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垃圾淹港 立例規管棄廢物
2018.03.15一、試題 (卷一: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所附問題。
資料A 一幅新聞圖片 (摘自《頭條日報》2017-12-04 即時新聞)
環保促進會指於海灘清理時發現大量玻璃、塑膠碎片、發泡膠等,其中建築材料比去年增加25.4%,可能有人貪方便或節省成本非法傾倒該類垃圾。
資料B:一則新聞
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潛水調查船在全球各地進行歷時30年的調查,公布約1,700條影片及680張照片,附註垃圾種類、發現地點、海洋深度等資訊。大部分海洋垃圾都是即棄產品如膠樽、塑膠袋等,此外也有鋁和鐵罐、舊電池,還有運動鞋,調查船更曾於逾6,200公呎深處的海溝發現被塑膠垃圾纏繞的海洋生物,以及有魚類咬痕的垃圾碎片。近年,不少國際環保組織紛紛關注海洋垃圾問題,本港環保團體亦促請政府盡快落實生產者責任制,強制業界承擔回收、處理和棄置垃圾的責任,並效法韓國政府補貼漁民撈垃圾,而消費者也要反思生活方式,減少不必要浪費。 |
答題
(a) 解釋全球海洋垃圾氾濫的情況可能反映了人類的哪些價值觀?解釋你的答案。 (8分)
(b) 「立法規管是處理固體廢物棄置問題的最有效方法。」你是否同意這觀點?論證你的答案。(12分)
二、試題分析
涉及單元 |
全球化 今日香港 現代中國 |
關鍵概念 |
水質污染 土地污染 海洋生態 自然保育 生物多樣性 可持續發展 |
相關議題/新聞 |
有比利時及英國學者最新研究發現,塑膠垃圾分解而成的塑膠微粒破壞海洋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危害。影響所及,人類愛吃的青口和生蠔就含大量微膠珠。若每天都吃,推算一年隨時吞下近一萬顆塑膠微粒。 近年本港不少泳灘發現大量海洋垃圾,當中有膠樽、塑膠物品和膠袋等,而部分垃圾包裝更印有簡體字,估計因風向或水流影響,令內地海洋垃圾漂洋到港。 |
題型分析 |
(a)屬價值觀分析題:要求考生分析海洋垃圾氾濫情況的背後,反映了哪些香港市民的價值觀。考生須理解海洋垃圾氾濫的成因,分析成因涉及的各種人類行為,進而指出這些行為背後涉及的價值觀念,並準確運用相關的概念詞作表述。 (b)屬評論題之中的暗比題,表面上要求分析立法處理固體廢物棄置問題,當中有「最有效方法」一詞,故還有暗中比較的要求。因此,考生須將立法規管與其他處理方法比較,判斷哪一種方法較有效,方能取得理想成績。 |
三、作答方向參考
(a) 解釋全球海洋垃圾氾濫的情況可能反映了人類的哪些價值觀?解釋你的答案。(8分)
‧ 從資料A可見,不少國家市民欠缺公德,未有從大自然角度考慮問題,為求方便或私利,亂拋海洋垃圾,無視對大自然的破壞,可見他們有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價值觀。
‧ 從資料A及B可見,全球海洋垃圾不少是即棄產品如膠樽、塑膠袋等,可見人類只求生活方便,即用即棄大量垃圾,可見市民處事講求效率,追求快捷便利的價值觀。
‧ 從資料B可見,世界各地消費者往往追求時尚,加上商家為增加利潤,互為影響,形成不斷轉換各式消費品款式的風氣,鼓勵過度消費,造成不必要浪費,是物慾主義/消費主義的表現。
‧ 從資料B可見,各地不少企業未有推行生產者責任制,沒有承擔回收、處理和棄置垃圾的責任,以節省成本,可見企業有利益掛帥的價值觀,無視社會責任。
++++++
(b) 「立法規管是處理固體廢物棄置問題的最有效方法。」你是否同意這觀點?論證你的答案。(12分)
是最有效方法 |
不是最有效方法 |
‧ 立法規管包括多種形式,如強制企業回收,履行生產者責任,也可以是立法徵費,令污者自付,可見手段多樣化,效用自然較大。 ‧ 立法規管有強制性,當中或涉及經濟誘因,或涉及處罰措施,消費者、回收商、企業等持分者必須遵守,故效用較大。 ‧ 立法規管可行性高,因為現時社會重視環境保護,持分者已有共識,只要政府建議立法,應水到渠成,短期內可以推行,效用快捷及明顯。 ‧ 其他方法如教育宣傳,政府推行已久,但效用甚微,可見只靠自律並非有效方法,反之立法規管則有強制性,效力自然較大。 ‧ 企業自律守則或指引等方法,只是政府建議,不執行也不會有後果,無約束力,效用成疑,但立法有強制性,也可加入經濟誘因,迫使業界執行。 |
‧ 立法規管會加重消費者、回收商、企業等持分者的經濟負擔,既違反香港自由經濟的理念,也會引起基層市民反對,令討論需時,難尋共識,難以見效。 ‧ 立法規管雖有一刀切之效,但市民或業界可用各種方法逃避法律規管,如資料提及的非法棄置。反之,以教育加強公民意識和環保意識,方為上策。 ‧ 各種立法規管措施均要配套措施,如強制企業回收要先發展回收再造業;而垃圾徵費要清潔公司和樓宇管理配合,並非易事,成效未必有保障。 ‧ 當市民或企業習慣各種規管,如垃圾徵費後,市民會漸漸適應,這些經濟手段的效力會因此漸減。 ‧ 相比之下,教育宣傳有根本性的優點,只要政府全面推行,加強市民和企業的環保意識,非法棄置垃圾問題可大大減少,反之只靠立法並未針對企業和市民的價值觀問題。 |
*其他言之成理,持之有據的答案,均可接受。
四、作答提示
1. 在回答(a)分題時,同學務必留意提問用語是「價值觀」,所以同學提出的分析,不能只提及市民或企業的行為或心態,而應運用反映價值觀的概念詞,如消費主義或利己主義。此外,分析時也可運用「重視⋯⋯」、「⋯⋯比⋯⋯重要」等句式,突出相關持分者的價值取捨。
2. 回答(b)分題時,考生要注意題目關鍵詞有「最」一詞,故本題有「暗比」成分,考生須比較「立法規管」與「其他方法」(如韓國政府加強清理垃圾),分析何者在處理固體廢物棄置問題時,較為有效。
3. 處理(b)分題時,考生須留意當中「有效」一詞,所以考生必須集中分析各種方法的效用性。分析時也可先提出一些比較的標準,例如從根本性、針對性、長遠性等,分析哪一種方法的正面效果最大。
4. 從(a)分題到(b)分題時,考生須留意考問的焦點已經轉移,由「海洋垃圾」暗中轉變為「固體廢物」,當中概念已經有所擴張,因為海洋垃圾只是固體廢物的其中一種。因此,考生在回答(b)分題時,除了海洋垃圾,還要舉出其他固體廢物的例子,又或是涉及堆填區棄置的情況,方能取得理想成績。
5. 卷二題目每每加入大量限制性和含糊性的詞語,令考生跌入離題陷阱。以(b)分題為例,「立法規管」所指的內容就較為含糊,考生須作出多角度的思考,小心定義規管的方式、項目、範圍等,再進行分析,答案才會全面。
五、延伸學習
電視
《香港電台》〈鏗鏘集:近看海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qkgEp4_dBo
網頁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 Hong Kong
解決海洋垃圾問題
https://www.wwf.org.hk/whatwedo/oceans/protecting_our_seas/tackling_marine_litter/
新聞
《星島日報》 2017-12-1
龍蝦驚現百事「紋身」 海洋垃圾氾濫
《頭條日報》 2017-12-3
專家指多吃生蠔青口 年吞一萬顆微膠珠
《星島日報》 2016-10-28
海洋垃圾淹香港 八成半塑膠品部分內地沖入
《頭條日報》2017-12-4
三月內檢逾3,200公斤廢物 海洋垃圾 玻璃碎片增逾兩倍
文:黃家樑
恩主教書院通識科主任、香港通識教育會副會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