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世界詩歌日 讀甚麼詩?
2014.03.21以為詩意只代表少女情懷?這樣想太膚淺了。詩歌雖然是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數千年前的孔子經已明示寫詩作用多多,有抒情、觀照世界、交友、諷諫(即「興、觀、群、怨」)等用途。在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詩的歌唱;好詩總會一期一會在大事大非的關口裏,情感翻滾的時候感動你。
中國:北島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看吧,在那鍍金的天空中,
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
冰川紀過去了,
為甚麼到處都是冰凌?
好望角發現了,
為甚麼死海裏千帆相競?
──〈回答〉(節錄)
北島,中國朦朧詩代表人物,被喻為最接近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當代詩人。出生於中國北平,與詩人芒克創辦《今天》文學雜誌,推動中國詩壇發展。後在六四事件中聲援學生而不容於中共,因此在歐美地區漂泊二十年;現定居香港,為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北島經歷過中國最混亂不堪的文化大革命,詩作主題當然就離不開當時腐敗不堪的政府與社會。其詩風亦一如他所說,「隱喻、象徵、通感、改變視角和透視關係,打破時空秩序等手法就為我們提供了新的前景」,都充滿着奇特的想像。正如北島在〈回答〉便打破「藍天」配「白雲」而寫出「鍍金的天空」,想像雄奇又能緊扣虛偽與謊言的主題。2012年香港反國教事件,學民思潮在絕食宣言中也引用了北島的〈宣告〉與〈回答〉來展示「反洗腦國民教育」的決心;直至現在,不少人還會引北島詩明志,對腐敗政權怒聲說不。詩,回應時代脈搏,總是不死。
法國:蘭波
十七歲的年齡是浪漫的,
一個優美的黃昏,咖啡館裏
杯盞叮噹,酒綠燈紅中漾着
喧嘩,
我漫步在碧綠的椴木林下。
──〈浪漫〉(節錄)
阿蒂爾.蘭波(Jean Nicolas Arthur Rimbaud),法國著名詩人,早期象徵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也是超現實主義詩歌的鼻祖;OK,先不論他真人是否超現實,蘭波十五歲已用拉丁文寫作各種詩歌,更贏下不少文學獎項,十七歲更憑代表作〈醉舟〉震驚法國文壇。這首〈浪漫〉,寫於他十七歲,是一首充滿青春活力的情詩。十來歲的世界自是充滿愛情憧憬,有人憑歌寄意,有人畫畫,也有人如蘭波一樣寫下一句「一小片暗藍色的穹天,小小的樹枝為框,被一顆小星刺破」,把十七歲初夏的一夜從此定格。
香港:飲江
人皆有上帝 / 翳我獨無 / 上帝說 / 係你自己攞嚟嘅 / 人皆攞嚟嘅 / 係有 / 翳獨我攞嚟嘅 / 係無 / 這痛苦 / 這痛苦 / 沒有誰知道 / 這痛苦 / Nobody knows / but / 耶穌 // 耶穌說 / 係你自己攞嚟嘅 / 連同唔係你自己攞嚟嘅 / 我都知道 / 我都願意知道」
──〈人皆有上帝〉(節錄)
飲江,香港當代詩人,自1970年代開始創作新詩,其詩集《於是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曾獲中文文學雙年獎。這首讀起來有點玄妙的〈人皆有上帝〉,除了因其宗教與靈性主題外,更因飲江混雜粵語與英語入詩,讀來反而更「香港」。詩,並不一定要規行矩步,一如詩人話齋:「創作詩,等同我有話要說,心中存在想法,於是落筆。有些作者,間或面對很想寫但寫不出的窘境,於我而言,寫詩是沒有任何障礙的,也就不會停筆。」只要心有所想,語言反而不成問題。
波蘭:辛波絲卡
他們兩人都相信
是一股突發的熱情讓他倆交會。
這樣的篤定是美麗的,
但變化無常更是美麗。
既然從未見過面,所以他們確定
彼此並無任何瓜葛。
但是聽聽自街道、樓梯、走廊傳出
的話語──
他倆或許擦肩而過一百萬次了吧?
──〈一見鍾情〉(節錄)
波蘭女詩人維斯瓦娃.辛波絲卡(Wislawa Szymoborska),有人稱她為「詩歌界的莫札特」,也是199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雖然詩人於2012年辭世,仍無減其詩作的吸引力。如果你以為波蘭離我們很遠,那就大錯特錯,像辛波絲卡這首〈一見鐘情〉就曾啟發幾米創作繪本《向左走.向右走》,最終更拍成同名電影;再加上
辛波絲卡連甲蟲、石頭、天空、衣服也可入詩,詩人的世界與我們相去不遠,分別只在於我們有沒有用心感受生活、以想像力觀察世界。
打開詩窗
覺得詩歌高深、難明白,其實只是詩人和你玩文字遊戲。為揭開新詩難懂的迷障,詩壇重量級代表王良和博士、八十後詩壇新星洪慧,還有寫詩抄詩的「書寫力量」的中大同學,分享他們習詩、賞詩的「獨得之秘」。詩歌裏變幻不定的意象,字裏行間的弦外之音,可謂魅力十足呢。
是許多年前的一個夜麼 / 是許多年後的一盤水 /
我們像飛蟻飛來 /
也會像飛蟻飛去 / 在燈光的下面 / 在燈光的上面 /
水紋裏我們看見 / 自己的眼睛 / 一家子快樂的眼睛 /
和曾經盪漾 / 又永恒地盪漾 / 至愛的眼睛
──飲江〈飛蟻臨水〉(節錄)
王良和:「此詩我大概讀過幾十遍。散文化的筆調,從容而不雕琢,抒發的感情相當感人。我成長於六十年代的板間房裏,落雨前夕,幾百隻飛蟻就會飛向燈光。燈下放的一盆水,每日「浸」死好多飛蟻。真切的記憶,令我讀〈飛蟻臨水〉分外有親切感。這首詩的結尾相當精采,用水盆象徵死亡的入口,帶點魔幻的味道把三
代人對爸爸的懷念、人的死亡和超越生死的永恒結合在一起。」
書寫激情最要緊
王良和博士桃李滿門,教學經驗自是豐富。他覺得,教授詩歌創作「理論不應太多!」要先欣賞後創作,謝絕「未學行先學走」:「學習新詩的技巧、特質,反而沒有多讀多看重要。同學不妨先上網看看別人賞析講解,抓住對詩的激情。然後找幾個喜歡的詩人模仿,似在吸收不同武術的優點。」
王博士分享他的好詩人心水:「香港詩人也斯、飲江、胡燕青、鍾國強,國內五四詩人如卞之琳、馮至、戴望舒,北島和多多等。」
主動討教 不拾人牙慧
「詩的本質是出乎意料。」王博士說:「詩歌表達的不是其他人,而是自己的感情和生活經驗,多觀察認知自然聯想較多。好的詩歌應該擁有自己的生命,即是有新鮮感,用不同眼光帶出事物的感受。別人重複說過的現成『老套』,應該迎而拒之。」
王博士希望同學多向老師討教:「平日看到喜歡的詩作,在課餘時間向懂詩的老師請教,由他們點出詩中值得欣賞的地方。」他續說:「同學還要主動!留意由作家帶領的詩作坊。我留意到公共圖書館有舉辦『中學生文學創作坊』。創作坊裏,可以結識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研讀作品。任教老師累積的豐富經驗,能令學生快速開竅!」
※ ※ ※
屋旁長着一棵矮樹 /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 / 也不曾看見過它
就像它與泥土甘露相伴 / 不曾留意過我 / 可是今晚我出來散步時遇見它
夜色裏它模糊不清 / 過於貼近而顯得異常遙遠 / 你可以當它是夢中的一口深潭
故鄉的一座青山 / 但它更像一位純淨的少女 / 突然出現在我面前
在我來不及驚訝的時候 / 成了我終生廝守的妻子
──黃燦然〈晚上出來散步遇見無名樹〉
洪慧:「出自黃燦然的詩集《十年詩選》。這首詩的結構,由一棵樹木展開。用簡單的事物抒發情感,帶出道理。我被作者的才華和聯想力折服。詩人將高潮部分放到最後才「爆出」,情感收藏得鬆緊有致,讀起來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相當精采!其實詩人描寫物件用了擬人法,描寫人物又用了擬物法,這些都是同學們熟悉的寫作手法。」
折服才華巧思 習詩不求人
「很多人以為詩必定要押韻,以為古典的格律詩才算是詩,大家應該首先破除這些誤解。」既是中文科老師,也是詩人的洪慧笑指:「通常我都被詩人的才華折服。每首詩都有特色與取勝的地方,同樣,學生欣賞文學作品,很多時源於對老師的崇拜與信任。」但是習詩,不只拜師學藝一條路。
洪慧說,看詩,他會先找出「詩眼」:「即是詩句中有質感的字詞。像平日從文章找出角色代表的性格,用『詩眼』找出詩歌表現的感情。」看評論集,也是好方法:「要代入詩歌,要對作者生平、作品當時環境了解。現在很容易找到很多評論集,了解別人怎樣分析詩歌。」
新詩 並非小眾
與八十後文學青年無異,洪慧會與朋友一起圍讀好詩。他覺得香港聚焦小說多於詩歌,新詩更有被忽略之態:
「這是體制問題。中文課程集中教授五四時期的詩歌,或與古典有承接的詩作,如徐志摩、聞一多的作品。雖
然他們有才華,熱情奔放而且文字清通,但詩風缺憾同時外露,其實有很多詩人都值得選讀,卞之琳為一例。」他笑指,自己曾想過用「旁門左道」的方法,把新詩放進中文科閱讀理解考題內,好讓學生更重視新詩。
※ ※ ※
小松東行道,
夜腹空如戈壁砂,
四年前敦煌的大海。
(寫於小松機場往敦賀的夜車上,9月13)」
──廖偉棠《北陸俳句集》(節選)
Jacky@書寫力量:「我選了廖偉棠的《北陸俳句集》。他的俳句篇幅很短,每首只有短短兩三行,很易讀也很有畫面;內容都是關於他去日本旅行,看到不同景色的聯想。就算你沒去過日本,也可憑自身經驗想像詩人看見的景色吧,又可幻想一下詩人肚餓到一個甚麼程度,敦煌哪來大海?」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李嶠〈風〉
Joyce@書寫力量:「這是唐代詩人李嶠的五言絕詩,很多人因為看不明文言文而卻步,其實古詩也可顯淺,好像這首〈風〉,就是寫詩人眼中的『風』,四句分別寫出了四個由風帶動的畫面(如吹落秋葉、翻起巨浪)。其實看古詩,應該一對句子去看,不要因為第一句看不明白就放棄。除了對仗對偶,前後詩句意思上也多會互相補足,這也是古詩歌的特色!」
譬如花也要不停地傳遞下去
繞過語意的深淵,回去簡單
來到現在──永無休止的現在
當一切都在衰竭
我只有奮不顧身
在我們苦難的馬戲班
為你跳一場歇斯底里的芭蕾
──夏宇〈我們苦難的馬戲班〉(節錄)
Gigi@書寫力量:「我中五開始讀夏宇的詩,那時有人送了一本詩集給我,我便開始讀。那種晦澀和歧義、聯想間的撞擊,構建出一種非常具質感的語言,紋理清晰。而這苦難的馬戲班中,那種近乎絕望的欲望,得不到卻又不得不獻出自身的氛圍,總教我想起愛情原初,或是終結的模樣。」
書寫力量──黑板與玻璃詩
書寫力量,是2012年香港中文大學展開的一場校園閱讀與書寫運動,除定期舉辦作家講座、電影分享會,也會在中大校園四處抄詩,讓整個校園更添文學味道。
詩是媒介 詩是想像
朋友常笑詩歌一無是處,總會問小記:「沒有詩也能好好生活,詩有何用?」聽到這問題,「書寫力量」的Jacky笑說:「其實我們不聽歌一樣不會死,不看名畫、不認識梵高也對生活沒有影響。」另一邊廂Joyce就
接口:「其實所謂的『詩』亦有很多形式,甚至在歌詞中也能找到詩的身影,Hebe(田馥甄)的〈渺小〉,概念就是來自辛波絲卡的詩〈在一顆小星星底下〉,還有G.E.M.的〈蝶戀花〉(〈蝶戀花〉原為宋代詞牌,歐
陽修有名句『庭院深深深幾許』)、周杰倫〈青花瓷〉,都用了不少詩詞典故。人只要能透過媒介來抒發生活感受、記錄生活痕迹,不讀詩寫詩也沒問題,只是,我們都喜歡詩這媒介。所以問題不在讀詩有沒有用,而在於我們能否在生活中找到思考的空間;何況,生活不會不須要思考吧?」
只是何解不畫畫、不唱歌、不跳舞,偏偏是詩?「因為詩給予我們想像力。在現代社會,人都習慣不假思索,想像力正消失。一個人沒想像力,就如給人控制了思想。」好像Jacky問怎樣才是美,小記浮現的畫面都是千篇一律的歌星明星,「我們總認為五官標致、身材好就是美女,Photoshop過的才是標準,沒皺紋、白皙才是完美。但這些樣貌在現實中從不存在,我們認為的『美』都只是化妝師、設計師、攝影師營造出來。假如我們能想像,就能從自己出發,定義心中的事物。正如我們讀唐詩宋詞寫楊貴妃,我們不知道她樣貌,她就可以是任何你我心中的美麗模樣。沒有圖像影響思維,也沒有固定答案,這就是詩!」
名人也詩
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自題小像〉魯迅
上年七月,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到訪立法會,梁國雄議員除了把一本記載中共未曾兌現民主自由的《歷史的先聲》交給他,還以魯迅的〈自題小像〉贈予張曉明。此詩除講述魯迅當年盲婚啞嫁的封建習俗,一句「我以我血薦軒轅」更表明了詩人為民族奉獻一切的熱血之情。長毛以此詩明志,革命之情表露無遺。
世界逐漸地昏黯,
太陽緩緩西沉。
越過渺遠的地平綫。
從低懸在天際,一直上升到天堂。
讓我低微的在地之音,
輕輕融入天使的歌唱。
把我這卑弱之聲投向浩瀚,
藉此晚禱,祈我上蒼。
──〈一位學生的晚禱〉James Clerk Maxwell
不要以為寫詩唸詩只是文人專美,讀理科也可寫詩;好像古典電動力學創始人,英國物理學家與數學家James Clerk Maxwell就是箇中表表者。這首〈一位學生的晚禱〉,Maxwell通過一個向上帝禱告的夜晚,祈求上帝賜予自己明辨是非善惡的智慧,歌頌愛與恩典。詩,無分文理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