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用新聞時事
2018.05.18「貼地」不僅是形容生活模式,也適用於語文學習,認真發掘,四周也可以是教材。不少學校設有晨讀時段,增加學生的時事觸覺。有學校鼓勵學生關心社會外,中文科老師更利用新聞內容,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發展出一套配合初、高中的剪報教材,以此提升學生的中文水平。
課堂上剪報 練思維、文筆
救世軍卜維廉中學中文科一直都有剪報功課,該校初中中文科主任何靜文解釋,語文是共通能力,利用剪報鞏固中文基礎,對其他科及同學自學也有幫助。現時配合逢周三的晨讀,老師會安排剪報功課,目的希望同學有組織地發表對新聞事件的看法,訓練分析及思考能力,增加練筆機會。此外,亦會轉化成堂上活動,如每周新聞分享、互評等,大大提高了課堂上的互動。
新聞選取原則,各班可彈性處理,「如老師了解該組同學有足夠能力自選報道,可由同學自主,完成功課後互評共享;也有老師指定報道,給予適當指引,就某些方向撰寫評論。」
初中:讀新聞擴闊知識面
以何靜文老師任教的2C班為例,學生語文能力不錯,對時事較有興趣,而且也建立了以文字及短講分享的學習氣氛,「我會在當日課堂首五至十分鐘,請他們分享晨讀看到的有趣或重要新聞,再就其中一則與深入討論,刺激思考。」
「貼地」學中文
何靜文老師說,上周同學就分享了「途人撿海豚屍體」的新聞,他們也是看了報道才知道香港撿拾海豚屍體是犯法的,隨即又想起早前剪報功課曾做過抹香鯨屍衝上岸險爆炸的問題;又如看到「少老就業」的專題,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少老現象」這個名稱,閱報後才知道五十五至六十歲是退休年齡。
「同學分享對議題的看法之後,便播放BBC採訪銀杏館的片段,以及港台講述長者退休心聲的節目,最後給予寫作題目。中二字數限為最少二百五十字,表現較好的班別,一般可寫多於三百字。」
高中:對應卷三見解論證
高中方面,特別配合文憑試卷三「聆聽及綜合能力」,以新聞資料訓練學生見解論證的能力。在該校任教高中的伍艷芬老師說,每次剪報都會引導學生思考「綜合五部曲」:一、事件的背景,二、成效,三、如何發生,四、有甚麼例子,五、相反情況。
「剪報較為貼近日常生活的例子,夠生活化,學生掌握語境和意識亦較容易。」曾取材為工作紙題目的例子包括:參考兒童健康新聞,建議如何有效改善學童的肥胖問題、討論旅發局推出「舊城中環」的成效等。她補充,剪報可以教授議論文的格式、用語和寫作方法:「如每段要有標示語,整篇需兩至三個論據,加以闡述,最後會有簡單自評。」
實體報方便閱讀
現在學生流行瀏覽社交媒體獲取資訊,為何仍維持「剪報」習作?何靜文老師認為,實體報章拿在手中有質感,老師導讀時也會運用一些學生報的專題,有數據、圖片、名詞解釋、補充資料等,一次過平放在桌上比較閱讀,更清晰更具效率,「我會將同學做的剪報獨立保存,學生重看讀報心得,也會交換閱讀,別具意義。」
教案分享
初中 剪報練習
新聞摘錄
經驗有價 社會得益 優化長者再就業
香港政府欲推動「少老就業」,鼓勵長者延遲退休,繼續投身勞動市場,以紓緩人口老化的經濟開支,長者亦能繼續貢獻社會。然而,推動少老就業須政策、社會、僱主等配合,難以一蹴而就。
香港人口老化,按推算,勞動人口會於2022年達高位368萬,其後逐漸下降至2031年的351萬。香港沒有法定退休年齡,惟一般「打工仔」都以60歲為退休界綫。其實現代社會生活富裕、醫療保健周全,60之齡依然壯健者多不勝數,他們雖然較難投身過分體力化行業如建築、搬運等,不過部分中層,甚至是管理階層者,他們的知識、經驗和人際網絡,對企業仍然彌足珍貴,就此退休,以往累積的社會資本便一筆勾銷,亦限制了他們貢獻社會的潛力,而且重新就業更有助解決本港勞動力不足問題。
摘自2018年5月9日《星島日報 通識大全》
答題:試描述你理想中的退休生活。(約250字)
思考方向:
- 退休年齡
- 身體狀況
- 人生意義
- 平衡生活
- 個人追求等等
高中 剪報練習
新聞摘錄
沙田蘇浙公學爆肺癆七學生一職員曾感染
沙田區一所中學爆發肺癆個案,共七名學生及一名職員感染。衞生署指九月初接獲呈報沙田一所中學學生感染結核病,全部病人現時情況穩定,學校正常上課。翻查沙田區學校資料,發現沙田蘇浙公學在今年九月發出通告,稱該校一名中四級學生確診肺結核桿菌感染,衞生署建議接觸緊密的老師及同學接受胸部X光檢驗。有醫生指,香港約兩成人為肺結核帶菌者,但一般中學生非高危人士,認為事件屬罕見……
香港大學榮譽臨牀助理教授黃敬恩認為事件罕見,香港兩成人為肺結核帶菌者,肺癆九成個案非直接傳播,「多數是以前被傳染,潛伏在個人體內,例如飲酒或多病,免疫力差才會病發,潛伏期可以很長」,因此難以追查感染源頭。他估計衞生署會先從患者長時間緊密接觸的人身上作出篩查,例如家人、同班同學或師生等,由於病人已沒有上課,認為現時沒有停課必要。」
摘自2017年11月15日《星島日報》
答題:學校的德育學會將舉辦「健康教育周」,假如你是德育學會幹事,你會如何在校內推廣健康訊息?試撰寫一份計畫書,詳述建議。(不少於500字)
思考方向:
- 事件的背景
- 持分者的反應
- 有何建議防止傳染病爆發
- 短期和長期成效等
- 下筆時,考慮稱謂及留意計畫書的格式
延伸知識豐富中文素養
除了閱讀理解和寫作技巧,新聞報道也可以作延伸學習,包括字詞認識、成語學習、文學賞析、文化解說、歷史知識等,豐富中文素養。
例子一
新聞摘錄
「大館」活化模式堪借鏡
列為香港法定古迹、俗稱「大館」的中區警署建築群①,由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監獄② 三組建築物所組成。政府將活化項目交由馬會負責,經過十一年的復修、活化工作後,終於本月底開幕及分階段開放給市民參觀,為中環增添一大片歷史公共空間,市民及遊客均可親身走進歷史建築,細味香港歷史。……
過去,我們錯將一些重要古迹變作商業項目,政府可研究在約滿的適當時期亡羊補牢③,改以大館模式活化,讓古迹重回社區。
摘自2018年5月10日《星島日報》
引導方向:
老師可以利用新聞事件的主題,引申各種相關文史知識,例如示例報道「大館」將進行活化,便可從中延伸討論古代辦案機構和入獄事例。此外,亦可以選取報道用字,引導作為成語、諺語、同義詞、反義詞等語文學習。
示範:
① 文化知識:衙門。古時行軍紮營,立牙旗以為軍門,稱為「牙門」;後來官吏辦公的地方,亦以「牙門」為名,並統稱為「衙門」。
② 歷史知識:文字獄。文字獄指古代中國統治者對文人的一種政治迫害,即以言入罪,蘇軾的「烏台詩案」便是例子之一。到了明清兩代,更為頻繁,最有名是康熙年間的「明史」案,牽連甚廣。
③ 成語學習:「亡羊補牢」字面解釋是丟失了羊後,趕快修補羊圈,用來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尚能補救。出自《戰國策.楚策四》。例句: 公司出產的這批產品出現了瑕疵,一定要盡快回收,亡羊補牢,挽回品牌聲譽。
例子二
新聞摘錄
長者玩三項鐵人 受訓數月可出賽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彩齡學院與熨斗人全連總會推出「彩齡三項鐵人體驗訓練計畫」,為五十歲①以上的長者②提供跑步、單車及游泳訓練,以成立全港首支長者三項鐵人隊伍,項目顧問教練表示,有經驗者經兩至三個月的訓練後,已可代表出賽……
今年五十八歲的退休人士李家和表示,自二○○三年開始接觸三項鐵人運動,初時參與游泳訓練時最感困難,「游一百米都很吃力。」但經教練安排的訓練後,體能漸漸改善,形容參與三項鐵人運動時,「要先慢慢儲回體能。」接觸運動十多年,李認為三項鐵人較一般運動更具趣味,減少長期做同一運動的傷患,能鍛煉不屈不撓精神③。」
摘自2018年5月11日《星島日報》
引導方向:
新聞報道長者參與三項鐵人訓練,長者是主角,固然可以討論與年老有關的文化概念和文學知識。此外,文中提及「五十歲以上……」,可因而帶出「五十知天命」的典故,藉此作古文學習。
示範:
① 古文學習:《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語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有所建樹,四十歲不困惑,五十理解自然規律,六十明辨是非,七十隨心所欲,不違規。」
解說:孔子的意思是,從小立志向學,成年後為社會作貢獻,到老年更能理解世事規律,隨心所欲不感困苦。
② 部首「老」:認識「老」字部及屬老部的字,例如耆(讀「其」),指長者;耄耋(讀「務跌」),指八、九十歲的老人。
③ 詩詞欣賞:松樹和柏樹是生長於冬天的耐寒植物,常用以比喻長壽和堅貞的節操。古典詩詞中,亦有不少以松柏為題,如《詩經.小雅》:「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李白〈古風〉:「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顏」、杜甫:〈寄峽州劉伯華使君四十韻〉:「青松寒不落,碧海闊愈澄」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