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學校應否鼓勵學生競爭

2018.04.27
18867 18867

題目
    你認為在現今香港的教育制度之下,學校應否鼓勵學生之間的競爭?

資料一
      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按死因庭最新數據,推算二○一六年香港每十萬人中有十二點六人自殺,當中十五至二十四歲青年自殺率有上升趨勢。每十萬人有八點九人自殺,較去年上升零點五,合共六十九宗,估計涉及學業壓力及對前景感迷惘等因素。
摘自《星島日報》2017年9月9日

資料二
      鄉師自然學校於2007年成立,創校不夠10年在親子界已甚有名堂⋯⋯上學不是比賽,「自校」的教師都相信培養小朋友的自理能力、學習興趣和建立與自然的關係,較學習成績本身更加重要⋯⋯與其他學校一樣,「自校」的必修科同樣有中、英、數、專題、視藝、體育、音樂等,不同的是對「自校」師生來說,「求分數」只是低層次地量化學習表現的手段,老師均不以考試作為授課的目的,而是想方設法將課堂設計得好玩又具挑戰性,刺激學生的感官及思維成長。
摘自《Oh!爸媽》2016年7月21日

資料三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摘自韓愈(《師說》)

小組討論
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5分鐘,每位同學設有1分鐘首輪發言時間。

討論點
‧教育的目的是甚麼?
‧學生之間的競爭有何好壞?

論點參考
陳效能(嶺南大學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系副教授)
      香港學生面對學業壓力之大不容置疑,學業之所以會構成壓力,學生本身對學業成績的要求和期望是主要原因。在香港的教育制度中,學業成績是個人競爭下的結果,失敗的話被視為是個人的失敗而非制度的問題。這是「學業決定論」下產生的一個競爭有限教育資源的「遊戲」。「學業決定論」指的是一個人的一生如何,是由學業成績決定。這「學業決定一生」的論述在香港廣泛被接受,也是對學生構成壓力的原因之一。不少學校為了校譽,老師為了保住工作,父母為了子女的將來,也向學生不厭其煩的灌輸學業成績就是一切的想法,投入地令這場遊戲持續下去。

朱啟華(香港大學教育系副教授)
      俗語說「人比人,比死人」,那麼孩子是否完全不可以跟其他人的表現互相比較?倒也不是,良性競爭可以,劣性競爭則要提防。 良性競爭就是按孩子的學習興趣來讓他向表現優秀的同輩學習。劣性競爭又如何?就像剛剛說的「籮底橙」學生,我們要hope for the best,prepare for the worst,抱着最好的希望,做足最壞的預算,要接受無論做甚麼也不會在短期內,看見孩子的學習突飛猛進。小孩子有時候需要多一點時間,才能找到學習的方向。所以,主要來說跟自己過往表現比較就好。

瑪格麗特.赫弗南(美國企業家,作家和TED演說者)
      考試可以檢測學生的學習是否跟上了進度,學到了多少,以及還有哪些地方不懂。但是外在獎勵(無論是星等、成績、獎牌或排名)有關的統一測驗,把學習從一種讓人心滿意足的活動變成交易:有讀有分,沒讀沒分。結果變得比過程還要重要,當大家如此在乎外在獎勵時,工作本身就失去了意義和樂趣。我們因此培養出考試高手,但實際上我們要培養的是對學習的熱愛。
      無論是有意或無意的,統一考試促成了相互比較、加深了彼此對立、強化了聚斂性思維和同質性。那可能讓政策制定者更容易設定標竿,卻有礙孩子培養出成年人非常重視的想像力、創意和合作精神。
      競爭的壓力和威脅並未解決問題,因為負面反應的效果永遠大於正面反應。在競爭中,不可能每個人都擠到前1%或5%當贏家,但幾乎每個人都感受過「注定落敗」的威脅,也變得更不願意嘗試。

觀點舉隅

甲同學:贊同鼓勵競爭
      我認為學校應該鼓勵學生之間的競爭。教育的目的是教授學生知識,培養人才,為社會服務。而競爭正正能達致這個目的。首先,競爭使人進步。良性的競爭令學生能意識到自己的不足,繼而向表現優秀的同輩學習,力求進步。因為怕落後於人,並且希望獲得獎勵,所以學生會加倍努力地學習,並在不同的考核中獲得更佳的表現。由此可見,競爭能有效提升學習成效。
      同時,學校是為了培育社會人才服務。俗語有云,學校是社會的縮影,鼓勵學生之間的競爭,便能讓學生提前適應社會環境。社會的競爭十分激烈,與學校裏老師、家長等對學生保護有加的環境不同。在職場上,能力稍遜便隨時被淘汰。在學校鼓勵競爭,便能模擬學生將來在社會工作的情況,為他們日後踏入社會作好準備,體現了學校的社會功能。

乙同學:反對鼓勵競爭
       我認為學校不應鼓勵學生之間的競爭。教育的目的在於傳授學生知識,培養他們對學習的熱愛,能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競爭不僅違反了教育原意,更會增加學生的壓力。因此我反對鼓勵競爭。鼓勵競爭會令人容易只重視結果,而非過程。學生努力溫習往往只是為了取得好成績或者更高的排名,但這卻令學習本身失去了樂趣和意義。同時,因為勝出競爭的往往是少數,有些學生為了避免落敗,變得不願意嘗試。競爭不能使人進步,反而會阻礙學生學習,使其失去學習熱情。
       同時,過度的競爭會造成學生巨大的壓力。學校以各種手段催谷學生,例如操練、測驗考試、獎勵等,令學生相互比較。不但加重學生面對的壓力,還破壞了同學間的關係。有些學生無法面對龐大壓力,甚至會走上絕路。為了避免悲劇的發生,並還學生一個愉快的童年,我反對鼓勵競爭。

文:黃蕊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