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本土 載文化 口述歷史
2014.03.18「你可屠殺整個世代,你可把家園燒個清光,但他們總有方法復興。但若你毀滅他們的歷史,毀滅他們的偉業,就像他們從未存在過的話,他們將不能復興。」電影《古文明救兵》(The Monuments Men)講述二戰時期的一群無名英雄,為了保存歷史,不惜以身犯險,拯救文物。而在香港,也有一群默默耕耘的「港文明救兵」,努力地用筆桿追趕城市的更替,以口述歷史方法,去記錄和保護香港的歷史,令香港的歷史面貌得以保存。
救兵1號:王惠玲博士
軍階: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口述歷研究員絕技:1.學術研究 2.推廣口述歷史的研究方法願望:透過口述歷史令社會和世界變得更美好
大歷史下的小歷史
根據香港口述歷史檔案計畫所指,口述歷史是一種以個人或群體為本位的研究方法。概括一點說,口述歷史就是「大歷史下的小歷史」。於香港大學從事研究口述歷史的王惠玲博士微笑補充:「大歷史慣常是指一些時代的歷史,以社會為層面,如中國歷史的朝代更替,治亂興衰等;而小歷史則是指一些個人或群體的歷史,以個人生活為層面,如家庭和社區等。」由於大歷史往往以官方和較宏觀的角度去出發,只能帶出主流的社會意見和情緒,未能完全反映歷史全貌。而口述歷史以個人出發,正好以較微觀和細緻的角度補充大歷史的不足。
王惠玲以六七暴動作例子:「從大歷史的角度去看,六七暴動是一場由左派和基層人士發起的社會動亂。然而,我們後來透過訪問,才知道當時有不少本身是右派而且出身富貴的人都有參與暴動,原因是他們對當時殖民政府的貪污腐敗看不過眼。」如果沒有口述歷史的話,我們就很可能忽略了殖民政府的責任,不能客觀持平地看歷史。因此,口述歷史除了有助補充不足外,更可以打破先入為主的概念,糾正歷史偏頗之處。
讓壓逼的聲音被聽見
常言道:「歷史都是勝利者所寫的」。不少社會低下層的聲音會被歷史和主流掩蓋和忽略。王惠玲指口述歷史的另一個意義正正在此:「社會上不時也會有社群感覺被漠視和壓迫,而口述歷史就是一個途徑去讓他們記錄自己的主觀感受,並與其他人分享。這個過程可以令他們被聆聽和理解,令受壓逼的聲音被聽見,反過來讓社會看見他們的需要,對改善社會政策和促進社會融和都十分重要。」因此,口述歷史除了記載過去外,更可以反過來改變未來,把歷史被粉飾了的黑暗面重光,令社會變得更好。
如何寫好口述歷史
做好口述歷史又有何步驟和要訣呢?就假設同學們要做一個有關西環的口述歷史報告,讓王惠玲博士教教我們如何寫好口述歷史吧!
步驟一:計畫
開始之前必先要搞清楚報告的對象、目的和呈現方式:「報告的對象是誰?個人?社區?還是一段特定的歷史時段?」、「報告的目的是希望增加市民的認識?還是保存記載?」「報告想帶出甚麼?」、「形式是展覽?書刊?短片?」
步驟二:背景研究
根據計畫去了解研究對象的歷史背景和地理資料:「西環為何命名西環呢?」、「西環的地理又是怎樣的呢?」、「要記載整個區的歷史,還是某幾條街呢?」、「有沒有一些重大的事件曾在這裏發生過呢?」
步驟三:設計訪談大綱
為了令訪談進行順利,必先詳細地設計訪談的問題、方向和內容。同學亦可根據重點去設計一些引導的題目,以免訪談天馬行空和失焦。同時亦要想清楚訪談的形式,如會否錄音和錄影。
步驟四:邀請受訪者
根據報告的目的和重點去邀請受訪者,並事先讓受訪者了解訪談的方向,得到對方同意。
步驟五:後期整理
根據計畫的目的,好好的將資料整理,並作考證。
不能不提的重點:建立良好的訪談關係
口述歷史的質素取決於受訪者與訪談員的對話,假如訪談關係良好,得到受訪者信任,令他們願意分享自己的經歷,內容就會豐富。良好的訪談關係其實是始於邀請和訪談兩個階段。
階段一:邀請
首先,必須讓受訪者了解被訪問的原因。其次,可以透過一些受訪者信任的人或團體介紹,令受訪者感到安心。
階段二:訪談
訪談必須態度誠懇,不能以個人意見凌駕受訪者,或是打斷、質疑或批評受訪者的說法。
學好了就嘗試和同學們做一份口述歷史報告,嘗嘗做港文明救兵的滋味吧!
救兵2號:吳文正(Simon)
軍階:文化葫蘆項目總監、香港紀實攝影師、《街坊老店》作者
絕技:1.攝影 2.以有趣和藝術的形式推廣口述歷史
願望:感動更多人去了解和珍惜香港珍貴的歷史和文化
歷史如拼圖
記者出身,近年主力參與文化和歷史保育的Simon絕對是「港文明救兵」的重要一員。「歷史好像拼圖一樣,而口述歷史就是其中細碎的小拼圖,少了它,也難以拼出歷史的全貌!」Simon接着補充:「別少看香港只百多年歷史,要拼好香港這個砌圖絕不簡單。」他笑言不容易,但也希望略盡綿力,把香港這幅美麗的拼圖拼好。
誰都可以做救兵!
「民眾自發對歷史和身分的追尋是值得推廣和支持的。在殖民地時代,香港人從來都比較少關心自己城市的歷史。不過自從天星和皇后碼頭清拆後,大家開始發現屬於香港的歷史慢慢消失,也開始關心本土的歷史。」Simon認為這是好現象。「我覺得同學仔都可以試一下做口述歷史,訪問一下自己的祖父母,把自己家庭的故事記下來,也可以是很好的記錄。」Simon笑說只要願意拿起一枝筆,去收集香港的口述歷史,每個香港人其實都是「港文明救兵」。
與時間鬥快
《古文明救兵》中,由歷史學家、大學教授和藝術家組成的救兵們深入敵陣把藝術品和文物搶回來,以免納粹德軍把它們毀滅,對他們而言,納粹德軍就是他們最大的敵人。那麼港文明救兵最大的敵人又是誰呢?「時間!」Simon搖着頭說:「我準備《街坊老店》時訪問了不少老店,不過數年時間,竟然有一半已經倒閉了。」近年舊區清拆和重建的步伐愈來愈快,老人家亦不等人,Simon認為要保護香港的歷史和文化,必須與時間鬥快,在一切消失得無影無蹤之前,收集和紀錄更多。
口述歷史的一份情
已有不少有關香港情懷著作的Simon說,做口述歷史除了可以記錄和補充歷史外,最重要是可留住香港的一份情。「做訪問的時候,有時候受訪者想起悲痛的事情會哭起來,憶起愉快的回憶卻會笑!」通常歷史給人的感覺是冰冷的,但口述歷史卻不同。「與受訪者真實的接觸,他們的情感,也是香港歷史的一部分。」大歷史多數透過第三者的記錄呈現,人民的感受多數被忽略了,故而令人覺得歷史冷冰冰。相反,口述歷史卻是通過受訪者接觸歷史,彷彿親歷其境。而他們的情感和感受正正深刻反映了當時的集體情緒,研究和記載他們的情感,其實也捕捉和留住了香港昔日的情懷。「而且,當受訪者願意向你分享故事時,也象徵了對你的信任。」所以,口述歷史並不冰冷,反而充滿人情味。
誰說歷史一定沉悶?
本身有多年設計經驗的Simon指,花一點想像力,口述歷史可以變得相當有趣。Simon曾經訪問一個老人家,老人家告訴他馬車在路上行過的情況。「當時我立刻想到,如果在展覽中放一架馬車出來,多有趣!」Simon眉飛色舞地說:「如果多嘗試用有趣的方式把歷史呈現出來,收集口述歷史可以是一件很好玩的事。」事實上,Simon也試過利用歷史短劇、導賞團等形式去呈現收集到的口述歷史,觀眾的反應都相當好。「誰說歷史就一定沉悶?」Simon也鼓勵同學多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去呈現收集得來的口述歷史。而他也相信,做好播種的工作,讓大家體會香港文化和歷史有趣的一面,香港的文明也定能好好承傳下去。
港文明寶藏
市面上有很多書籍都與口述歷史和香港的歷史文化有關。作為「港文明救兵」的一員,就讓我們一起尋寶吧!
《香港口述歷史》
作者:香港口述歷史檔案計畫
珍藏度:★★★★★
「香港口述歷史檔案計畫」由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及社會學系聯合主持,於2001至2004年間共收集了約200個口述歷史檔案,這些檔案記錄了不同階層、族群、行業、團體、社區人士的第一身經驗和個人記憶。記錄受訪者生命中的重要記憶,例如出生、家庭、學習、教育、就業、移民、家鄉聯繫、婚姻、居住與社區、娛樂與社交、社會和政治參與,以至個別重要史事的見證。
《街坊老店》
作者:吳文正
人情味:★★★★★
《街坊老店》是吳文正近年走訪港九多間老店及街邊檔,記下的經歷和記載。他用擅長的紀實攝影方法,拍下具有香港特色的照片,為逐漸消失的老鋪留影,而每張照片背後也有一個故事。Simon一邊用筆記錄老店東主和街坊的故事,一邊以相機捕捉他們的情懷,圖文並重,筆下留情。
《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
作者:陳智德
推薦度:★★★★★
《地文誌》不是口述歷史,這書糅合了不同的文類,例如地方紀事、掌故拾遺、成長回憶、文學談話,同時穿插個人及他人的詩作。全書共分兩卷,上卷以文學為主,述說、引用、評論多位香港前輩和同代作者的香港城市故事;下卷則以書與城為主,講述香港的老書店、二樓書店、文藝刊物。雖然這書不是口述歷史,不過Simon極力推薦:「香港文化和歷史有趣的一面盡在其中!」
《香港掌故》
作者:朱維德
趣味度:★★★★★
掌故是歷史的遺聞軼事,雖不等同於口述歷史,不過亦相當有參考價值。《香港掌故》是朱維德窮廿年時間,走遍港、九、新界,實地勘察、考證的心血之作。書中亦有不少珍貴的相片,見證了香港的歷史。
後記:
其實香港還有很多「港文明救兵」在努力保護我們的歷史,他們的努力絕對值得欣賞。近年,香港發展急促,歷史受到愈來愈多的挑戰。說到尾,香港的文化和歷史我們都有份,因此我們都應該盡好本分,勿以力小而不為,加入「港文明救兵」,守護屬於我們的文化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