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保育政策不保育? 歷史建築 城市價值

2018.05.30
19021 19021

封面專題

今日香港+能源科技與環境

主題:生活素質+身分和身分認同+環境與可持續發




答案︰B 、C 、D


解說


目前只有受古物事務監督發布為「法定古迹」的建築才受到法律保護,其他評級建築,只是建議,並沒有法律效力,因此在考慮經濟利益及發展時,很多歷史建築都會被拆卸。



今年三月,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建議將深水埗嘉頓中心評為二級歷史建築,並正諮詢公眾。古物諮詢委員會前委員何培斌撰文指,這座大廈是優秀的現代主義建築,但一般而言,經評定為二級歷史建築後,大多難逃拆卸厄運。

為何即使被評定為歷史建築亦大多會被拆掉?這是否代表政策失效,不能保育香港的特色建築?

歷史建築保育政策

一、57項法定古迹

現行歷史建築保育政策主要有兩套機制:一是古物事務監督(發展局局長)根據《古物及古迹條例》,將認為任何地方、建築物、地點或構築物,因具有歷史、考古或古生物學意義而符合公眾利益,宣布該處為古迹;被評為法定古迹後,任何人在未經批准下不能對法定古迹進行任何破壞或改動。目前,全港被宣布為法定古迹的僅有57項。

二、1,444項已評級建築

二是古物古迹辦事處對歷史建築物鑑定、記錄和評級,目前有1,444項已評級的建築物,可分為以下類別:

第一級:具特別重要價值的建築物,而必須盡力予以保存。

第二級:具特別價值的建築物;須有選擇性地予以保存。

第三級: 具若干價值的建築物;並宜以某種形式予以保存,如保存並不可行時則須考慮其他方法。

然而,這三種評級均沒有法律效力,二級及三級歷史建築物大多輕易被拆卸,至於一級歷史建築物,政府現行做法多數是跟相關業主(如非政府)磋商和游說保留,亦會提出補償或經濟誘因,不過,最後決定權還是在業主。由於香港重視私有產權,並不傾向迫使業主保留建築。







建築價值 如何評定

不少人批評,現時古物古迹辦事處評定歷史建築的方法被動,標準落後,大多以年份是否久遠作準,或者偏好某些較為「突出」的建築風格,因此如嘉頓中心這種講求簡潔的現代主義建築作品,難以討好古迹辦。究竟評定建築是否值得保留有何準則?

1.歷史悠久

評定歷史建築當然不能只以年份作準,不過歷史悠久絕對是考慮因素,因為年代較久遠的建築,意味其同代建築大多已消失,建築可能是該年代碩果僅存的代表,加上屹立於一個地區時間愈久,自然對該區影響愈深。

2.特色設計

香港常見的歷史建築跟香港本身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有着一定關係,如唐樓建築,嚴格來說我們一般說的「唐樓」未必是真的「唐樓」。唐樓是沒有升降機,主要特色為「大騎樓」──基於華南一帶天氣潮濕,可用作遮風擋雨,同時利於通風;不少是上居下鋪的形式,例子有雷生春,及已被拆卸的同德大押。

3.現代主義建築

二戰後,為回應當時突然增加的住屋、公共設施、工廠等需求,大量講求功能性的建築出現,這種建築設計着重功能,以簡潔綫條見稱,沒有多餘的花巧裝飾,例如灣仔街市、中環街市、大會堂。

4.殖民地建築

基於殖民地的背景,香港不少建築,尤其是公共及政府建築,有着英國建築的特色,但由於英國跟香港氣候的差異,加上本身的文化不同,大多建築有在地化特色,成為特別的建築,例子有終審法院、中區警署。

5.社會意義

除了建築物本身的特色,其歷史標誌性、對公眾的影響、跟市民生活的關係及情感的投射,都是考慮應否保留的元素,例如天星及皇后碼頭保育運動後常提到的「集體回憶」,其實跟建築特色沒有必然關係,反而是其作為城市風景的一部分,在市民心目中具有的地位。



怎麼保育=怎麼發展

究竟一座城市,或更準確地,香港應保留甚麼建築?這問題跟城市發展有莫大關係。

重視發展 犧牲舊建築

保育很多時是新舊之間的選擇,不同城市會有各自的取向,如經典名城巴黎,大部分舊建築不輕易拆毀,新建築亦大多要配合城市面貌,不能太突兀,以保存城市的整體形象。相反,內地城市,除了北京、上海、杭州、西安等較有歷史背景的城市,其他在急速發展的期望下,大多會選擇犧牲舊建築。

無可否認,香港以往是比較關注「發展」的城市,一些具本土特色如唐樓建築,或現代主義建築,在地價樓價高企下,很易被拆去,再興建具有經濟收益的高廈,而殖民地建築更因主權移交後變得敏感,香港政府處理時更是小心翼翼。

保育政策 反映生活面貌

除了很少數建築外,大多建築並沒有非保留不可的原因,例如唐樓這種極具特色的建築,應保留多少?如果單憑個別唐樓的價值去評級,或者香港最後只會剩下很少數,但這些建築同樣構成了城市的身分、市民日常的生活、工作的場所。我們希望在一個怎樣的城市生活?這不但是如何發展的問題,亦是如何保育的問題。

因此,換個角度看,保育政策背後代表的是香港人認為這座城市發展的步伐應如何,在新和舊之間如何取捨及平衡。而這些是否只由政府由上而下去決定?近年興起的保育運動,正正是反思城市發展和保育之間的優次和平衡,以及公民社會是否應在城市發展上有發言權。

最後,不妨以古迹辦的宣言說明保育之於一個城市的重要性,以及反思香港的發展和保育政策:

文物古迹是我們文化身分的象徵,亦是我們集體回憶的重要組成部分,賦予我們文化上的延續和歸屬感。香港的文物建築以及考古文物揭示了我們獨特的過去:一個由中西文化匯聚而成的獨特傳統。保存這些不可再造的文化遺產,可承繼我們的文化瑰寶,並將之傳承給我們的下一代。





Mindmap:香港歷史建築保育概況



相關概念

集體回憶(Collective memories)


「集體回憶」是一個群體或社會內共同建構及傳承的事或物,可以是物質、事件、人物、生活模式、文化,強調感受及印象。由於身處同一社會而來的共同經驗,眾多個人的回憶或感受凝聚為社會心理,該象徵物就成為了某一社群的共同話語及溝通載體。以建築為例,在同一區生活的人,很容易對區內某些突出的古舊建築產生感情,甚至是與他們生活相關的場所,縱使人人的經歷會有不同,但對建築的情感類似,如建築消失後可能會有失落感。

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

公民社會是在私人空間及政府或國家權力操控者可控制的範圍以外的活動及組織,最接近政府與私人之間一個大範圍,都可以說是公民社會。此外,也可定義為「由公民組成的團體」,指圍繞共同的利益、目的和價值上的非強制性的集體行為。它不屬於政府的一部分,也不屬於盈利的私營經濟的一部分。

相關新聞事件簿

中環街市擬用新物料復修

‧市建局於2017年10月獲政府批出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逾80年歷史的中環街市用地,展開活化工程。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表示,期望4年內完成工程,計畫引用新修葺物料「纖維增強聚合物復合材料」(FRP),加固中環街市結構。(2018年2月)

獲評二級歷史建築 嘉頓中心或難逃重建

‧深水埗區地標嘉頓中心去年擬向城規會申請拆卸重建,改建為二十五層高的商業大廈,引起保育人士關注。該座建築於今年3月獲古諮會評為二級歷史建築,諮詢公眾一個月後再確認評級。主席林筱魯表示,社會應面對嘉頓中心肯定會改建的事實,但業權人申請改劃時要經過城規會審批,他相信政府有方法與業主協商,保留嘉頓中心具有社會價值或回憶的地方,令重建計畫能反映建築物的社會價值。(2018年3月)

「大館」活化工程完成

‧名為「大館」的中區警署建築群保育項目大致完成活化,其中十一幢歷史建築將於本月底率先開放。由十六幢歷史建築組成的中區警署建築群,集警署、裁判司署和監獄於一地,已有一百七十年歷史。五月二十九日起正式分階段開放給市民參觀,而首階段開放的十一座歷史建築,包括警察總部大樓、監獄長樓、沐浴樓、A至F倉等。賽馬會表示,預計需要在三至五年後,才能通過商鋪租金等商業樓面達到收支平衡,但強調不希望項目變成「大型商場」。(2018年5月)

第五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畫

‧「南懷瑾國際文化中心」選址的羅拔時樓,是發展局第五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畫五個項目之一,位於中區堅尼地道42A,擁有百年歷史,為舊域多利軍營,已獲古諮會評定為一級建築。羅拔時樓共收到十二份申請,由保育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負責評審。其餘四個項目為粉嶺聯和巿場、流浮山警署、屯門前哥頓軍營及馬灣芳園書室。(2017年3月)

邵氏片場申重建749伙住宅添酒店元素

‧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物的西貢清水灣邵氏片場,再就項目重建計畫向城規會申請,新發展方案將採用「寓保育於發展」的概念,將原地保育其中最具標誌性的邵氏行政大樓、片倉及配音室等,並改裝為文物展示場地。申請人亦申請略為放寬地積比率、總樓面及建築物高度限制,將提供749個住宅單位及183 間酒店客房。(2018年5月)

相關辭彙

‧由上而下 Top-down
‧由下而上 Bottom-up
‧城市身分 Urban identity
‧保育政策 Conservation policy
‧唐樓 Tong Lau / Tenement House
‧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畫 Revitalising Historic Buildings Through Partnership Scheme

參考資料

‧規劃署:保護法定古迹、歷史建築物、具考古價值地點及其他文物
https://www.pland.gov.hk/pland_tc/tech_doc/hkpsg/full/ch10/ch10_text.htm#4

‧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畫
https://www.heritage.gov.hk/tc/rhbtp/about.htm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自2001年土地發展公司改組成市區重建局(市建局)以後,灣仔便首當其衝成為了該局優先處理的文化保育項目,並聯袂發展局設立了「活化灣仔舊區專責委員會」,製造了「灣仔舊區」(Wan Chai old town)這個前所未有的概念。包含藍屋在內,莊士敦道(翻新和昌大押及毗鄰唐樓)、日月星街(三條街道被改成太古地產主導的星街小區)、囍帖街(整條利東街改成豪華走廊)、灣仔街市、太原街/交加街露天市集、茂蘿街綠屋建築群等一一被收編在內,成為了市建局以「歷史主題」及「品味消費」為名的活化工程項目。

早於2006年7月21日,房協便宣布與市區重建局合作發展石水渠街一帶,正式向城規會入紙將藍、橙、黃屋等一帶建築群的使用用途更改為「休憩用地及保留歷史建築物作文化、社區及商業用途」。當時局方預算以一億元收回有關地區業權,當中未獲歷史建築物評級的橙屋將遭拆卸,原址居民則要悉數遷出。這種做法,與灣仔其他被評為保育失敗的項目不無二樣──保留並翻新硬件、將與保育建築及社區無關的商業元素猛塞進來、加上一點不怎麼樣高明的市場推廣手法、使它看起來美輪美奐又能自負盈虧。

資料來源:摘自郭文德、何郁慧「藍屋:未竟全功的社會實驗」《香港01》12-11-2017

資料B

何明新1994年被委任為香港警察隊歷史博物館諮詢委員會成員,除大館外,他亦就舊水警總部(現為1881)、荷李活道前警察宿舍(現為PMQ)的保育項目提供意見。重返自己最熟悉的大館,他擔心大館活化後變得過於商業化,與社區割裂,「之前有很多例子,PMQ、1881等等⋯⋯你搞好大館,但周邊的東西沒有處理。」

大館包括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域多利監獄共3項法定古迹合共16幢歷史建築和數個戶外空間,然而,在何明新眼中,大館不只由歷史建築組成,而是連同附近的社區。他形容,距離大館約10分鐘路程的上環文武廟,其實也是「大館一部分」,因殖民地初期的香港「以華制華」,「早前警察不多,文武廟處理華人事件,西人(外國人)的事就交予大館。」何明新又說,大館與附近街坊有一層關係,例如警察放工後去附近食魚蛋粉,喝絲襪奶茶,更有趣是,由於大館因沒有設電閘,早期猶如「無掩雞籠」,於是有市民見大館芒果樹果實又大又多,專程攜帶香燭水果「拜芒果樹」,故深感大館其實是「一整個社區」,憂活化後反而變得「有點冷冰冰」。

資料來源:摘自「憂活化過於商業與社區割裂」《明報》20-5-2018

多角度思考

1.
不少活化及重建項目被評為失敗,根據資料及就你所知,試解釋原因。(5分)

2.根據資料及就你所知,舉出兩個活化歷史建築項目,比較它們是否成功融入社區。(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活化及重建項目被評為失敗的原因:
‧一般活化及重建項目須要改變建築用途,為收支平衡,改建後大多為商業用途(也有部分為住宅用途),只保留小部分空間作展覽等用途,跟原有的用途毫無關係,被認為只是保留了軀殼;
‧一些項目變得商業化,舊有建築特色和文化只淪為裝飾和被消費的符號;
‧用途的改變或缺乏全盤考量,新項目很多時跟原有社區割裂,未能融入社區,甚至因其商業化,為附近社區引來士紳化的效果,破壞原有社區面貌。

2.此題沒有特定答案,同學言之成理即可,以下以藍屋建築群項目及PMQ項目為例子:
前者較能融入社區,原因如下:
‧藍屋為留屋留人計畫,保留了原本該處一部分的居民和社群;
‧除了原居民,藍屋也邀請了新居民入住,為原來建築及社區注入新血,達到新舊融和及傳承的效果;
‧藍屋會定期舉辦活動,影響周邊社區;
‧PMQ活化後近似商場(只是定位不同),跟原本的用途不同;
‧雖然PMQ開幕後,改變了周邊社區,但影響比較士紳化,而不是融入或強化現有社區。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文物古迹是我們文化身分的象徵,亦是我們集體回憶的重要組成部分,賦予我們文化上的延續和歸屬感。香港的文物建築以及考古文物揭示了我們獨特的過去:一個由中西文化匯聚而成的獨特傳統。保存這些不可再造的文化遺產,可承繼我們的文化瑰寶,並將之傳承給我們的下一代。」

資料來源:摘自古物古迹辦事處網頁

資料B

幾個有關保育古迹的新思考範式值得參考:

1.古迹是經濟資源:這次考察最深刻的體會,是驚覺不少亞洲發展中城市老早脫離香港那套「保育Vs發展」的落伍想法,而轉向「保育=發展」的新思考範式。全球化令世界趨向相同,正正如此,「後發展城市」要在世界版圖上爭取獨一無二的位置,靠的是保護自己的獨特文化、建築、城市景象及生活方式,並致力把這些文化底蘊在國際舞台上發揚光大。保育重點不在「懷舊」,而在保護自己的經濟資源及文化實力,確保自己的城市無法被取代。我們卻竟然有一代人蠢得只懂不斷拆掉舊建築、剷平舊區域,把城市掏空,然後換成一式一樣的商場、餐廳、商廈、豪宅,引入一式一樣的品牌、商品,包羅萬有,但一切都是別人的;

2.古迹塑造城市品味:另外,你看世界各旅遊名城能夠讓人趨之若鶩,共同點是他們保留了很多舊事物──舊建築、文化傳統、社區脈絡。保育重點不在「懷舊」,而在確保「新舊並存」,以促成城市的獨有魅力及文化吸引力。古迹對塑造城市品味尤其重要,因為建築本身是城市文化視野的宣示,一磚一瓦彰顯我們的美學觸覺、社會價值及生活格調──你的建築如何,你的城市格調應如何。這是城市比併吸引力的年代,城市品味主宰長遠命脈,不少地方政府早意識到這一點,但我們呢?主流價值卻仍然停留在「保育Vs發展」的偽命題,間接葬送自己城市的未來前途。

3.古迹構成身分認同:與外國人談天,他們不少都會以自己城市的古迹為榮,古迹可讓人驕傲,更加是國民身分的一部分。政府希望市民對自己的城市(及國家)有歸屬感,不斷說「家是香港」,叫我們「欣賞香港」。但是,獨有的城市風光及瑰寶建築不斷在「家」門前消失,教人如何「欣賞」?

請認清一個事實:只談歷史大義、民族感情,是無法有效建立歸屬。要大家認同自己是香港人、中國人,需要大家有「情」,而「情」需要載體 。舊建築盛載印記、喚醒回憶,處處有情。高舉民族主義旗幟,不及留下一條老街、一棵老樹、一間老店、一個老區讓人心歸向、讓社會凝聚。舊建築也往往是下一代擁抱自己歷史和記憶的起始點,讓他們最終驕傲地說,以自己身處的土地及城市(甚至國家)為榮。

資料來源:摘自陳智遠「古迹保育10年 專業失落價值滯後 惟有民間自救」《香港01》 8-11-2016

多角度思考

1.參考資料,你認為保育古迹對一個城市有何作用?(6分)

2.你是否認同「在香港保育古迹比其他城市更困難」,解釋你的答案。(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保育古迹對城市的正面作用:
‧構成城市身分:令本地人對城市更有歸屬感,其他地方的人易辨認及欣賞形象鮮明的城市。
‧經濟效益:好的活化及保育工作,能善用古迹的文化資源,化為經濟收入,如旅遊或周邊商品。
‧傳承文化:城市非一天構成,今日的香港必然來自昨日的香港,因此不可能完全􃊡走過去,反而應反思在城市發展中有哪些值得保留,而建築是其中一種傳承文化的媒介。

2.同學可認同或反對,言之成理即可。
認同(例)
‧香港重視經濟效益及私有產權,政府及大多機構常以經濟考慮為先,而市民也習慣這種思維,因此兩者間選擇,很多時犧牲歷史或文化;
‧香港城市發展急速,很多有價值的建築未待評級已消失;
‧香港地價樓價高昂,要保留舊有建築,成本相當高;
‧現時香港的保育及活化項目屬剛起步,較缺乏相關的經驗和人才。

載自2018年5月30日《S-file通識大全》

文︰游凝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