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售業「無人化」 購物模式變革
2018.04.30封面專題
現代中國+全球化
主題:中國的改革開放+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
答案/解說
Amazon Go能突破RFID探測器不能同時探測多組標籤的技術門檻。
內地無人超市的顧客,離開商店前要到特定的區域,通過識別產品RFID標籤,配合攝像鏡頭識別購買者身分進行結算和以電子支付方式扣款。而Amazon Go的系統卻可以在顧客由貨架拿起貨品時,就作出偵測並自行記帳,顧客「拿貨就走」離開商店後,系統會自行結算。
最近,香港部分超級市場陸續安裝自助刷貨付款機,顧客兼任「收銀員」,引起收銀員行業「被淘汰」的議論。其實,內地,甚或美國,早已向「無人商店」方向目標邁進,並成為事實。「拿貨就走」的購物模式,只會愈來愈普及。
再見收銀員 全球現象
無人商店的銷售和購物體驗,率先在超級市場實現,相信應用範圍將會漸漸擴大。雖然目前真正做到「無人」的商店寥寥可數,但是許多商家都已在努力研究,向「無人化」進發,這個過程即使在香港也能瞥見。
美國:投資億元研創「無人化」
美國可謂是無人商店的先驅,由亞馬遜開發的Amazon Go,於本年初開幕,消費者入內購物,只要在貨架拿起所需貨品,就可離開,結算付款全部自動化。
同樣地,在美國的全球最大零售商沃爾瑪(Walmart),其中一百二十間門店亦有「無人化」結帳的趨勢,消費者可以用智能手機掃描商品,並用手機結帳,但離店時要給工作人員檢查結帳單票據;此外,沃爾瑪又試驗使用機械人Bossa Nova代替工人,尋找一些貼錯標籤的商品貨架,再通知員工更改,以減少員工單調又耗費時間的部分工作種類。
金融數據公司Pitchbook指出,二○一五年,投資在零售自動化初創公司的投資額是六千四百萬美元,但過去兩年的投資數字已增加至每年一億美元,可見商店自動化、無人化的浪潮,勢不可擋。
中國:「自動化」零售規模龐大
中國的無人商店在自動化、無人化方面雖然不像Amazon Go那般徹底,顧客於選購完還須要進入特定結算區,待系統識別身分進行結算程序,不過,以進行這新嘗試的規模論,中國卻過之而無不及。
阿里巴巴開設了三十五間自動化的食物雜貨店,顧客可先在綫訂購,然後在結帳機通過面部識別作電子付款;顧客訂購的貨品,就會通過他們頭頂上方的空中輸送帶送至裝貨點,顧客就可以取貨回家。除了阿里巴巴,內地另一大型網購企業京東亦開設了無人商店,在北京總部試行營運後,目前已經拓展至天津、煙台、大連、西安等十個城市,據悉京東亦有目標在未來發展數百家無人便利店。
說中國零售市場正全面向無人商店的方向發展,並非誇大,因為以上兩家大企業都計畫將自己開發的自動化零售系統和技術,出售予其他零售商。從而可見,大家未來在內地的購物體驗將會變天。
香港:「自助」結算新體驗
同學有否留意,本港的零售店都在靜靜起革命,除了年輕人常光顧的麥當勞安裝了自助點餐機,下單付款不經人手外,連鎖式個人護理零售店和大型超級市場,部分都已經安裝了一些自助結算機。
顧客選購貨品後,不用排隊等候店員幫忙做結算付款,自己在機器前掃描貨品條碼、利用電子結算付款,之後就可攜貨離開,跟過往購物經驗大不同!
無人商店 利與弊
利:省時減成本
無人商店的概念吸引了這麼多大企業投入資源研究,一定有其過人之處,包括:
‧省時:對顧客而言,特別是在繁忙都市生活的人,購物後還要排隊付款是費時的事,「拿貨即走」能省卻許多寶貴時間。
‧減工人成本:無人商店的最大特色是利用自動化電子付款,不用聘請收銀員,更不用付出相應的福利,在全球最低工資日益上升的時期,是有效降低成本的上策。
‧數據助增利潤:當消費者在無人商店拿起貨品至離開商店,系統都已感應和記錄了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這些大數據有助企業分析並作出更佳的銷售策略,提高利潤。舉例,數據顯示大部分消費者都會在購買薯片後選購雪糕,商店可以將這兩類貨品擺放在附近,或提供折扣,進一步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
弊:監控裝置增成本
商店無人化的好處雖然不少,但仍有不少叫人擔憂的地方,以至不能一下子大規模取代傳統商店,你能說出其中一些弊端嗎?
‧增加失業率: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曾分析無人商店的出現所造成的影響,指出假如自動結帳技術被廣泛利用,全球零售業有三成至五成的工作或會面臨消失的風險。以香港為例,許多低學歷和技術人士,如新移民婦女都會從事收銀員工作,又或不少家庭主婦會趁小孩上學時間到超市工作幫補家計,假如這個工種被自動化科技取代,他們的就業機會就被剝削了,有機會衍生另一些社會問題。
‧失竊問題:沒有收銀員、少員工甚至無員工的商店,其營運情況與消費者的素質有很大關係。如內地的芝麻信用,不久前就在北京、杭州試驗了兩家無人超市,發現真實付款率為八成二,沒有付款的人佔一成八,對商店來說,損失可算高。
‧引起社會問題:無人商店,因為運作自動化,可以二十四小時經營,但叫人擔心這些商店在晚上會成為流浪漢的天堂,亦令人擔憂容易被人刻意破壞,又或變相鼓勵衝動式的消費行為──沒考慮清楚就「拿貨回家」。
‧增加成本:本來減少員工可以降低營運成本,可是上述的問題又有機會增加商業成本,例如增加安裝監控設備、聘請保安員等等,都成為商店無人化過程的難關。
Mindmap:商店「無人化」的影響層面
相關概念
無綫射頻識別(RFID)
無人超市之所以能夠成為事實, 是有賴無綫射頻識別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術日趨成熟。
RFID不算是新科技,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英國空軍已經使用,協助分辨飛機所屬的國家,以免誤擊己方飛機。
這種無綫射頻識別系統主要由電子標籤和讀卡器組成,應用於三大類產品之中,分別是被動式(Passive)、主動式(Active)和半主動式(Semi-Active)。在香港,大家常用的「八達通」就是好例子,它屬於被動式產品,讀取距離較短,在適當的距離內,系統能感應並讀取資料扣款購物,所以大家不用在讀卡器上大力「拍」卡,因為這是非接觸式感應系統。
現在,RFID 更被研發成為無人商店購物付款的重要科技,通過RFID技術,感應到顧客拿取了哪些貨品的資料和作自動結算,使生活愈來愈方便。
相關新聞事件簿
無人商店的發展
‧出現無人快閃店:京東首家無人超市快閃店Joy Space登陸廣州,人們可以在店內體驗各種最新技術,例如AR試妝鏡、抓娃娃機,當然購買商品亦方便,拿起來走過一個專門的通道,就完成自動結帳。(2018年3月)
‧無人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在上海九江路支行開設無人分店,除了提供傳統銀行櫃枱的現金及非現金業務,客戶在VIP房間更可以通過人臉辨識技術,利用遠程視訊由客戶經理提供一對一的諮詢服務。(2018年4月)
‧亞馬遜擴展分店:自從年初在西雅圖開啟了第一間無人超級市場「Amazon Go」後,消息指亞馬遜會在年內多開六間分店,甚至擴展至其他地方。(2018年2月)
無人商店的問題
‧首宗盜竊案例:年初,上海有人在無人超市內,先後五次利用店內自主掃碼付款,但每次都只支付一瓶礦泉水的價格,然後將其他商品帶走,最終被揭發逮往警署。(2018年3月)
‧美國失業率增:美國總統特朗普公開「亞馬遜令很多美國職位流失!」 事實上,去年上半年美國的零售業裁員數目增加了四成二,破了金融海嘯以來的紀錄。(2017年8月)
‧不能沒有職員:無人超市難以做到完全不聘用職員,除了需要員工補貨上架外,售賣酒精飲料部分,亦需要職員負責,禁止未成年人士買酒。(2018年3月)
參考資料
網頁
‧想要替代人力的無人超市,可能並不划算
https://www.hksilicon.com/articles/1374323
‧馬雲也開了一家無人超市
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7/07/11/taocafe/
書刊
《2030年僱用大崩壞:AI人工智慧讓你失去工作,還是不用工作?》
作者: 井上智洋
出版社:大牌出版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香港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表示,香港缺乏經濟誘因推行無人零售,皆因對零售商來說,除了貨物本身的製造成本外,租金才是它們的最大敵人,而且無人商店本身只可以取代收銀的人手工作,對於上貨架、物流、庫存等的工作仍需人手處理。
他舉例道,以去年全港入息中位數1.55萬元計算,假如每家便利店需要聘請兩位售貨員,一家便利店每月的人手成本為3萬多元,而售貨員本身亦要兼任其他店內的雜務工作。比較起來,要引入一套無人銷售系統,未計及研發費用,所需成本就超過百萬元,而且零售商要再另外聘請人手負責物流、庫存等後勤工作,可見開設無人商店其實並不能減少零售商的成本。
除了缺乏經濟誘因外,技術障礙亦是無人零售面對的另一個問題。他指,阿里巴巴去年開設的第一家無人商店淘咖啡後,就曾發生系統故障,顧客在貨架選取貨品後就可以直接離開,系統並沒有進行結算;同時又有報道指,顧客選取貨品後沒有到結算區「埋單」,就強行衝閘離開,可見這些企業的系統解決團隊仍要解決無人商店出現的保安及系統漏洞。
資料來源:「全球掀無人超市熱潮 香港跟風誘因不大」《源傳媒》1-2-2018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無人商店是否適合香港社會?原因何在?(4分)
2.本港要落實推無人商店,有哪些問題必須要解決?(4分)
3 就你在題2所述,你認為值得去解決問題換來無人商店嗎?試加以評價。(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否。因為香港租金貴,無人商店的銷售系統投資大,對減少商業營運成本幫助不大,反而先要投入大量資金。
2.租金、保安,甚至是市民的誠信,統統都是要解決的問題。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建議:思考無人商店對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的長遠影響,例如方便省時對香港社會的重要性,從而評估作出改變所需要付出的努力是否利大於弊。)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本港未來對低學歷的人力需求是怎樣的?(4分)
2.按推算報告資料,非技術工人未來求職情況如何?(6分)
3.假如未來大規模發展零售商店自助結算,甚至是無人商店,你認為對於低學歷和非技術的勞動人口有何影響?(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根據資料,本港勞動市場對高中、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的需求呈下降趨勢,相反文憑以上程度的需求就上升;其中初中及以下學歷的人力需求更被推算有百分之二點八的跌幅。
2.一般來說,低學歷人士通常多從事非技術工種,隨着社會轉變和科技發展,一些非技術工種將會漸漸被淘汰,但從資料圖表所見,一些行業對非技術人力需求是增加的,例如地產業,需要更多看更和保安員。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建議:低學歷和非技術勞動人口過去可從事收銀員等的工作將「被消失」,但無人店對保安和貨品補給等工作還是有需求,甚至更大,這些勞工未至於完全找不到工作。)
載自2018年4月30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