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黑的

2018.04.27
18868 18868

      香港粵語「黑的」,指宰客的士,司機違法收費。報紙標題這麼說:上山頂120元 /到埗再多收40元 / 黑的劏客 / 警「放蛇」拉人(《頭條日報》2017年12月27日)。同一則新聞,《星島日報》則報道「的哥被捕」。
     「黑的」大概是仿「黑車」而造詞。普通話的「黑車」,指沒有牌照的或非法運營的車輛,這類車輛相當於港澳地區的白牌車。「的爺、的哥、的姐」曾經是普通話的新詞,香港報紙吸收了「的哥」的說法。
     「黑」的常用義,作為形容詞,與「白」相對。形容人心腸壞、狠毒,也會說「黑」。例:這種人心太黑。黑也可作動詞用,表示暗中坑害、欺騙、攻擊。例:被電騙黨黑了一百萬人民幣。在內地,動詞的黑還指黑客非法侵入他人的電腦系統。例:他們的網站被人黑了。一個「黑」字,學問真多吶!

      在台灣,黑客(英語hacker的音譯)多說成駭客。有些詞語海峽兩岸說法略有不同:

內地

台灣

黑信(匿名信)

黑函

黑匣子(飛行記錄器)

黑盒子

暗箱操作(黑箱操作)

黑箱作業


      與內地社會制度有關,有的詞只在內地流通,例如:「黑戶」(沒有當地戶籍的住戶);「黑領」(從事低技術重複勞動的工人);「黑人」(沒有戶口的人);「黑色收入」(通過貪污等手段取得的收入);「黑哨」(球賽中故意做出不公正的裁判行為)等等。當然,有的詞不分地域,都在華語地區廣泛使用,比如:黑道、黑馬、黑名單、黑手。

粵方言廣傳內地 詞義變
      回望歷史,給詞語追源溯流,我們發現,一些當時屬於新詞的詞語,進入內地後廣為流通。以《新華新詞語詞典》(2003)為例,收錄了「黑洞、黑金、黑客、黑領、黑馬、黑色食品、黑色收入、黑哨、黑箱操作、黑衣法官」等等。「黑洞」原指演變到最後階段的恒星。新義:比喻非法行為暗中進行,得不到監控的情況。「黑金」源自台灣(台灣詞語:黑金政治),指用於行賄等非法活動的錢。「黑色食品」指顏色呈黑色的食品統稱,如黑芝麻、黑豆、黑米等。至於「黑衣法官」,則指足球賽場上的裁判員(多穿黑色制服,故稱)。

      有了這個背景,我們就更好理解「黑的」的產生與演化,不少新詞都經過了借用和改造的過程。香港地區流通的社區詞很有生命力,例如:黑超(太陽鏡;墨鏡)、黑底(黑社會背景)、(交通)黑點等等。上文新聞標題中的「放蛇」也是香港富有特色的社區詞。便衣警員裝扮成平民進行調查、辦案,香港粵語稱為「放蛇」。與「放蛇」相關的詞,我們馬上想到「臥底」。臥底甚麼意思?用兩句話來解說:奉命潛入黑社會組織或犯罪集團,搜集犯罪證據的警員。普通話吸收了「臥底」這個詞,概括為一句話:潛伏下來做內應的人。
      香港地區一些詞語傳入內地,成為普通話詞,「打的」就是絕佳用例。我們都知道,交通工具的TAXI在粵語音譯為「的士」(早期,內地說出租車;台灣說計程車)。乘搭的士,粵語區人一般說搭的。北方人租用出租汽車,則說打(個)出租(車),一般簡縮為打出租或打車。所打的車就是的士,因此說「打的」。「打的」(的士)原是粵方言詞,傳入北方地區後,普遍流通,現在,已經成為普通話的口語詞(詞典標〈口〉,表示口語詞)。追蹤《現代漢語詞典》六個版本收詞的歷程,折射出「打的」的前世今生:

 出版

第1版
1978

第2版
1983

第3版
1996
修訂本

第4版
2002
增補本

第5版
2005

第6版
2012

 

收詞

 

-

 

-

打的dí
〈方〉
租用出租汽車

打的dí
〈方〉
租用出租汽車

打的dí
〈口〉
打車

打的dí
〈口〉
打車

 

知識窗:
      根據上表,我們不難看出,粵方言詞搭的在進入普通話的過程中,詞形變為「打的」,詞義由「租用出租汽車」,簡約為「打車」;由方言詞變為口語詞;由di的第二聲統讀為第一聲。

考考你:
普通話詞「打黑」的「黑」具體指甚麼?


答案:黑社會性質的犯罪團伙


文:林建平
‧香港中文大學普通話教育研究及發展中心主任
‧普通話教育文學碩士學位課程(MPTE)總監
‧國際漢語教育文學碩士學位課程(MTCI)總監
‧國家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