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投資創意 顛覆傳統 新一代新出路?

2018.04.09
18731 18731

封面專題

今日香港+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全球化

主題:生活素質+自我了解+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



答案︰A及C

解說

史丹福大學教授及矽谷連環創業者Steve Blank把初創企業描述為「一個組織,其成立的目的是尋找一個可以重複和擴展的商業模式」。從事資訊科技或相關行業及由年輕人組成團隊是初創企業的常見特徵,但不是初創的必然條件,反而以下三項是初創公司的重要特性:

‧可擴展性:大多數人都同意初創公司其中一項關鍵屬性就是有能力迅速成長。要快速擴展,初創公司必須提供一些可以向廣大市場銷售及交付的產品,或是可以解決常見問題的方案。

‧創新性:初創企業不一定是科技公司,但憑着創新的意念及產品,與其他小型企業區別開來。創新的思維方式就是不滿足於現狀,不斷尋找新的意念或更佳的做事方式,這是初創企業可以改變世界的原因。

‧顛覆性:在商業世界中,顛覆性是指新進入市場者使用新科技或新商業模式,去推翻既有業者或奪取其業務。網飛(Netflix)、優步(Uber)、臉書(facebook)、阿里巴巴(Alibaba)和Airbnb只是寥寥數例,說明由初創企業起家的公司如何顛覆傳統商業模式,大大改變了市場生態。





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計畫撥款支持初創企業。「初創企業」可謂近年熱門關鍵字,究竟其魅力何在?又是否靈丹妙藥,能令地方經濟突飛猛進,甚至起死回生?再者,初創適合香港的經濟模式嗎?

初創特性 講求增長

初創企業跟傳統的「創業」有何不同?著名初創投資公司Y Combinator的創辦人保羅.格雷厄姆對初創企業的定義是尋求快速增長的公司,因為單單是新成立不足令一間公司成為初創企業。而初創企業亦不必然是科技公司或取得初創基金,甚至不必十分破格,因為增長才是初創企業的關鍵,一切的特性都是跟增長有關。

初創企業一般有以下特性:

‧增長快速,不論客戶數目、價值、公司規模等等;
‧講求創新,將自己跟對手和固有行業分別開來,避免直接競爭;
‧多以單一產品或服務為主軸;
‧小團隊,多以畢業生及較少工作經驗者為主,架構簡單;
‧資源(包括資金、人力)較有限;
‧夥伴及合作模式方面,由於資源有限,常跟第三方合作或邀請用戶加入,例如開放程式或跟其他初創公司合作;
‧不確定性高,高風險、失敗率高;
‧適應力強,由於團隊細小,易於應對市場轉變,新技術,反應快;
‧多以建立社群凝聚客戶,重視顧客意見。

香港初創 上升趨勢

根據投資推廣署的調查結果,2017年在香港註冊的初創公司達1,926家,按年升24%,合共聘請5,229名員工,按年增41%;當中約六成是本土出身的初創企業家,並有上升趨勢。

去年,本港初創企業主力以資訊、電腦及科技業為業務範疇的佔最大比率,達400家,升幅為46.9%;緊隨其後為電商、供應管理及物流科技,約250家。此外,2017年更首次有涉足較冷門業務如生物科技、智慧城市及零售科技等的初創公司成立。



造就初創機會 四大因素

由於香港的租金及人工高昂,以往創業的投資和成本較高,加上固有行業已發展成熟,一般「外行人」難以加入競爭。初創企業的嶄新模式,正好為新一代帶來創業的機會,可以說是「時勢造英雄」。

技術及經濟因素

隨着資訊科技發展,新媒體及社交媒體的出現,為企業帶來新平台,不論建立品牌、推廣、建立客戶群體都較以往容易,同時減少人手需求,降低了創業門檻。當然,在資訊科技的範疇內,例如應用程式開發商,本身不少就是初創公司;資訊科技就是新興行業,發展迅速,而未經開發的領域眾多,比起傳統行業更歡迎創業者加入。

此外,資訊科技更能令初創企業打破地域限制,不受困於本地市場;而跟廠商及供應商的聯繫,或跟其他夥伴公司合作也較可行。

另一方面,新技術亦令客製化的產品更易生產,大大降低成本,如3D印製技術、雷射切割技術等家用或小型製作的機械的出現,造就了個人或小型團體生產的可能,容許微調作少量生產,令初創企業的適應力更強。

個人消費因素

現代強調個人主義、情感消費,令個人化、客製化的產品或服務需求更大,而新平台令企業容易跟客戶接觸,了解他們的要求。顧客不像從前必須到特定地點才能購買產品,商戶亦不必有實體商店,或實體商店的規模可縮小,省卻營運成本和租金。

摒棄傳統文化因素

現今不少新一代對於在傳統大企業工作的生活模式有所懷疑,不少人認為在大企業工作的限制較大,發揮小,於是他們尋求其他出路,創業正是其中一種選擇,而初創的小團隊,低成本模式正好給這批年輕人發揮空間。

共享概念因素

不少初創企業應用了共享經濟的概念,藉着重新整合,釋放了以往因為私有化、城市愈趨疏離而閒置的時間、人力及資源,帶來最大效益。





剖析初創優勢與困境

政府推動 民間支援

初創雖然風險高,但各地政府近年均意識到初創企業的潛力和價值。香港政府近兩三年間亦積極推廣初創企業,2017年的《施政報告》,政府推出多項措施加強對科創領域的投資,如與深圳簽署協議,合作在本港北面邊境佔地87公頃的落馬洲河套地區發展創新及科技園;籌備在將軍澳工業邨興建數據技術中心及先進製造業中心,推動「再工業化」及建設「空間數據共享平台」等。

另外,民間亦出現初創的天使投資基金,以及初創企業聯盟等,同行間交流經驗。隨着初創企業、獨立工作室及自由工作者等新工作形式湧現,香港亦出現較適合初創公司的工作模式──共用工作空間,除了租金較便宜,比起傳統的辦公室有較靈活的時間,如可選擇租用半天,甚或數小時,又或每周數天等不同模式,也可以租借形式共用一般辦公室所需的文儀,或打印機等。而開放工作間及定期聚會亦有助各創業者建立網絡。

突破傳統 佔據市場

初創企業雖然缺乏資金、經驗,但相對地最大的投資是個人的時間、技術和創意。初創企業的成功多是來自找到市場的缺口,突破傳統行業的壟斷情況,為行業注入新刺激和創意。不少大企業體會到初創的威脅,以收購、合作的模式收為己用,有企業成立類似初創的開發部門,強調社群和用戶意見,以保持企業的競爭力。

大企業 最終大贏家?

初創企業雖然門欖低,但實際上成功的只是少數,九成初創公司於創業3年內結束,即使生存下來的,亦未必如外界想像般美好。

以手機程式開發商為例,必須通過Google Play或App Store上架。以蘋果電腦的iPhone為例,通過App Store收費,便須繳交一定比例予蘋果公司,這種情況在不同的買賣平台也會發生,可算是變相的「租金」。隨着不同平台的壯大,可預期初創的成本會增加,加上競爭劇烈,門檻亦會提高。

一如媒體向臉書等平台抗議,作為內容提供者並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手機程式開發者亦未必能成功將此轉化為收益,反而只是令手機生產商得益。

Mindmap:初創企業在港冒起的原因



相關概念

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

共享經濟是指擁有閒置資源的機構或個人,有償讓渡資源使用權給他人,讓渡者獲取回報,分享者利用分享自己的閒置資源創造價值。共享經濟現象在近幾年流行,其主要特點包括一個由第三方創建的、以訊息技術為基礎的市場平台;這個第三方可以是商業機構、組織或者政府。個體借助這些平台,交換閒置物品、分享自己的知識、經驗,或者向企業、某個創新項目籌集資金。

獨角獸(Unicorn)

獨角獸原為希臘神話中一種傳說生物,外形如白馬,頭上長有獨角,被視為稀有的物種。2013年,美國venture capital fund創辦人Aileen Lee以獨角獸的概念來代表市值達10億美元的新創公司(start-up),意謂這些企業在投資市場上相當稀有。之後,獨角獸一詞的概念隨即被媒體廣泛的運用,主要用來形容市值預估達10億美元以上的企業,例如Uber、螞蟻金服、facebook、Alibaba等。

獨角獸企業的主要特徵包括成長極為快速,且為創投資金投資的公司。這類企業在尚未獲利前,會先將公司發展到一定規模,並有一定市佔率後,轉向專注公司的獲利上。

相關新聞事件簿

國際創業盛會在港舉行

‧ 2015年,專注於科技範疇的會議主辦機構Web Summit選擇香港作為「RISE」大會的舉行地點。RISE是亞洲首屈一指的創業盛會,吸引來自70多個國家和地區共5,000多名代表出席。(2015年8月)

創科局成立

‧ 創新及科技局是特區政府的決策局,專責創新科技及資訊科技發展政策,及在政府內部統籌相關的事務。立法會會議於2015年6月3日通過開設創新及科技局的決議案,至2015年11月6日,立法會財務委員會通過成立創新及科技局的撥款。創新及科技局於2015年11月20
日正式成立,首任局長為楊偉雄。(2015年11月)

香港初創企業數目快速增長

‧根據投資推廣署在2016年進行的香港創業生態系統調查,香港有38個共用工作空間、1,926家初創企業,提供5,229個職位。初創企業和共用工作空間的數目兩者均較前一年增長24%,而員工人數更大幅增長41%。不過,業內人士估計,香港初創企業的實際數目遠遠不止此數。(2016年8月)

創科創投基金成立

‧2016年香港政府宣布預留20億港元成立創科創投基金,以配對形式與私人風險投資基金共同投資本地創新科技初創企業。政府希望此舉能吸引「醒目資金」(smart money)流入,為本港的創新科技初創企業帶來更多投資。(2017年9月)

2017年《施政報告》推出多項措施

‧香港與深圳簽署協議,合作在落馬洲河套地區發展創新及科技園;
‧要求大學進行更多可轉化作應用的研究項目,優化知識及科技轉移計畫,以統籌及轉化研究成果;
‧籌備在將軍澳工業邨興建數據技術中心及先進製造業中心推動「再工業化」,預計分別在3年後及5年後落成;
‧支持香港科技園公司在科學園旁邊興建一座「創新斗室」,提供住宿單位和共享工作空間,租予培育公司或初創企業的人員;
‧推動建設「空間數據共享平台」,推動地理空間數據共享,並配合創新科技局的智慧城市發展藍圖。(2017年10月)

《財政預算案》500億支援創科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公布2018至2019年度的《財政預算案》,在創新科技方面主要就過往公布措施提出注資及撥款建議,提出額外預留500億元支援本港創科發展,當中包括200億用於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科園第一期,以及向科學園撥款100億興建科研基建等。(2018年3月)

相關辭彙

‧初創企業 Start-up
‧天使投資基金 Angel Investment Foundation
‧社群 Communities
‧藍海戰略 Blue Ocean Strategy
‧共用工作空間 Co-working space
‧客製化 Customize
‧個人製作 Personal fabrication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媒體9gag及一間市場調查公司(GFK Global)於2017年10月發表的一項全球調查,針對35歲以下青年,訪問了全球逾95,000人,當中71%傾向選擇投身初創企業大於一份朝九晚五的穩定工作。當中墨西哥青年最多選擇投身初創企業,而芬蘭青年則較多選擇傳統企業。

資料來源:CNBC(https://www.cnbc.com/2017/10/09/gfk-survey-young-people-pick-startups-over-established-companies.html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及就你所知,有哪些原因令青年較傾向投身初創企業?(6分)

2.「現今香港的環境令本地青年較傾向投身初創企業」,你是否同意此說法?解釋你的答案。(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令青年較傾向投身初創企業的原因:
‧新一代強調自我和身分,較能理解個人化及客製化的市場需求;
‧年輕人未有家庭負擔,相對較接受高風險的工作機會;
‧新一代受互聯網和資訊科技影響,較為靈活,享受自由自主的工作文化;
‧青年缺乏工作經驗,令他們在傳統企業的工作環境內表現較為遜色。

2.同學可以同意或不同意說法,言之成理即可。
同意:
‧香港傳統行業發展成熟,青年入職不如以往升遷快,有感機會受限;
‧香港政府近年致力推動初創及資訊科技業,於配套及支援上令初創企業成立和成功的機會增加。
不同意:
‧香港生活指數高昂,例如樓價租金高,青年會傾向選擇較穩定的工作機會;
‧香港社會不鼓勵冒險及創新的風氣,創業或投身初創企業者始終是少數。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八月二十九日,綫上貨運服務業者GOGOVAN宣布,將與中國的綫上貨運平台「58同城」合併,計畫在未來三年內,將提供服務的範圍從現有的八個城市拓展到三百個,並積極規劃在香港主板上市。

GOGOVAN創立僅四年,已成為全球最大O2O(Online to Offline)貨運業者之一。最初,三位「八○後」創辦人林凱源、關俊文與鄧權威只有兩萬港元資金,連十五坪大的辦公室都沒錢租,而是向親戚免費借用。他們原本做的是廣告生意,也就是向客戶收費、將廣告印成貼紙,然後把貼有廣告的便當盒,免費提供餐廳使用。

創業不久,就頻頻遇到尖峰時段叫不到貨車,送貨延誤的問題,三人察覺到物流商機,決定轉戰綫上貨運叫車服務,就此一炮而紅,如今不僅在香港市佔率超過八成,版圖更拓至台灣、韓國、新加坡和印度⋯⋯

GOGOVAN嶄露頭角背後,其實少不了伯樂的支持。這個伯樂是香港新近崛起、由香港特區政府所成立的新創園區數碼港。香港數碼港公眾使命總監湛家揚說,香港過去以金融、旅遊業為重點,但如今「我們希望用這個平台建立一個生態系統,讓科技創業成為香港產業界的重要一環。」湛家揚解釋,香港長年以來就是亞洲金融重鎮,金融科技(FinTech)自然是特區政府扶植新創企業的不二選擇,「園區現有近一千家新創企業,其中FinTech就佔了二百多家。」

此外,GOGOVAN更是數碼港培育的代表作之一,當年在GOGOVAN資金燒完之際,正是數碼港適時提供十萬港元的微型創業資金,才得以為繼。

香港由官方鼓勵新創的作法,也常被拿來與新加坡比較,湛家揚分析比較兩地優勢時也坦言,新加坡政府十分注重吸引新創事業,但香港的融資、上市平台,較新加坡仍領先一籌。

資料來源:摘自《今周刊》「香港孵出首家獨角獸 背後有神救援」14-9-2017

多角度思考

1.
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初創企業的成功,在多大程度上要依靠政府支援?(8分)

2.相較鄰近地區如深圳,你認為初創企業以香港為根據地是否更有優勢?(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例)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支援:
由於初創企業缺乏資源及經驗,因此失敗機會較高,企業本身亦較為脆弱;政府及民間團體的推動對於初創企業有一定助力,例如初創基金及相應的組織提共場地、支援、服務等。以GOGOVAN 為例,若非適時找到政府注資,可能已從市場上消失。

2.
選擇在深圳落戶比在香港落戶更有利:
‧租金及人工便宜;
‧內地市場較大;
‧內地如前海較早前成立科創中心,支援相關企業,規模也較大。
選擇在香港落戶比在深圳落戶更有利:
‧香港法制較完善;
‧跟外地接軌──如語言及工作文化;
‧互聯網等相關行業,內地市場較為封閉,可能須要在內地和海外市場中間作取捨;
‧香港人須要適應內地文化。

參考資料

‧香港貿發局:香港的初創環境
http://hkmb.hktdc.com/tc/1X0A9XFU/經貿研究/香港的初創環境

‧全球初創生態報告2017(英)
https://startupgenome.com/report2017/

載自2018年4月9日《S-file通識大全》

文︰游凝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