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人工智能無法取代的職業

2018.05.18
18966 18966

討論題目

人工智能愈趨普及和發達,你認為以下何種職業最不能被人工智能取代?

作家

老師

政治家

 

資料

資料一

  人工智能(AI)不僅下圍棋戰勝人類,還會寫詩、開專欄。微軟開發的女性身分人工智能「小冰」在今年五月發布了原創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之後,前日又在四川成都報刊上發表詩歌新作《全世界就在那裏》,再度吸引關注。內地詩人周瑟瑟評價,「以前我感覺她的詩機器味很濃,現在慢慢有人味了。」

  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副院長、微軟小冰團隊負責人李笛曾在微博透露,為了達成寫詩技能,小冰「學習」了上個世紀二十年代以來五百多位詩人的現代詩,包括胡適、林徽因、徐志摩、余光中、北島,經過六千分鐘(約四天),一萬次的學習。一開始小冰寫出的詩句毫不通順,現在已經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偏好和行文技巧。」

摘自《星島日報》2017年8月21日

 

資料二

  耶魯大學和牛津大學研究人員最近對352名人工智能專家進行了問卷調查,詢問專家們未來幾十年內人工智能的發展進度,調查中列出了一系列可能將會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種類。

  這項調查顯示,在未來十年中,人工智能在語言翻譯,自動駕駛,甚至寫作方面的水平都將獲得提高,可取代人類承擔的相應工作。調查認為,2024年,人工智能將會在外文翻譯上達到一定水平;2026年,能寫出高中水平的文章;2027年,能夠自行駕駛卡車;2031年,可以從事零售工作;2049年,能寫出暢銷書;到2053年,可以擔當外科醫生的工作。

  調查認為,人工智能在下個世紀佔有或涉及幾乎每一種工作。而且,機器可能有能力在120年內接管所有人類的工作,甚至可能還不用那麼久就能做到。

摘自《每日頭條》2017年6月6日

 

資料三

  律所也在逐漸引入科技,例如,在英國律所Berwin Leighton Paisner,員工在特定的產權糾紛案件上使用人工智能系統。該系統由法律科技初創企業Ravn開發,從英國土地註冊局出具的官方所有權契據中提取數據。該軟件可以核查細節,因此可以在房地產案子中準確地提供關於產權所有人的法律提示。

  過去,Berwin Leighton Paisner會倉促組建一支由初級律師和律師助理組成的小團隊,然後讓他們在一間屋子裏從數百頁文件中人工提取數據——這一過程可能會耗費數周。 Ravn系統在幾分鐘內就可以核查和提取出相同的訊息。

摘自《新華網》2017年12月19日

 

小組討論

  試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每個同學輪流發言1分鐘,然後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0 分鐘。

 

討論點

‧這些職業有何特性及要求?

‧人工智能有甚麼限制?可以勝任這些職業嗎?

 

論點參考

霍金(科學家)

  在人工智能從原始形態不斷發展,並被證明非常有用的同時,我也在擔憂創造一個可以等同或超越人類的事物所導致的結果:人工智能一旦脫離束縛,以不斷加速的狀態重新設計自身。人類由於受到漫長的生物進化的限制,無法與之競爭,將被取代。這將給我們的經濟帶來極大的破壞。未來,人工智能可以發展出自我意志,一個與我們衝突的意志。儘管我對人類一貫持有樂觀的態度,但其他人認為,人類可以在相當長的時間裏控制技術的發展,這樣我們就能看到人工智能可以解決世界上大部分問題的潛力。但我並不確定。

 

木遙(豆瓣、微博紅人)

  從茹毛飲血的穴居時代到遊弋太陽系的今天,人類的進步從來就不體現為本身生物能力的優越,而體現於不斷創造出工具成為自我的延伸。我們製作出的機器跑得更快,飛得更高,算得更準,想得更深。但是歸根結柢,定義人性的並不是我們的能力,而是我們的弱點,以及我們為了克服自身缺陷和拓展未知的邊界所作出的艱苦卓絕的努力。在這個過程中,在一次又一次失敗裏,我們砥礪心靈、認識自我、戰勝矇昧和愚蠢,然後成長。

  我曾經和朋友談及有哪些人工智能還做不到的事情。朋友說:人工智能至少無法設計出 LIGO 這樣的科研工程來探測引力波。我說:我不相信。LIGO 當然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但是考慮到人類能掌握的資源的有限可能性,讓人工智能設計出整套方案並非不可能。

  我真正覺得人工智能無法做到的,是「想要探測引力波」這件事。

 

林芷楓(教育顧問)

  教育界與新聞界同樣是着重人與人之間溝通的行業,人工智能目前在準確地表達人類細微的感情及語音變化仍有限制,而最重要是人工智能無法擁有人類的情感和親切面孔。故即使是採用任何造型的機械人,都難以取代由人類教師與學生間產生的感情。

  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單是傳授知識,還要讓學生有能力自學、探索及理解世界事物,具良好品格。也許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未來可以應用在教育領域的範疇將愈來愈多,以至教學的技巧等方面可以超越人類。但教師的作用除了作為傳授知識的媒介外,還需要讓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塑造學生的品格,這些都需要教師通過情感及言行去作出影響,是人工智能無法比擬的。

 

觀點舉隅

甲同學:認為作家最不能被取代

  我認為作家最不能被人工智能取代。作家的創作非常獨特,不同作家會受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家庭環境所薰陶、模塑,他們每人都會吸取自身生活經驗的養分,創作出別具風格、獨一無二的作品。但是,人工智能不可能擁有獨特的文化背景和難以被替代的生活經驗和反思,只能綜合現存各大作家的作品和風格。由人工智能所創作的作品,必定欠缺獨特性和情味,難以取代人類。

  同時,作家的最大特性,就是擁有創作以及和世界溝通的欲望,希望通過寫作來表達心中的意圖和意念。但是,人工智能作為人類文明的產物,只會執行人類的指令或按預先編排的程式創作,缺乏自發性,也沒有要自己創作的念頭。人工智能的創作只是單純地把文字組合成有意義的句子,卻欠缺動機和創作原意,故永遠也不可能取代作家。

 

乙同學:認為老師最不能被取代

  我認為老師最不能被人工智能取代。老師並非單純地教授知識,「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的作用,還在於向學生傳講人生道理、解答學生疑難,引領學生成長,而這一切都是出自老師對學生由心而發的關懷。但是人工智能正正缺乏人類情感的部分,只能單純地傳遞學科知識,卻難以取代師生之間的感情以及好老師對於學生的關心愛護。

  同時,老師還要因材施教,與學生進行互動溝通,並按着對每個學生的了解以及學生即時的情緒反應靈活變通,給予適當的回應。人工智能正正無法做到因材施教。雖然人工智能可以回答學生的學術問題,卻無法處理其他較為複雜的問題,例如感情問題、學習疑難等,也無法按着學生當下的期望和心情作出適切的回覆。互動的複雜性正正是老師不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地方。

 

丙同學:認為政治家最不能被取代

  我認為政治家最不能被人工智能取代。政治家需要有複雜的思維邏輯以及決策和判斷的能力,並且可以按着事情的發展靈活變通,迅速調整策略。雖然人工智能可以依照數據分析作出決策,但政治局勢沒有對錯之分,決策隨着政治立場和陣營的不同以及形勢的發展也會有很多變化。要在短時間消化瞬息萬變的形勢,並按着自身政治利益,以之指引決策,仍然是人類才擁有的優勢。

  同時,政治家必須擁有個人魅力,能號召群眾參與大小運動和抗爭,爭取選民支持。人工智能正正欠缺政治家必備的政治魅力和領袖風範。雖然人工智能的辦事能力高,但它始終是機械,沒有親切的臉孔和激昂的聲綫,也沒有政治家的雄辯滔滔和激情。即使其政綱如何亮麗,也無法爭取選民支持,故它永遠不能取代政治家。

 

文:黃蕊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