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擬檢討評級 重整課程內容 通識科改革掀熱議
2018.05.16通識教育科自新高中課程於2009年推行起,便是核心科目之一,必修必考,學生必須在文憑試取得二級或以上成績才可升讀大學。科目成立原意是幫助學生加深對當代議題的觸覺、拓寬知識基礎和思考角度、建立全球視野,及增進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辨的能力。近年,坊間一直有聲音批評通識內容牽涉政治,評分標準難以客觀,令考生壓力大。近日,有消息指政府檢討並擬改革通識科,令通識科再掀熱議。
時事解碼
今日香港
新聞摘錄
資料一
教育局初步已首肯就推行了九年的通識教育科作出改變,就該科的課程及考核再啟動檢討機制,並擬向考評方向作出改革。據悉,檢討焦點之一正是研究把通識教育科由現行1至5**的七個評級,改為及格與不及格兩個評級。檢討方向亦包括有否需要把該科剔出核心科目,改為選修科目;或改為「只修不考」;或重整課程內容的六大學習單元等。消息透露,教育局已將今次課程改革交由去年底成立的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擬訂,最快年底會有初步方案,並會展開諮詢,但如何具體實行則暫未訂時間表。
摘自2018年5月2日《星島日報》
資料二
通識科發展近日引起爭論,政策創新辦(即改組後的中央政策組)上月重新上載中策組2015年委託中大所做、有關「90後」公民價值及參與的研究結果,問卷調查顯示逾半受訪者同意通識課程「牽涉太多政治」,但焦點小組討論反映,大部分學生認為通識科增加他們對政治議題的觸覺,惟對政治立場影響非常輕微(minimal),研究同時指出,沒有直接證據顯示通識科令學生變得激進(radical)。
摘自2018年5月9日《明報》
資料三
以強調鍛煉學生批判性思考及培養學生時事觸覺的通識科,被不少精於數理而遜於語文的學生詬病為另一科語文科,尤其是卷二的延伸回應題,往往涉及正反立論等高端寫作技巧,並且要求考生對題目中細微字眼的琢磨,無可避免對語文能力稍遜的考生產生不公,甚至被揶揄為另一「作文科」。不同大學已陸續將他們全部或最熱門課程的收生準則由4科必修科及其他選修科(4C+2/3X)改為最佳5至6科成績,反映各大專院校也意識到硬性將通識包括在內的收生準則,或會將在數理上有天分而弱於寫文章的資優生摒棄於大學門外,不利於及早對這批明日的創科人才作重點培訓。
摘自2018年5月9日《香港經濟日報》
觀點與角度
將軍澳香島中學通識教育科主任吳壁堅:若評級改變,學校投放於通識科的資源就減少,大學收生又未必再重視本科,導致本科被邊緣化,從而影響一眾教師就業。
課程發展議會──考試及評核局通識教育委員會主席許承恩:把評級簡化為及格或不及格,是治標不治本,未必達到為學生減壓的目標。因為只要大學要求不變,壓力只會轉到傳統科目,變相大家集中操練中英文,或其他較受歡迎選修科。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會長黃均瑜:隨着本港社會發展創科,鼓勵學生選修更多科目,現在是適當時候對通識科作通盤檢討,期望檢討小組不應受「民粹聲音」影響,讓教育回歸專業。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研究部主任張銳輝:若只以及格與否評核,會令學生以為社會不重視通識科的學習目標。當年討論新高中學制時,通識科經多次討論後獲重大共識,又經過七次公開試,教師具九年前綫教學經驗,學科已上軌道,實踐到學習目標。
思考題
你認為教育局制訂通識教育科改革方向,須考慮甚麼因素?(6分)
建議答題方向
學生:能否針對學生需要?會否加重或減輕學業壓力?對知識和品德提升有多大幫助?對升學造成甚麼影響?
學校:教師人手如何調配?會否影響教師士氣?會否加重或減輕行政負擔?
教育局:是否符合課程設計的初衷及達到教學目標?是否具有遠見,制訂長期計畫?有沒有善用資源?會否動搖師生對教育局的信任?
載自2018年5月16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