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資料 廣泛利用 社交媒體泄密危機
2018.04.23封面專題
全球化+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現代中國
主題: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人際關係+自我了解+中國的改革開放
答案︰D
解說
權限設定可以選擇只供與某些人分享,陌生人不能看到你的貼文和貼圖;把相片解像 度降低,可防止被改圖利用;如分享涉及他人,宜先獲同意,要尊重他人的私隱得到保障。
「你願不願意和我們分享你昨晚下榻的酒店名稱?」
「呃⋯⋯啊,不。」
「如果你本周向任何人傳過訊息,你會不會向我們分享這些人的名字?」
「不,參議員,我大概不會選擇公開在這裏這樣做。」
上述一問一答,來自社交網站facebook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出席美國國會聽證會,就政治顧問公司「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被揭發在二○一六年,未經許可取用facebook逾五千萬客戶數據為美國總統特朗普助選一事,接受質詢時的回應。
住在甚麼地方、與哪些人聯絡過等等,不止朱克伯格拒絕回應,對所有人來說,這都是個人私隱,更是其他人不得隨便獲取的資料。
私隱權與大數據
現在的世界,可說是大數據(Big Data)當道的年代。在這世代,私隱已不止於傳統的姓名、電話和地址,而是一堆大數據。無論是大小企業或國家政府,都希望取得關於「人」的大數據,可以說,目前人類的私隱權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大衝擊⋯⋯此話何來?同學可以分別從社交媒體和國家兩個層面去了解。
社交媒體:收集資料平台
相信同學們都到訪過一個或多個社交媒體平台,甚至擁有其帳戶吧。舉例,你在facebook看見一些時裝貼文,你花了些時間去看,如看的是日韓品牌或歐美品牌,那麼這些資料(瀏覽經驗)都被收集了;然後,你會發現你下回再度登入帳戶後,愈來愈多你喜歡的時裝資訊或宣傳貼文會以「贊助」貼(Sponsor Post)形式向你不斷推介。
當你瀏覽網頁、進行網上購物,甚至在社交媒體更新狀態等等,你就在互聯網的世界留下了足迹──這些都是珍貴的數據;網站或社交媒體收集了這些資料,就可以分析人們的傾向喜好、行為和決定,作為制訂營銷策略之用。
不當收集用戶資料
這些你都知道?因為世上沒有免費午餐,你可以免費使用社交媒體貼文貼圖放影片分享,自然也要看「廣告」,這些你都覺得無所謂。那麼今次facebook事件為何成為焦點?朱克伯格更要親自解畫?原來有些別有用心的人,未經許可從facebook盜取用戶資料,就是新聞所指的英國政治顧問公司「劍橋分析」;該公司通過在facebook推出心理測驗應用程式,不當地大量收集逾八千萬用戶的資料,然後在二○一六年美國總統選舉中,協助特朗普團隊在社交網站投放競選廣告,有效地「唱好」特朗普並最終令其勝出。
假如,有人刻意盜取你的資料,從而洞悉你的好惡,再度身訂造一個計畫來影響你的決定,你會覺得「無所謂」嗎?你認為你的私隱要獲得保障嗎?
政府:監控鏡頭無處不在
個人私隱對國家政府而言,都是十分重要和有用的資料。試想想,為甚麼一些恐怖襲擊的意圖會被及時粉碎阻止?一些罪案的疑犯會被迅速逮捕?因為政府相關部門已掌握疑人的個人資料。你與我,或多或少都被政府掌握着一些個人資料,但我們知道這些私隱資料要交予政府是必須而且合理,例如去旅行時的出入境記綠。
那麼,究竟個人私隱的保障,在政府的層面受到甚麼衝擊呢?同學來看看中國的新政策。
內地信用評分
中國社會信用評分系將於二○二○年全面實施,屆時內地人人都會被打分,像同學在學校被評估一樣。不過,內地這個系統不是評學業成績,而是生活上的不同範疇,大家來看看下圖就可了解一二。
這套系統在內地已有地方政府作了試行,圖中內容就是江蘇省睢寧縣試行「社會信用制度」的模式,人民有一千分作基本分,如果衝紅燈亂過馬路就扣五十分,見義勇為就獲加十分⋯⋯
同學可能會問,政府又怎能知道每個人的行為而確認需要加分或減分?中國已建成世界最大「天網」,在公共和私人地方裝置了監控攝像鏡頭,英國調查公司IHS Markit指出,去年中國已裝有一億七千六百萬個監控攝像鏡頭,未來三年將增至逾六億個。
監控攝像鏡頭隨處可見,壞分子無所遁形,但一般市民同時也時刻被監視,個人私隱可以想像,所餘無幾。
保障私隱 看尊重程度
請各位留意以下一則消息。
歐盟推行《一般個人資料保護規則》(GDPR),五月將會生效,條例列明歐洲民眾有權得悉自己有多少個人資料儲存在企業內,亦有權刪除自己的資料。假如資料外泄,企業必須在七十二小時內向歐盟通報,以作出對策。
現在科技發達,個人資料有價,問題是,個人資料既屬個人,提供與否,個人是不是都應該有控制權?並可以知悉其資料如何被使用?法律也要為此作出保障?但這一切一切的大前提,就是人或社會對個人私隱的立場──覺得應予以怎樣程度的尊重。
以下幾題引申反思,請大家花時間動動腦筋:
‧人的私隱該被尊重的程度如何?
‧個人私隱在甚麼理由下可被犧牲?
‧人的資料可否像個人財產一樣,能夠作交易?
‧如個人私隱資料可被出售,會不會對擁有者公平一點,而商企又可光明正大獲取資料?
Mindmap:私隱何價?
相關概念
社會信用體系
二○一四年中國國務院發布《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社會信用體系這個名詞即油然而生。於體系內的人民,將會按三個層面被「評分」,分別是「和傳統信用有關的商業行為」(Traditional input),例如是否如期付稅;「社會行為」(Social input),例如有否參與公益;「網上言行」(Online input),例如有否散播不可信的消息和言論等等。
政府會從多方面去了解人民這三方面的行為,其中較重要的,相信就是人們從互聯網留下的「足迹」,和社區內裝置的逾億個監控攝像鏡頭。
信用值低分的人會受到懲罰,例如限制購買房產、借貸、乘搭飛機,甚至影響子女上學的權利等。
相關新聞事件簿
facebook因私隱問題被嫌棄
‧用戶流失:Snapchat和Instagram提供共享照片和視頻消失功能,愈來愈受網民歡迎,美資投行Piper Jaffray訪問了十萬名二十五歲以下青少年,結果顯示在首季有四成受訪者有一個月未登入面書,第三季增至四成八。被訪者最愛的社交平台,三成五受回答是Snapchat,兩成四是IG,只有一成三說是facebook。(2017年1月)
‧廣告流失:美國媒體CNBC報道,facebook爆發私隱醜聞後,分析師估計網站可能流失百分之三的廣告收入,涉及以億計金額,而因為醜聞刪除臉書帳號的用戶約有一成五。(2018年4月)
企業對私隱的態度
‧蘋果轉移資料:蘋果(Apple)在中國的iCloud業務正式轉移至「雲上貴州公司」,但傳出連用戶資料安全的「iCloud 密鑰」也一併轉移,人們擔心這樣做中方就毋須得美方的同意,就能存取境內用戶資料。(2018年2月)
‧阿里協助收集數據:中國讓某些私人企業開發社會信用評級系統,馬雲始創的阿里巴巴旗下的芝麻信用就是試點之一。該企業以網絡數據進行信用評級,例如通過阿里巴巴的支付系統和租車應用軟件滴滴快車,評估用戶的財務交易行為。(2017年12月)
‧誰最保護用戶私隱:電子前哨基金會EFF發現,二十六家企業中只有九家(Adobe、CREDO、Dropbox、Lyft、 Pinterest、Sonic、Uber、Wickr和WordPress)符合五大標準,包括:有沒有制訂政策來掩護用戶、會否知會用戶資料遭到政府查閱、是否承諾不出賣用戶、有沒有反抗National Security Letters(NSL)的保密命令,和是否支持NSA監控公共政策。知名企業GOOGLE和facebook則榜上無名。(2017年7月)
歐盟新法保障私隱
‧法例推動改善:歐盟的《一般資料保護規例》GDPR在今年五月二十五日生效,規管嚴格,對個人的私隱資料保障前所未見,蘋果、微軟、dropbox等企業已經趕緊修訂做法,以免觸犯法例。(2018年4月)
相關辭彙
‧私隱 Privacy
‧個人資料(私隱)條例 Personal Data (Privacy) Ordinance
‧個人權利 Individual rights
‧溝通網絡 Communication network
‧媒體素養 Media literacy
‧尊重 Respect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多角度思考
1.圖中所見的是甚麼事情?(3分)
2.就你在題1所述的情況,據你所知,當人願意作出回應時,往往會披露多少個人資料?又有何用途?(5分)
3.遇上上述情況,試建議該以甚麼標準去決定應否及提供哪些個人資料予對方。(5分)
建議答題方向
1.街頭問卷調查。
2.可被收集的個人資料包括:姓名、電話號碼、電郵地址、喜好、收入等等。這些資料可被用作商業用途,向你推銷產品或服務,或用作市場分析,協助企業賺取更多利潤。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建議:想一想,收集者的背景?政府或商企會有分別嗎?從資料可被用作的用途,拒絕披露姓名和聯絡資料會否較安全?)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網民Soming開了一個討論題目:「你們會為了追求做網紅,放子女的裸照上網嗎?」5-4-2018
其他網民回應:
‧Supertalkative:正正係一個反面教材!唔好以為好得意開個page放仔女私隱照片上網!
‧SuperChanB:依家連我自己facebook都唔會post小朋友啲相,要保護及尊重佢哋。
‧秋天與楓葉:陰公!小妹妹好慘,小妹妹大個知道咗會係一世陰影。
資料來源:「親子王國」網站討論區
資料B
專門處理與互聯網相關事項的律師熱勒(Viviane Gelles)解釋,根據法國法律,家長「有責任保護子女的相片」。
法國私隱法列明,任何人未經他人同意,發布對方私生活細節,定罪後最高可判監禁1年及罰款4.5萬歐元。這項法例同樣適用於家長及子女之間。
研究互聯網法律及道德的專家德爾克魯瓦(Eric Delcroix)提醒當地家長:「數年後,子女可輕易地控告家長發布兒時照片。」德爾克魯瓦又稱,成人不時批評青少年的網上行為,「但自己也見不得是個好榜樣。」他認為家長須考慮相片上載後,子女長大後的感想。
資料來源:「法國警告上載子女照片遺禍深 專家:兒童成年後控父母可判監」《香港01》2-3-2016
多角度思考
1.綜合資料和你的所見所聞,香港父母對子女的私隱權的態度是怎樣?(5分)
2.根據資料,法國如何處理兒童私隱的問題?香港有無類似的做法?(5分)
3.「香港應倣效法國的私隱法」,你是否認同此說法?解釋你的答案。(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本港父母樂於在社交網站分享子女的生活點滴,文字、相片和影片都有,而且內容多元化,雖然網民對於貼出子女出浴照的做法予以負評,但對於貼文見到小孩的家居環境、就讀學校資料等做法,大部分人卻認為無問題,可見本港父母普遍對於保護子女私隱警覺性偏低。
2.法國以立法方式去處理:家長未得子女同意上載其相片,子女成年時可以控告家長,罪成可被判監。本港目前沒有類似的做法。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建議:想一想,中國人社會的香港會否接受這種做法?與文化有關嗎?提醒父母如何貼出子女的相片同時能保護私隱,會不會比強硬立法更有效?)
參考資料
網頁
‧兒童私隱
https://www.pcpd.org.hk/childrenprivacy/
書刊
‧「八九十後重私隱 飛甩Facebook」
《信報財經月刊》2017年1月號
‧《注意!這是我的個人資料私隱》
編者:黃繼兒
出版社: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載自2018年4月23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