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貧富懸殊 環境不公義 空氣污染嚴重傾斜
2018.05.21封面專題
能源科技與環境+全球化
主題:能源科技的影響+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
答案︰C
解說
印度出現「藍色狗」,叫一眾網友驚訝,以為是甚麼新品種,其實只是一隻受環境污染影響的可憐流浪狗。據悉,流浪狗身處的地方附近有近千間工廠,經常把污染物非法傾倒棄置,懷疑流浪狗是喝了工業廢水而「變色」,可見當地污染問題嚴重。
空氣污染 年殺七百萬人
印度「藍色流浪狗」成為環境污染嚴重的「代言狗」(以下內容也會多以印度作例子),而最近世界衞生組織(WHO)又發表一份報告──世界空氣質素,以數據告訴世人,空氣污染的情況有多嚴重。
報告顯示,全球有九成人口每天都呼吸着受污染的空氣,威脅着人類的健康;每年因為吸入高水平污染物而死亡的人數達七百萬,是整個香港的人口啊!
空氣污染現象或其原因,相信同學都聽過或了解過不少,但其中一個情況在今次報告中特別成為亮點,就是空氣污染都有貧富懸殊。
發展中國家 空氣情況惡化
世衞對空氣污染的標準是每立方米所含的PM10懸浮粒子不多於20微克。同學可以從圖一看見,這些人口達一千四百萬人以上的大城市,空氣中的污染物PM10的超標情況,有些十分誇張,如印度德里就超標近十五倍!
這些污染物超標的地方國家有何共通之處?她們都是發展中的國家。那麼,經濟發展較好的富裕國家情況又如何?根據報告,五成七的美洲城市及六成一的歐洲城市,空氣中的PM10及PM2.5懸浮粒子,在二○一○年至二○一六年間減少,反映污染問題有改善。以美國及加拿大為主的美洲,更是全球唯一有八成人口可呼吸合乎世衞微粒指引空氣的地區;相反,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的空氣污染情況卻呈惡化,超過七成貧窮城市的空氣質素,在這六年間持續下降。
以上的數字和情況代表些甚麼?就是富裕國空氣好,而貧窮國的空氣污染卻愈來愈惡化。也許同學會認為,因為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大多已轉型,較少工廠和製造業,所以空氣質素得到改善,而貧窮國家的經濟發展還停留在工業生產階段,所以空氣質素較差,這是很正常的分析吧!可是,不能把事件看得這麼簡單,呼吸不一樣的空氣,這是源於全球財富不均的結果。
富裕國輸出污染
商品可以輸出及進口,原來污染也能夠。富裕國家經濟轉型以服務業為主,甚至步入高科技經濟,但不代表工業生產的環節或工廠等設施會消失,只是富裕國家將之「出口」到其他地方進行而已。
「印度製造」 來者不拒
中國是知名的「世界工廠」,大量工廠的運作和生產造成令人詬病的環境污染,但隨着近年國家及人民對保護環境的意識提高,情況已有所改善。可是,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愈來愈深且廣,企業以往多在中國設廠,但今時今日已分散至其他國家,例如印度、越南和土耳其等等。其中,印度政府更誓言要當世界工廠,要「印度製造」像當年「中國製造」一樣有名。
因此,印度城市對於歐美國家的外資投資設廠都來者不拒,而引入投資發展經濟的同時,亦把污染進口了。根據印度政府今年二月份的公布,去年第四季GDP增幅為百分之七點二,已經超越了同期中國的百分之六點八,再次成為世界增速最快的主要經濟體。
贏了經濟 賠上健康
贏了世界的背後,也付上了代價。美國波士頓空氣污染健康影響研究機構──健康效應研究所(Health Effects Institute)和西雅圖人口健康研究中心──衞生統計評估研究所(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發布的報告指出,印度城市新德里的空氣污染惡化嚴重,每年有一百一十萬人因此死亡。從一九九○年至二○一五年間,空氣懸浮粒子超標的問題,已使印度過早死亡的人數增加五成。
其他地方又如何?資料顯示,逾九成空氣污染致命個案都是出現在中低收入國家。
貧窮國進口污染
形容貧富懸殊時,我們常說「貧者愈貧」,當貧窮國輸入了富裕國的污染產業後,環境、空氣等的污染情況便會愈來愈嚴重,原因是這些相對貧窮的國家,既無錢也無能力去處理。
政府執法不力
再以印度為例,當地人普遍沒有保護環境的意識,亦缺乏處理知識,加上政府監管力度薄弱、執法不力,致使問題惡化。又如印度人習慣在農場燃燒秸稈,這種做法會產生大量煙霧,而印度首都空氣污染的來源,有四分之一是這些煙霧造成,該國的綠色法庭(National Green Tribunal)曾於二○一五年勒令停止在新德里周遭燃燒秸稈,可是至今仍未能禁絕。
人民生活條件差
此外,許多貧窮國的人民居住環境欠佳,仍要用柴火和燒煤來煮食及生火取暖,由於這些燃料會釋出有害健康的物質,負責煮食的女性和經常會留在家居內作息的兒童就首當其衝。據統計,每年有三千八百萬人因為家居產生的空氣污染而死亡(見圖二)。
小結:
富裕國家有錢,而貧窮國家則需要資金發展經濟,於是通過貿易、金融投資等,一方付出金錢,另一方接收污染,看似是公平交易!
可是,富有的一方人民繼續富有,但貧窮的一方人民卻賠上健康甚至生命、國家環境長期受污染;國家經濟也許有起色見增長,但長遠卻有機會因為污染而不能永續⋯⋯在此情況下,這些「交易」不但不公平,而且不公義。因為在公義之下,弱勢一方是應該被扶持而不是被剝削。
Mindmap:環境不公義與空氣污染
相關概念
懸浮粒子(Particulate matter (PM))
空氣中的污染物,顆粒有大有細,現在人們較常聽見的有兩大類,包括直徑小於10微米的PM10和直徑小於2.5微米的PM2.5。
體積屬PM2.5的顆粒最具殺傷性,一般的口罩是擋不住,會直接被吸入肺部,難以排出。因為顆粒的成分如硫酸鹽、硝酸鹽和重金屬等,對人體有害,其在空氣中懸浮時,還會進一步吸附空氣中其他存在的化學成分,如細菌、病毒、真菌等等,所以人體吸入後,容易久積成疾。
經常吸入受污染的空氣,不但增加患病的機會,例如誘發哮喘、引起呼吸道傳染病,長期還會損害肺部功能,更有說是致癌原因之一。
相關新聞事件簿
全球空氣污染情況
‧美加有新鮮空氣:以美國及加拿大為主的美洲,是全球唯一有八成人口可呼吸符合世衞微粒數量指引的空氣的地區。亞洲及西歐能呼吸此等空氣的人口接近零。(2018年4月)
‧九成人受影響:世衞的世界空氣質素報告評估了一百零八個國家,超過四千三百個城市的空氣質素,發現每十個人當中,有九個人都正呼吸污染物含量達危險水平的空氣。(2018年4月)
香港空氣污染情況
‧貧窮有別:香港大學與英國劍橋大學合作成立「港大劍橋清潔能源與環境研究平台」研究,發現本港較貧困地區的空氣污染較嚴重,反映本港存在由空氣污染引起的環境不公義的問題。(2018年1月)
相關理論
‧經濟效益不近人情:早在二十多年前,時任世界銀行的首席經濟學家勞倫斯森瑪士(Lawrance Summers)發表了一些意見並被《經濟學人》發表。他指出,應當把先進國的污染工業及廢料轉移到落後國家,認為是符合經濟效益,因為落後國家的工資很低,即使把污染輸出到落後國,就算造成疾病與死亡,成本也不高。(1992年2月)
參考資料
‧WHO空氣污染專頁
http://www.who.int/airpollution/en/
‧「生命呼吸」運動
http://breathelife2030.org/
‧印度空氣污染趕超中國,每年110萬人死亡
https://cn.nytimes.com/world/20170215/indias-airpollution-rivals-china-as-worlds-deadliest/zh-hant/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多角度思考
1.細閱資料A及B,兩圖有何不同的地方?請列舉三項說明。(3分)
2.根據資料B所指的「解決辦法」,你認為在執行中有何困難?(5分)
3.據你所知,發展中國家可如何實踐如資料B所示的解決方法?試以例子說明。(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例如:投資綠色能源取代工業使用石化燃料可減少污染;家居使用安全清潔的能源,不用燒柴;建設大眾運輸系統,減少汽車排放廢氣。
2.因涉及大型基建和巨額投資,在發達國家也許能辦到,但發展中國家卻未必有財力投入作出改變。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建議:引入其他國家或資金作共同投資,例如中國在「一帶一路」國家參與許多基建項目,不久前就在哈薩克建成鐵路)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洋垃圾經濟學
洋垃圾雖披着垃圾之名的外衣,內裏實為花碌碌的鈔票,淨利潤率高達400%,把股王騰訊也比下去。
這條暴利方程式是怎樣煉出來的?這位名嘴學者說,在歐美等發達國家,處理1公噸垃圾的成本要2,605元人民幣,而中國則只需要60元。對這些「發達國家」的業者來說,這四十三倍的差價無疑是「發達」的市場信號,只要把垃圾賣給中國,既可向自家政府先賺一筆廢物處理費,又可省下大筆處理成本。
當然,一個巴掌打不響,也要有中國買家參與,這隻雙人舞才跳得起來。利字當頭,中國商家自然樂意接收外國垃圾。因為,購買一噸洋垃圾的平均貨價是1,000元人民幣,只要從中分揀出1公噸廢紙,便可賣到2,000元,有1,000元的進帳;如果撿出一公噸鋁罐,利潤多三倍至4,000元;若是一公噸塑料的話,甚至可賣到7,000元。
在這一買一賣之間,中國接收全球約一半的廢品。按郎咸平提供的數據,頭五位的洋垃圾來源地,一年間向中國輸出3,600萬公噸廢料,其中被這位教授點名的美國,進口洋垃圾1,725萬公噸,高佔3,600萬公噸中的48%。郎直指美國拒絕簽署嚴禁已發展國家向發展中地區輸出有毒廢物的《巴塞爾公約》,是中國最大的危害國。
資料來源: 綠惜地球網頁 12-2-2018
資料B
政府間碳交易首例 日本向烏克蘭購買碳排放權
日本政府向烏克蘭政府購買3,000萬噸的「溫室氣體分配數量單位」(Assigned Amount Units, AAU),一噸AAU大約等於一噸二氧化碳,而日本將六項環保技術轉移給烏克蘭,是《京都議定書》架構下第一個政府間的碳交易。日本計畫今年4月再向其他東歐國家購買數千萬噸的排放量來達到議定書的碳排放規定。日本的減碳方法除了購買碳排放權之外,在《京都議定書》之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之碳交易制度下,日本的碳交易公司在中國及印度發展早期階段投資乾淨能源計畫。
資料來源:台灣環境資訊中心 20-3-2009
多角度思考
1.資料A的洋垃圾和資料B的碳交易,反映了甚麼現象?(3分)
2.就你在題1所述的現象,會導致甚麼後果?(5分)
3.洋垃圾和碳交易的出現,有否其正面作用?又可如何把其負面影響減低?(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富裕國家可以自身的財力,把環境污染輸出到相對貧窮的國家。
2.這是個不公平現象,結果是富裕國家可享受較新鮮的空氣和潔淨的環境,窮國卻要承受大量的環境污染惡果,而且污染會令其變得更加貧窮。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建議:正面作用是讓各國各取所需,如富國可以輸出污染,為保持競爭力以免影響國內生產力而不減碳排放,就可以買其他國家的碳排放額;窮國則通過用不着的排放額賺錢;至於造成的負面影響,如接收洋垃圾帶來的污染,是否可以轉嫁來源國,例如富國出錢,由國際組織監察,以協助窮國妥善處理污染物?)
載自2018年5月21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