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網購趨勢與全球化關係

2018.03.01
18696 18696

一、試題 (卷一: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所附問題。

資料A 香港青年協會2013年有關15至24歲青少年的網購習慣

(A1)青少年網購類型 (可選多項)

百分比

電子產品

58.7

衣服

44.3

飲食

27.4

 

(A2)青少年網購付款方式

百分比

信用卡

60.4

銀行過數

42.6

借用別人的信用卡

15.3


資料B:綜合2015-17本地報章報道

    「光棍節」(11月11日)近年已被中國大陸視為單身男女的慶祝日。2009年,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網站「淘寶」為了推廣其購物平台,把光棍節打造成購物節,在當天推出各種購物優惠,到了2013年11月11日,其銷售額首次超過美國的網購節「網絡星期一」,成為全球最大的網絡購物節。2015年,本港商戶如周大福、屈臣氏、周生生等都在「淘寶」上推出了雙11優惠,將香港品牌進軍內地市場。2017年,光棍節參與者遍布全球30多個國家地區,銷售額更突破1,600億人民幣。

      因着光棍節的熱潮,各地電子商貿公司也希望從龐大的商機分一杯羮,就連美國的亞馬遜公司也在中國網站大打「雙11」優惠。另外,台灣及香港電子商貿公司近年亦發展蓬勃,為應對內地同業的競爭,兩地的雅虎公司日前也宣布於雙11推出跨境購物平台,讓當地人民也能在當天盡情購物。

 

資料C:2017年本地報章報道

      網上購物平台之興起改變了不少香港人的購物習慣,21歲的吳小姐從2009年就開始有到淘寶購物的習慣,她指那裏有些衣服與香港商店相比價格便宜一半,而且有些款式在香港找不到。她表示現在已經很少在香港商鋪買衣服,平常在街上見到喜歡的衣服款式就馬上到淘寶搜索。雖然她曾聽聞有人在淘寶買來假貨或劣質貨品,但她估計「自己不會那麼倒霉」。

 

答題

(a) 參考資料,指出及解釋網購趨勢會帶來的兩個潛在害處。 (6分)
(b) 有意見認為網購趨勢與全球化關係密切。利用資料,解釋這個看法。(6分)

 

二、試題分析

涉及單元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今日香港 全球化 能源科技與環境

關鍵概念

網購 消費主義 物質主義 青少年趨勢 跨國企業 經濟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

相關議題/新聞

在中國網購龍頭「淘寶」推動下,一年一度的「光棍節」已成全球網購節,全球各地反應熱烈,銷售額更突破1,600億元人民幣。即使是平日,「網購」亦已成為都市人生活一環,以至成為取代逛街購物的消費模式。

題型分析

(a)題為「影響」題,要求參考指定資料,推斷網購趨勢會帶來哪些潛在害處,亦考驗考生能否跳出資料、結合相關單元知識,並從不同角度作合理推論。

(b)題為「資料證說法」題,考生須從資料出發,聯繫至已有的知識概念,說明資料中之現象與全球化之關連,既考驗綜合資料的能力,亦考驗堅實的知識基礎。

 


三、作答方向參考

(a)參考資料,指出及解釋網購趨勢會帶來的兩個潛在害處。 (6分)

環境

資料B所述網購公司銷售額極大,由於價錢吸引加上各式各樣的宣傳,容易引起消費欲,有機會過度消費(資料C所述吳小姐之情況),購買不需要的商品,製造不必要的浪費,導致更多的垃圾棄置/堆填區壓力,污染環境。

個人

資料A顯示青少年付款方式主要為信用卡,甚至有一成半受訪者是借用別人的信用卡;加上資料B所述之網購優惠之推波助瀾下,青少年容易罔顧自身真正財政能力,長遠造成財政負擔及養成過度消費習慣。而且資料C顯示消費者在購物時對假貨問題沒有足夠防範意識,一旦在網購時遇上貨不對辦或詐騙情況,將會蒙受損失。

經濟

資料B和C均顯示網絡商店更加便宜,容易吸引網民選購,令一些沒有推出或難以推出網購服務的商店(實體店/小店)生意更加艱難.例如一些香港的衣服店鋪難以與內地的淘寶店鋪競爭。

 

(b)有意見認為網購趨勢與全球化關係密切。利用資料,解釋這個看法。 (6分)

時空阻隔

資料A顯示大部分人採用信用卡付款方式進行網購,可見網上購物平台發展愈來愈完善,付款手續方便又能隨時選購,反映資訊科技發展及便利的貨運打破時間空間界綫,讓世界更多人能上網購物。

全球市場

資料B所示,台灣和香港雅虎也推出跨境購物平台,不同國家地區也有網購網站和服務,讓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網上購物,跨國企業更方便地通過網購服務在不同地方做生意,甚至通過其網站推出迎合當地市場的產品,反映市場一體化。

全球文化

中國的網購文化蔓延到全球各地,而「雙11」更發展到可能成為全球購物節的文化;網購改變不少人的購物習慣,更多人擁抱現代的不出家門購物方式,甚至會受西方消費主義影響,體現了文化全球化。

 

四、作答提示
1. 潛在害處:題(a)的問法,可以參考2015年文憑試卷一第3題(國際旅遊)。當時是要求考生從數據資料中推斷「潛在好處」;而本題如出一轍,要求考生從資料表象引申和說明社會問題。而「潛在」的意思可以理解為現象(網購)久而久之所產生的長遠禍害。這可以從社會(風氣/習慣)或環境(垃圾量)兩個角度去構思論點。

2. 不宜推論過遠:作答題(a)時,不宜作太遠的推論;所謂太遠,就是所述之影響可能性不大或與網購現象沒有直接關連。舉例來說,「網購趨勢令實體店生意受威脅」此說較穩當,因為二者關係明顯,但卻不宜進一步推論至「本港GDP從而受損」,因為本港經濟表現並非只取決於實體店收益,而資料B亦顯示本港商戶同樣在網購中受惠。

3. 綜合資料:卷一資料回應題要求考生具備綜合資料建立和解說論點,並找出資料之間的隱藏聯繫。例如作答題(b)在說明「時空壓縮」此點時,可同時運用資料A(付款方式輕易令購物時間縮短)、資料B(全球化市場下可跨境選購貨品)及資料C(吳小姐網上購物不限於時間和空間阻隔)。


五、延伸學習
網頁
香港電台通識網:網購
http://www.liberalstudies.hk/daily_concepts/index.php?word=849

新聞
《星島日報》2018年2月9日
網購集運投訴 去年勁升近五倍


文:區尚儒
任教中學中文科及通識教育科,曾任課程發展處通識教育科借調教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