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大學選科的考慮因素

2018.04.13
18773 18773

題目
以下各項均為大學選科時的考慮因素,試就其重要性排列優次。
1. 興趣
2. 能力
3. 前途

資料一
      香港文職及專業人員總會青年事務委員會在今年三月至七月,訪問一千○六名學生,了解他們對生涯規劃的認識程度,及對未來工作規劃的想法。結果發現近四成學生對未來的人生及事業沒有目標,但亦有三成指現時個人發展及選科並非邁向未來目標。被問到新高中課程的選科及大學的選科,逾六成表示會以自身興趣為先決條件;另外,近五成表示成績作為次要考慮因素,而就讀科目的行業出路只是第三個考慮因素。
摘自《星島日報》2017年7月29日

資料二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數據顯示,2015至2016年有1,179名學士學生終止學業,比六年前高出近一倍,當中以港大輟學人數為最多(232人),其次為理大(225人)及中大(191人)。記者查看十年數據,發現實行新高中學制前,大學退學人數一直維持七百人左右,直到2012年第一屆中學文憑試(DSE)舉行,退學人數急升至1,112人,之後每年退學人數一直過千。研究青少年生活及職業發展的中大社工學系副教授陶兆銘認為,退學人數急升和教育制度改革有關。DSE「一試定生死」,學生就只應考一次公開試,缺乏時間深入考慮讀大學的意義。
摘自《大學線》2017年12月14日

資料三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昨日公布一四學年畢業生的就業統計情況⋯⋯若按不同學科類別計算,修讀醫科、牙科和護理科的學生,薪酬明顯最高,平均月入三萬三千二百五十元,較一三學年上升一千六百多元;其次為教育科畢業生,月入二萬二千多元。至於薪酬最低的是文科和人文科學科,平均月薪僅一萬四千多元。
摘自《星島日報》2016年7月22日

小組討論
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5分鐘,每位同學設有1分鐘首輪發言時間。

討論點
‧ 讀大學的目的和意義是甚麼?
‧ 興趣、能力和前途分別對讀大學有何影響?
‧ 以上三者何為最重要?

論點參考

沈祖堯(前中文大學校長)
      前哈佛大學校長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曾言「教育是把一切所學忘掉後而仍然剩下來的東西」,教育不是(也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塑造生命。大學教育更是幫助青少年成熟而為成年人的重要階段。大學是讓同學開始認識自己,尋找人生目標和生命意義的地方;是幫助年輕人發掘潛能,開創前路的地方。大學教育正好提供一個黃金機會,讓同學裝備自己以迎接生命中個人、倫理和社會的種種挑戰⋯⋯理想的大學是將年輕人的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發揮,讀書只是一部分,也要努力讀,但不要花太多時間於你無意義的事。

徐立之(前香港大學校長)
      香港很多父母、學生都過於實際⋯⋯現在能找到好工的科目,明天可能找不到。所以最安全還是追隨自己的興趣。

梁和(美資金融公司資訊科技總監)
      何況讀甚麼學科,與未來的工作選擇,不一定是直綫的對應關係。單一「專業」能力闖天下的世界已經逐漸過去,跨領域的專業能力才是今天在社會工作的成功因素。加上選科其實沒想像的那麼嚴重。讀化學的戴卓爾夫人卻是前任的英國首相,而她卻不是讀政治的。其繼任人馬卓安亦只是當會計文員出身,甚至他連大學都沒有入讀。但他們照樣能推動國家的政經改革,為社會帶來改變⋯⋯
      讀書本來就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如果勉強自己去讀不喜歡的科目,豈不是事倍功半?「現實」的考慮還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念自己最有興趣的科目吧!不少朋友曾經在大學一年級後轉科,或者在碩士選科才找到自己的興趣。工作十多年,才發現身邊不少人的工作和主修科無關,而正正是他們當年讀得開心,到畢業後按着自己所想的路走,有機會發揮自身最大的潛能,走自己喜歡的路,才是最成功和愉快。

觀點舉隅
甲同學:選擇興趣
      我認為興趣在考慮大學選科時是最重要的。大學是一個讓人探尋知識與自我的地方,並且致力訓練專才。學生有四年或以上的時間深入認識一門專業的學問,鑽研相關知識。在這個情況之下,興趣當是選科時最重要的考慮因素。興趣能夠推動學生在大學四年主動學習,令大學生活過得愉快且有意義,亦能令學生的學習事半功倍,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
      能力和前途較為次要。雖然學生的能力能使他較順利地修讀某科,但我認為個人的興趣和熱情能填補能力的不足,故興趣仍然凌駕於能力。除此之外,大學並非職業訓練所,大學科目與未來的職業也並非單一的對應關係,故選科時前途的重要性應是最低。而且若選讀了一科表面有前途但自己沒有興趣,也讀得吃力的科目,只會事倍功半,甚至要轉系、退學,也無法達到所謂有前途的結果。

乙同學:選擇能力
      我認為能力在考慮大學選科時是最重要的。大學是一個讓人探尋知識、實現自我,並且以社會資源致力為社會培育人才的地方。學生拿取珍貴的社會資源進入大學讀書,理所當然要選擇自己最有能力、最擅長的科目,確保社會資源有效分配,並在將來回饋社會。同時,以能力為先能確保學生能輕鬆度過大學四年,有效學習並考取好的成績,使教育的成效最大化。
      興趣和前途較為次要。雖然興趣能推動學生學習,但若只有興趣而沒有能力,根本只是緣木求魚、拉牛上樹,不能達致有效的學習成果,亦浪費社會資源。同樣地,若只為前途而不問能力,選讀有前途而自己讀不來的科目,最終只會事倍功半、浪費時間,也因為沒有能力修讀而無法考獲好成績和得到所謂有前途的結果。

丙同學:選擇前途
      我認為前途在考慮大學選科時是最重要的。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大學已成為一個為社會培育專業人才的專才訓練所。大學修讀的科目與未來職業、前途和收入密切掛鈎,讀大學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專業資格,提升個人競爭力,以增加日後得到高薪厚職和優厚前途的機會。故選科時應以前途為首要考慮因素,例如選擇高薪的學科如醫科、牙科、護理等,以確保自己日後有優厚的收入。
      能力和興趣較為次要。即使學生有能力修讀某科,但該科沒有前途,學生的出路和前景仍是十分黯淡。同樣地,若學生跟從自己的興趣選擇一些較沒有前途的科目,例如文科,則將來畢業以後其競爭力和薪酬也必然比其他專業科目的畢業生為低,而且也無法輕易扭轉此局面。為一時興趣而耽誤畢生前途實在不值。

 

 

 

 

 

 

 

 

 

 

 

文:黃蕊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