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世代 APP故事庫
2018.05.25追故事方式有很多種,隨科技進步,說故事的方式也推陳出新。上月「tbc...」手機應用程式面世,結合文字、圖畫、影像、聲效來說故事,帶來嶄新的閱讀體驗。創辦人袁子才(Mike)和林若寧(Riley)表示,希望平台能培養大眾追故事的習慣,令故事吸引投資者發展成「IP」,澆灌本地的創作土壤。
故事版Netflix
「tbc...」是「to be continued」的縮寫,即待續之意;而APP的中文名是「起承轉合」,點題帶出故事的特性。追故事,看文字已非唯一, 打開「tbc...」APP,進入故事閱讀版面後,會出現背景圖片和音樂,用家須點擊屏幕才看到下一段文字,人物對話以訊息呈現,每點擊一下也有期待,因不知何時會出現圖片、影片或聲效,隨時有驚喜,看鬼故時特別緊張。
平台推出至今短短一個多月,已上架故事約三十個,合作作者近三十個,包括鄭梓靈、莎比亞、健吾等出過實體書的流行作家,也有新晉網絡作者,故事類型涵蓋愛情、懸疑、科幻、喜劇等,還有「tbc original」系列,由旗下故事創作人創作,「希望成為故事版的Netflix,甚麼類型的故事都可以在這裏找到。」Mike說。
文字之外 添加多媒體
Riley指,近年很多娛樂製作公司反映缺乏故事,電視劇、電影、漫畫等,統統都需要故事,需求龐大;但香港沒有好的連載平台,想寫的沒有平台發表,想要故事的人又找不到好故事,他們希望把這兩群人連結。
「經營的是故事,而非文字,文字只是故事其中一種載體。」他們邀請不同作者洽談版權,把故事重新包裝,製作海報,並度身訂做多媒體效果,甚至創作主題曲,上載到APP免費供大眾閱讀,希望吸引投資者改編,發展成「IP」。
內地IP產業
IP即Intellectual Property(智慧產權),一個故事、一個形象、或一種流行文化,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本、綫上遊戲等,都可以稱之為IP。內地網絡小說IP產業發展迅速,較為港人熟悉的有《瑯琊榜》(下圖)、《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花千骨》等。經營收費網絡小說平台的閱文集團早前更在香港上市。
Chat Stories
應用程式外國近年流行Chat Stories應用程式,如Y a r n 、N i g h t l i g h t 和READIT,以訊息呈現故事,讀者須點擊畫面閱讀下一段文字,附以圖片,就像偷看別人的訊息記錄般,故事類型以恐怖懸疑為主。
電視台營運模式 重新包裝故事
「我們運作模式其實似電視台,先有故事分集,然後開會商討製作方向,需要甚麼後期元素,再通知設計師,就像電視劇的編劇、導演、助導崗位。」Mike解釋。
近年內地網絡小說建立了完整「IP」產業鏈,反觀香港卻未成氣候。「tbc...」為了令用家重拾追故事的習慣,除了顯示每部作品的點擊率,讀者更可留言,及為期待的作品「集氣」,加快其上架速度,增加讀者和作者互動。現時每天更新兩集故事,每星期有一個新故事上架。
尊重創作 提供土壤
近年部分網絡小說也被改編成電影, 如《那夜凌晨 我坐上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壹獄壹世界》等。R i l e y 與一些網絡作者接洽時,發現他們在社交平台或討論區連載作品,很容易受該平台的風氣限制,無法創作自己真正喜歡的故事。
兩人強調,「tbc...」是一個純粹孕育故事的平台。作者可以自由創作,沒有題材和篇幅限制,唯一準則是故事吸引度。作者會獲稿費,作品版權與「tbc...」共有,意味若作品真能發展成IP,作者也能得到相應回報。原定本月底推出「共創計畫」接受投稿,因為已收到很多人私訊投稿,於是決定提早實行。
試玩報告
《S-file》找來兩位習慣不同閱讀模式、從未用過「tbc...」的同學試用,結果如何﹖
Case1:沒有持續閱讀實體書習慣
鄧憙謠 中六
喜歡看故事的方式:漫畫、電影
最近閱讀的實體書: 《那夜凌晨 我坐上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Pizza著
體驗tbc...故事類型:愛情、懸疑
好處:看鬼故時,單看字的話不覺得恐怖,但因為有聲,會被嚇倒,有電影感,很形象化。我會繼續看其他故事,因為考完試想看書,但看一本書要很大決心,這個平台方便、故事短,可以分開一集集看,不知不覺便很快看完,不會太悶。文字要點擊後才彈出來,與年輕人用慣Snapchat的操作模式一樣,容易習慣。
壞處:人物說話部分像看訊息般,這樣文字分得太散,我喜歡看段落多於訊息模式,除非故事中角色真的在傳訊息。愛情小說效果沒那麼突出,較悶。
Case2:喜歡閱讀實體書
許鈺宜 中六
最近閱讀的實體書:《台北人》白先勇著
體驗tbc...故事類型:愛情
好處:實體書的想像空間較大,同一段描述環境的文字,每個人腦海中的畫面也不同;這個程式用圖片呈現,就只能是這個模樣,局限了想像,但較生動,是不同的感受,像看電影與看書的分別。故事結束時播放主題曲和照片,感覺比文字強烈,更容易代入。會繼續用這個程式,與看書是很不同的經驗。
壞處:要逐次點擊畫面,看得久了手會累,如果可以自動播放,並提供不同速度選擇,會更好。
好故事 怎創作?
秘訣:人物有血有肉
看過這麼多故事,Mike和Riley眼中的好故事有甚麼條件?兩人認為,出色的人物描寫是成功關鍵。Mike說:「觀眾會追一個故事,很多時是跟着角色走,會討論那個角色應該怎樣做,為他『肉緊』。」
Riley從反面說,很多人把故事情節凌駕於人物塑造,缺乏真實感,「一個角色要殺人,為何要這樣做?動機是甚麼?並非無頭無尾,總之他要殺人。」他創作時會以身邊的人作原型,把那人有趣的特點放大,「放得夠大,自然會有事發生,加上起承轉合技巧,故事便不會差。」
他們舉電視劇《大時代》丁蟹一角作例,「編劇把人性誇張化、推到極致。扔四個兒子落街,其他人這麼做你會覺得是神經病,但丁蟹做便很合理,追本溯源,會明白這個人為甚麼會這樣。」
涉獵夠廣 儲備材料
人人都喜歡看好的故事,但並非人人都能寫出好看的故事。創作看似天馬行空,卻並非無中生有,可以從日常生活點滴累積。陳煩和田少是「tbc...」全職創作人,他們幾乎每個星期都有故事更新,源源不絕的靈感從何來?
陳煩認為創意要花時間浸淫,從不同地方吸收養分,她會看很多不同類型的作品,音樂、電影各個媒介也有涉獵,即使是不喜歡的類型或題材都嘗試接觸。創作難免遇上瓶頸,當想不到怎樣塑造人物時,田少會上網看星座運程或紫微斗數,發掘材料。
創意離不開生活,陳煩習慣把每天遇到的人的特質記錄下來;田少則提供一個有趣的練習方法,「每月定一個題材,無論看見甚麼,也要圍繞這個主題作喻。例如主題是愛情,手上剛好有鉛芯筆,便馬上想,愛情是甚麼?像鉛芯筆,定時會變心,不能一條行到尾。即使未必合理,也可以練習創意思維。」
重視訊息或架構 各有選擇
提及好故事的必備元素,陳煩較重視作品的訊息,認為故事由核心思想發展出來,「令到故事不只是片刻的娛樂,讀者看完後會有東西帶得走。」
田少因職業習慣使然,覺得格式最重要,方便讀者投入故事。他憶述編劇經驗,起承轉合,頁數、字數都有標準,「規定多少字便要推進劇情,架構一定要『實淨』。」他會參考《Savethe Cat!: The Last Book on Screenwriting That You’ll Ever Need》(中譯:先讓英雄救貓咪:你這輩子唯一需要的電影編劇指南)一書,是很多荷里活電影的創作指南。
不同媒體 各擅勝場
坊間常歸咎電子書、多媒體大行其道,削減實體書生存空間。Mike和Riley卻認為,不同的說故事形式,能兼容並存。Mike透露,有出版社把未出版作品交給「tbc...」上架,收宣傳之效。因為讀者喜歡那個故事,自然會買書。
他們認為不同媒體各有長處,Riley說,在製作時,會平衡各種媒體的特性,「文字的想像空間多,營造到意境,如果用一千字表達到意境,便不可刪掉,但如果用一百字來形容環境,那為何不放一張相?甚麼適合便用甚麼。」
Mike則說,「一些很淡的味道, 如氣氛和情緒,只能用文字表達,像村上春樹作品很難拍成電影;相反,若是Marvel故事,當然看電影最好。」
Mike續道,多媒體會是新趨勢,但相信不會有某種媒體消失或壟斷,只會愈來愈百花齊放,令用家體驗更為立體,「文字始終有它的價值,尤其是中文的精煉和多樣性,無法用其他方式表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