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措辭不恰當須修正 教局評歷史教科書惹爭議
2018.05.02據《有線電視》新聞報道,教育局的課本評審小組將一些歷史教科書中「香港位於中國南方」、「中國收回香港」評為「措辭不恰當」,其後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解釋,香港主權一直在國家手裏,不涉及「收回」或「不收回」,說法引起坊間極大回響,惹來當局是否矯枉過正,以及過分審查的猜測。
時事解碼
今日香港
新聞摘錄
資料一
「香港位於中國南方」、「中國收回香港」⋯⋯歷史教科書中這些句子,最近都被教育局的課本評審小組評為「措辭不恰當」,出版社被要求修改。〈新聞刺針〉得到一份課本評審報告,還發現一些教科書過往沿用的寫法,都被評為有問題,找來兩位資深歷史科老師看過報告,均認為教育局做法與以往不同。
摘自《有線電視》〈新聞刺針〉
資料二
基於保密原則,當局不會就個別課本的評審過程作回應,指科目評審小組在評審時會整體看前文後理及完整性,而個別語句是否恰當,亦會取決於該語句是否令前文後理條理清晰、是否能支持篇章中的立論、對篇章的行文造成的影響等。當局重申,隨時代的演變、資訊的發達,以及學術研究的推展,從事課本編寫工作的人士有責任不斷審視課本內容和寫法,按學生學習的進度採納新發現的資料和角度,務求與時並進,精益求精,切合學生的學習需要。
摘自2018年4月20日《星島日報》
資料三
隨着北京當局要強調的「全面管治權」,港人熟知的歷史看來將會被重新詮釋,以達到中共要通過控制過去來控制未來的目標⋯⋯
看來是時候需要推動港人全民自學歷史運動了,人人都有責任向新一代傳遞歷史事實,防止他們受到被扭曲的所謂「正規」歷史誤導。要呼籲每一個人不要盲目相信官訂的歷史,更要推動民間保存香港的史料。
摘自2018年4月24日《蘋果日報》
觀點與角度
香港特區首長林鄭月娥:不是政府或由我本人主導評審工作,自己看過評審內容,有些事情一向都這樣講,沿用就可以了,但如果可以更精準、準確一點,尤其教科書亦都是無可厚非。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評審需要根據語句的前文後理作判斷,即使是同一句說話,以往根據前文後理可接受,不代表今年情況一樣。為免出現利益輸送、利益衝突或不公平的情況,書商和評審小組均不會知悉對方身分。
資深中史科教師陳仁啟:政府此次的做法會引致寒蟬效應,導致出版社在編撰教科書時「自我審查」,避過敏感字眼以通過審批。此次爭議會製造恐慌,影響會蔓延至學校,例如歷史科或中史科老師在出試卷或練習時,會有多一重考慮及壓力,擔心所出字眼不符教育局要求,導致校內出現另一種「自我審查」。
資深歷史教育工作者李維儉:為了弄清事實,分析整份評審報告並與被評的教科書一併檢視,才是實事求是。傳媒要持守深入而專業報道,不要以偏概全、枝節式地報道相關報告。另外,希望教育當局可以向公眾說明有關評審情况,在可能情况下公開有關報告。
前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在一般的非正式的場合,「恢復行使主權」和「收回主權」兩種說法交換使用或許不會引起關注,但由特區政府審訂的學生課本,沒有理由不採用正確的、標準的表述方式。如果不正確的說法一直出現在課本裏,那只說明教育當局過去沒有做好評審工作,過去的疏忽不能成為以後都毋須認真的理由。
前教育統籌局局長王永平:若港府在評審歷史教科書上矯枉過正,處處揣摩「上意」,以至放棄《基本法》賦予「自行制定」教育政策自主權,香港學生會喪失與內地學生有異的國際視野和分辨能力,這樣對香港下一代在「一國兩制」下貢獻國家的能力,沒有好處。
思考題
1.試歸納資料及就你所知,為甚麼今次事件會引起爭議?(4分)
2.你認為歷史教育能否提高身分認同?(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今次事件引起爭議,因為出版社沿用以往的用語,今次送審時突然被評為不恰當,大眾疑惑背後原因是甚麼?由誰人指示有此改變?是否想藉由更改課文的說法,滲入經過改變的史觀?擔心當局放棄教育政策的自主權,是洗腦教育的開始。
2.同學可自由作答,以理據解釋便可。作答時可從身分認同的組成、歷史科的特色、歷史與身分認同的聯繫、中港關係、學生對教育政策的反應和表現等不同因素作考慮,也可引用國民身分認同的調查結果作輔助。
參考資料
《有線電視》〈新聞刺針〉
https://goo.gl/ac8h4V
教育局資料
https://goo.gl/DAQByO
載自2018年5月2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