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 最低工資的合理水平
2018.05.21時事論壇
今日香港
新聞事件
政府現正就最低工資水平諮詢公眾。法定最低工資在2011年5月1日開始實施,按法例規定每兩年檢討一次,經過三次調整後,由最初每小時$28,增至現今每小時$34.5。各界對最低工資水平爭持不下,有團體認為仍然偏低,未能追上通脹,希望有更大加幅,有團體則認為勞工薪酬已大有改善。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最低工資自推行以來至去年5月,水平升幅達23%,超越同期基本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即通脹)的20%累計升幅,改善不少低薪僱員工資。領取最低工資的勞工佔所有僱員的比例,由2011年的6.4%,下降到去年的0.9%,反映在人力供應日漸緊張及理想就業市場情況下,不少較低薪僱員的工資顯著改善,已超越法定最低工資水平。
工聯會會長吳秋北:最低工資的基數非常低,如以幅度高於通脹計算並無意義,且起步低難以追回滯後的距離。最低工資的保障範圍由初時30多萬人,下降至目前的2萬多人,反映打工仔生活得不到保障,促請港府上調工資水平至$42.5。
職工盟總幹事蒙兆達:最低工資應訂在每小時最少44元,調整不應低於通脹,2003年至2017年間,累計工資增幅為45.9%,惟同期累計通脹有46.6%,當中甲類住宅租金增幅更達1.8倍。工資表面上增加,實質卻被通脹蠶食,工資變動為負0.7%。
香港餐務管理協會主席楊位醒:最低工資已成為「風向標」,最低工資加1元,我們要加4、5元,加重中小企負擔,有礙營商。
香港物業管理及保安職工總會副主席余美雲:我任職領展保安員,一直領取最低工資,每日工作8.5小時,月薪僅9,100元,但領展行政總裁王國龍去年薪金達5,520萬元,自己要做476年才追得上。企業「肥上瘦下」,有能力應改善員工待遇。
香港中華總商會:中小企業佔全港企業總數超過九成,為本港不少基層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然而,本港中小企規模普遍較小、利潤相當微薄,他們面對勞工成本不斷上漲和勞工條例日益收緊的經營環境已感相當吃力。未來數年經營風險持續增加,只會進一步加快中小企通過減省職位和裁減人手作應對,甚至加劇業務收縮和結業的風險,對基層僱員就業前景帶來隱憂。
想一想
你認為最低工資能有效保障勞工權益嗎?除了最低工資外,還有甚麼可行的保障方法?
載自2018年5月21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