙,乩童受感應後會寫出四句七言律詩回答。
秀茂坪 大聖廟
秀茂坪大聖廟,內奉齊天大聖孫悟空,建於1964年,這與偷渡潮息息相關。「六十年代,內地發生文化大革命,許多鶴佬人偷渡來港,政府在秀茂坪區內興建徙置屋來安置他們。其中一個人說被大聖上身要建廟,這在海陸豐是常見的事,於是便建成大聖廟,團結鄉里。」當年的香火極為鼎盛,每逢農曆八月十八日猴王誕,乩童會請猴王上身,表演赤腳走火炭和攀刀梯。
唔講你唔知:
從九十年代開始,這些表演就漸漸消失了。一是沒有地方,四周都建滿樓宇;二是管制很多,事事都要向政府申請,又要買保險。更別提擁有銅身的老一輩大多離世,根本無人懂得做這表演。
西環 魯班廟
魯班廟在1884年由三行工人集資建成,「香港開埠初期,大部分人都是幹建築的,有很多三行工人,哪像現在的人不是做服務業,就是坐寫字樓。三行最初是指打石、做木和搭棚,而魯班貴為建築之神,深受工人敬拜。」魯班是春秋時著名的工匠,發明了雲梯、刨、鑿、鑽等工具,後世三行工匠都尊他為祖師。建造業會在農曆六月十三日魯班誕,齊聚西環,拜祭魯班,而從事建築的店鋪更會休假一天。
必看點:
魯班廟中正門兩旁有對聯:「規矩常存,絕巧工而溯神聖;道器同貫,由格物以闡治平」。
求學業姻緣 四大特色廟
筲箕灣 張飛廟
求學業進步竟然要去張飛廟?這絕非虛構。原來是因為廟中供奉了諸葛孔明的神像,能夠保佑讀書順利,金榜題名。《三國演義》中,孔明善於陰陽奇門遁甲之術,神機妙算。孔明也是真有其人,死後被蜀漢追封為忠武候,更被人列為神明敬奉。這座張飛廟的有趣之處,還有鄰近的關公廟和劉備廟,三人桃園結義,三廟同立筲箕灣,再續兄弟緣。三十二年前,劉興出資建成張飛廟,源於關公曾顯靈救了他弟弟一命。他後來更和村民合資建成劉備廟,讓兄弟再聚。
地址:筲箕灣南安坊(前愛秩序村舊址山坡上)
上環 文武廟
上環文武廟內供奉文昌帝君,祂手執文筆,管理世間一切的功名仕途, 自古就受士人學子追捧祟拜。「中上環以前是墟市, 很多人做生意,滿是南北行。生意人重視兩樣東西,一是信用義氣,貨物往來,講的就是『信』。二是聰明頭腦,轉數快,人夠醒先做得成生意。文武廟就正好滿足他們的需要,保佑他們生意興隆。」
文武廟每年會舉行一次「文昌啟智禮」,道長將主持功德科儀,燃點文昌四寶燈,開啟青雲路。想讀書成績好,不妨拜拜文昌帝,再摸摸祂手中文筆,據說會變得聰明。
地址:上環荷李活道124號
青山禪 院月老祠
青山禪院的觀音閣內有「月下老人祠」,供奉一尊月老像,愛情失意者一拜,或會尋得良緣;愛情得意者一拜,或會開花結果。「青山是以前的郊遊勝地,情侶經常去那裏拍拖,月老祠應運而生,祝福戀人的愛情。如今的黃大仙祠也增添了月老的神像,以吸引善信。」傳說月老主管人世間的姻緣,早在唐代就有所記載。唐代文人李復言的《續幽怪錄.定婚店》中,對月老有詳細記錄。祂臉泛紅光,白鬍多鬚,左手持姻緣簿(又稱鴛鴦譜),掌管天下所有男女的婚姻。
地址:屯門北青山楊青路青山禪院
梅窩 桃源洞
梅窩桃源洞中奉有七姐,拜七姐可求姻緣美滿和青春常駐。七姐是玉帝的孫女,愛上凡人牛郎,可惜仙凡有別,兩人被迫分離,只能在每年農曆七月七日才可相會。欲向七姐祈福,祭品十分講究,先要準備好紙紮七姐盤、七姐衣和七彩色紙,再要備好香燭、鮮花、水果、七姐秧和女性化妝品。吉時一到,才可焚香禮拜,向七姐禱告。女生想要白馬王子,還真不簡單!去桃源洞,不妨順便遊梅窩,戀人牽手漫走鳳凰徑,迎着海風走至十塱,彼此相伴。離開時,越過嶼南
路,拜會桃源洞,感情自當更上一層樓。
地址:梅窩鹿地堂村43至45號
入廟拜神 五大攻略
(1) 左入右出
廟宇的大門通常分為左中右三扇,中間的只准神明進出,人要從左門入,右門出。進出時,切忌踩踏門檻,得罪神明。
(2) 出門叫人 入廟必拜神
出門叫人,入廟拜神,無論你信或不信。這是一種基本的禮貌,打聲招呼,表示尊敬。
(3) 影相 忌貼太近
多數廟宇都可以拍照,但拍攝時,不要過於接近神像,或其他廟中物件,以免打擾別人參拜。
(4) 眼看手勿動
千萬不可手多多,到處亂摸!廟中有很多古舊物件,稍有不慎,可能弄壞它們。
(5) 衣着莊重 讓神看得順眼
雖然沒有明文規定入廟衣着,但穿得莊重是必須的,以表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