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真處理假新聞 不容有失
2018.03.26封面專題
全球化
解說
如果你揀選了以上其中一項,代表你已經被假新聞誤導了,因為醫管局已澄清並沒有發出以上消息,對其可信性存疑。同學想提升「媒體素養」,不妨試玩這個在綫遊戲──「壞消息」(Bad News)。這遊戲由劍橋大學及荷蘭媒體素養組織Drog共同開發,遊戲會通過建立一個虛假Twitter帳戶,再以歪曲真相、揑造證據等逐步建立追隨者,從而讓玩家成為「假新聞大亨」。遊戲開發者希望玩家通過了解虛假新聞的形成,學習識別假新聞。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到以下網址試玩:https://www.getbadnews.com/#intro。
瘋傳原因 多角度分析
自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及美國大選,不少學者發現網絡上廣為流傳的假新聞,竟是「黑天鵝」(指難以預測的重大事件,罕有地發生,引起市場連鎖負面反應甚至顛覆)的重要推手,而「後真相」Post-truth在當年更被牛津字典選為年度詞語。假新聞不是新事物,但為何近年情況會愈趨惡劣呢?
客觀角度:互聯網愈趨普及
隨着互聯網的普及,網上充斥假新聞的問題更趨嚴峻。首先是社群媒體重視「快速」的特性,放大了假消息的擴散速度及影響範圍──美國成年人當中有62%每天從社群媒體閱讀新聞。跟其他媒體比起來,在網絡上製造一個假新聞的成本非常低,而瀏覽者要去核實新聞的成本卻很高,過去甚至有傳統媒體因沒時間做好查證而誤報網上流傳的假新聞。
WhatsApp或Twitter等即時通訊軟件的盛行,亦是假新聞瘋傳的重要原因。由於我們利用有關通訊軟件時,多是與親朋好友進行溝通,很自然地會放下戒心,甚至在未完整閱畢有關內容時便分享,結果令假新聞可廣泛流傳。
發布者角度:賺取收入與政治目的
網上商業平台及網媒崛起,有公司為增加瀏覽次數以提升收入和知名度,會以誇張失實的資訊來吸引網民駐足,當中包括內容農場(Content farm)。它們生產大量低質素的網絡文章,以譁眾取寵方式取得高瀏覽量,從而獲取廣告等商業利益。據專門統計全球網站流量的Alexa指出,著名內容農場「趣味新聞」Teepr.com在香港排名第15,點擊率可媲美本地具公信力的新聞網站。
被廣泛流傳的還有含政治目的的假新聞。2017年,俄羅斯被揭利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體散播假資訊,影響美國總統選情;在香港亦曾出現類似事件,例如2014年佔中期間,坊間出現大量有關病人因救護車被堵塞而失救死亡的虛假消息。利用社交平台對政敵進行抹黑或散布假消息,是選舉期間常見的競選策略。
閱覽者角度:迴聲效應 分享呃Like
以往人們一般認為假新聞在社交媒體都是由機械人操控和散播,但事實上網民才是元兇。假新聞吸引網民轉發的原因,是它們通常都比較震撼,容易引起關注「呃Like」。最近公布的一項調查發現,假新聞較真新聞被轉發的機會高70%。而網上的「迴聲效應」,亦令讀者傾向相信自己立場相同的新聞和評論,未有分析真偽便馬上分享轉載,加速了假新聞的流傳。
影響:虛擬破壞現實
不要以為假新聞只是網絡鬧劇,可一笑置之。不實的傳聞經過多人傳播,大眾便會信以為真,更會影響我們的生活。
難分真假易製造恐慌
有調查指,有近88%的年輕人是從facebook及其他社群網站取得新聞資訊,可是近82%的中學生無法分辨網站的贊助內容與真實新聞。他們只通過「有圖有真相」、「內容是否詳細」等來判斷內容真偽,而非資料來源。根據BBC的一項民調結果,有79%的受訪網絡用戶對於網上的假新聞感到擔憂。這種恐慌同時危及傳統主流媒體,美國密蘇里大學最近公布一項調查,民眾對於傳統媒體的不相信程度正不斷上升。
加劇政治上的兩極分化
假新聞充斥網絡世界,影響的不只是「真相」,還有機會威脅民主制度;特別是選舉期間的假新聞,令我們錯誤地相信某政治人物是個理想人選,因而投票令他當選,最終為社會帶來災難。有研究報告顯示,假新聞已發展成一種新的營利模式──FNaaS(Fake News as a Service),所提供的服務不止是散播假新聞,還包括製造新聞故事,甚至通過點擊詐騙殭屍大軍(Botnet)為貼文灌水來提高可信性,間接操控輿論風向,例如最近涉及美國大選的「通俄門」事件。
危及健康與生命
社交媒體上不時出現有關養生保健的資訊,例如與醫學常識相悖的「冷知識」──「牛奶可能致癌及糖尿病」,部分是作者對研究結果斷章取義,或是接受贊助以誇大商品功效,一般市民又不求證,並信以為真,便會造成瘋搶或罷買商品的風潮,例如近月的「反疫苗」事件。這些假新聞小則影響個人健康,大則引發集體恐慌,令投機分子從中圖利。
一個純粹惡作劇的謠言,甚至會危及他人性命。早前網上謠傳香港紅十字會將收集得來的血液轉運至其他地區,又或輸給來港做手術的內地富豪及雙非孕婦,呼籲市民不要捐血,弄得紅十字會罕有地澄清謠言。假新聞不但加劇社會矛盾,削弱紅十字會作出緊急呼籲時的號召力,更可能摧毀紅十字會多年來推廣捐血的工作成果,對有需要病人帶來生命危險。
網絡欺凌
一些內容農場會取用他人照片,炮製令人不堪、具爆炸性的「新聞」,或會令不知就裏的網民對事主產生重大誤會。例如早年一名男童在患感冒期間通宵打機而不支送院的新聞報道,不但惹來大批網民嘲諷,更有網民將報道惡搞,對男童造成一次又一次的傷害和網絡欺凌。
打擊假新聞 各師各法
防範假新聞有賴政府和公民協力,包括運用科技、新聞事實查核機制與公民媒體素養教育等多管齊下的方式。世界各地對打擊假新聞有不同態度:
美國:facebook、Google內容管控
社交平台facebook、Google作為全球最大的社交平台,經常被外界批評充斥假新聞,甚至影響大選結果。為配合各地政府打擊假新聞,美國政府要求社交平台完善內容管控機制,對用家發布的內容進行預先審查,刪除可能產生爭議的敏感言論或圖片。如facebook引入新措施「打假」,包括在網頁的「報告功能」加入「這是虛假新聞」的選項並附解釋;又引入「具爭議性報道」的標籤,由第三方機構驗證,用戶轉發時會有提醒字句等;Google亦宣布禁止傳播虛假新聞的網站進行商業廣告投放,並在一般搜索中屏蔽假消息網站。
英、法、德:立法打擊假新聞
英國首相文翠珊表明計畫成立國家通訊安全小組對抗假新聞,而她針對的不是主流媒體報道,而是由別國情報部門所發布的偽造資訊。
法國總統馬克龍早前向議會提交一項新法案,要求傳媒必須透露新聞來源、政府可獲法庭授權命令傳媒刪除虛假新聞、阻截用戶前往有問題的網站,以及刪除散播不實資料的社交媒體帳戶。同時,政府將與facebook和Google等公司合作推出Cross Check驗證網上資訊,確保可信性。
德國去年大選,政府對假新聞高度戒備,更建議制訂法例,若facebook駐當地的辦公室沒有在24小時內刪除假資訊或仇恨言論,每則消息將會被罰款50萬歐元及有機會觸犯誹謗罪。
香港:未設專門法例監管
在保障言論、新聞、出版等自由的大前提下,香港未有規管發布、散播假消息的專門法例。目前只能按其言論造成的影響,由政府或受害人作出相應的檢控。例如發布的假消息令某人聲譽受損,可構成誹謗罪;倘若在網上發布失實言論,亦要視乎「作者」是否有意圖犯罪而控告「有犯罪或不誠實意圖而取用電腦」罪。
小結: 灰色地帶 打擊有難度
打擊假新聞的難度在於如何判斷息消的真偽。美國總統特朗普早前在Twitter分享一篇題為《備受期待的2017假新聞獎》,持續攻擊媒體「製造假新聞」。有意見批評,由政府監察言論,容易令一些國家的獨裁者宣稱一些自己不喜歡的報道為假新聞,威脅全球言論自由。
現實中往往很難界定對方是否故意發布假新聞,若法例過分嚴苛,會禍及無辜,不利資訊流通。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傳統媒體難以逐一查證每個資訊;另外媒體若因「收錯風」而誤報消息,又是否要背負報道假新聞的罪名?這些「灰色地帶」,亦是打擊假新聞的一大阻礙。
Mindmap 假新聞瘋傳原因與影響
相關概念
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
媒體素養,又稱「媒體教育」、「媒體識讀」,來自1933年英國劍橋大學基督學院教授Frank Raymond Leavis,在書中提出系統性教授大眾有關傳播媒體知識的計畫。媒體素養指個人藉由不斷的質疑、挑戰、反省與批判,深入而有效的獲得媒體(形式不拘──由印刷到影視到電腦網絡)的資訊與知識,避免個人受到媒體不當影響,以成為一位健全的公民。
香港自1997年教育改革時開始推動媒體素養教育,由非牟利的教育協會或基金會等民間組織擔任媒體教育的運動核心,負責發展教材、培訓教師以及游說政府教育部門。
相關新聞事件簿
facebook試用「有爭議」標籤
‧近年內容農場盛行,去年的美國大選更被指受網絡假新聞影響,謠言變成政治武器。其中社交媒體龍頭facebook受多方指責其把關不力,任由流言傳播,於12月宣布將會推出措施,回應騙局及假新聞。日前facebook開始在美國試行新措施,把部分假新聞加上「有爭議」的標籤,並標明哪些事實查證機構指出有問題。(2017年3月)
特朗普公布「假新聞大獎」得主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Twitter分享一篇題為《備受期待的2017假新聞獎》文章,文中列舉11單新聞報道或事件。當中美國電視新聞網(CNN)「獲獎」最多,有 4單報道,而《紐約時報》佔2單,另外美國廣播公司(ABC)、《華盛頓郵報》、《新聞周刊》、《時代雜誌》各有1單。(2018年1月)
假新聞傳播 比真相快6倍
‧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社交機器實驗室(LSM)」研究團隊執行的新研究,針對知名社群網站Twitter於2006年至2016年總統選戰為止的十年內,被分享數百萬次的逾十二萬六千篇推文進行分析,發現比起「準確新聞」,假新聞傳播得「更遠、更快、更深入、更廣泛」,且不分領域一概如此。假新聞被轉發的機率,比「真相」高出七成,且其廣傳的速度更快上六倍。(2018年3月)
意大利嚴防選舉干預 正面迎戰假新聞
‧美國「通俄門」調查如火如荼展開,各國引以為戒。面對外國干選與假新聞疑慮,即將大選的意大利早已推出網絡辨識課程和綫上通報等防範措施,臉書也設團隊主動查找假新聞。(2018年3月)
「假新聞」獲選字典代表字
‧美國總統特朗普愛用而在全球爆紅的「假新聞」(fake news)一詞,前天被《柯林斯字典》(Collins Dictionary)選為2017年年度字彙,過去一年來被使用量暴增365%。(2017年11月)
紅十字會澄清謠言 血液只供本港醫院使用
‧近日就有說法指本港收集的血液會運到其他地區,而內地富豪及雙非孕婦來港做手術亦有份導致血液庫存量長期不足。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昨晚就在facebook澄清,強調收集回來的血液只供本港醫院的病人臨牀輸血治療使用,市民切勿誤信謠言。(2016年11月)
相關辭彙
‧內容農場 Content farm
‧媒體素養 Media Literacy
‧黑天鵝 Black Swan Effect
‧後真相政治 Post-truth politics
‧公信力 Credibility
‧自我審查 Self-censorship
‧迴聲效應 Echo chamber
‧過濾泡泡 Filter bubble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特朗普陣營把不利於自己的真消息統統歸類為假新聞,選舉前後自己製造了不少利己損人的假新聞,他的新聞官美其名為「另類事實」,有其「惡人先告狀」的策略。實際上,選戰期間抹黑對手民主黨希拉莉陣營的假新聞,確實有不少特朗普支持者信以為真,有人甚至闖進一家薄餅店開槍,原因是網上傳言那是一所與希拉莉有關的兒童性奴隸中心。
今次美國選舉的新情況,就是網上假新聞鋪天蓋地發揮的實質影響力。有的假新聞網站有其惡意政治動機,例如出自美國一些極右網站,還有人懷疑俄羅斯借助捷克等前東歐國家的網站發布大量有利特朗普選情的消息。
資料來源:摘自《星島日報》19-2-2017
多角度思考
1.試描述資料A漫畫所表達的內容。(4分)
2.根據資料,網上假新聞如何影響選舉情況。(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漫畫中的男人是美國時任總統特朗普。他手持的飼料包裝寫上「fake news」字樣,而餵飼的白鴿是社交平台Twitter的標誌。漫畫諷刺特朗普在Twitter通過散播假新聞操控輿論,而達到其政治目的。
2.以兩年前的美國大選為例,有消息指俄羅斯為散播假新聞的幕後黑手,製造或轉載假新聞打擊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莉,暗助特朗普當選;假新聞令選民錯誤地相信某政治人物是個理想人選,因而投票令他當選,最終或會為社會帶來災難。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美國總統特朗普周三晚在Twitter公布他頒發的二○一七年度美國媒體「假新聞」獎名單,排名第一的是為《紐約時報》專欄撰文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指他因在特朗普當選那天說「美國經濟永無復甦之日」而得獎。但共和黨參議員弗拉克周三在該名單公布之前,指責特朗普經常攻擊新聞媒體,又不接受別人的批評,與前蘇聯獨裁者史太林的作風相似。
但亞利桑那州共和黨參議員弗拉克周三再度發炮,在參議院全體會議上發言時批評特朗普經常使用「假新聞」和「人民敵人」等字眼去攻擊新聞機構,令人聯想起蘇聯時期的史太林也是使用類似的字眼去攻擊他的敵人。他指特朗普經常攻擊新聞媒體和反駁事實真相,又不接受別人的批評,帶領國家走上一條危險的道路。
資料來源:摘自《星島日報》19-1-2018
多角度思考
1.有意見指「打擊假新聞可能侵害新聞和言論自由」,試解釋這個說法。(8分)
2.「提升個人媒體素養可能比監管資訊更能打擊假新聞」,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就上述說法提出三個網民分辨真假新聞的方法。(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由政府監察言論,容易令一些國家的獨裁者宣稱一些自己不喜歡的報道為假新聞,威脅言論自由和傳媒的「第四權」,亦會引發審查內容的風險。例如美國總統特朗普早前在Twitter上分享了一篇題為「備受期待的2017假新聞獎」的文章,持續攻擊媒體「製造假新聞」,就被批評侵犯了新聞自由。
2.同學可自由作答,可參考以下方向:
‧查找資料來源:查核作者使用的資料來源是否準確真實,缺乏證據的訊息就很可能是一則假新聞。
‧查找相關新聞:一宗新聞事件往往會有多個相關報道。如果相關訊息得到多個新聞渠道的報道支持,那宗新聞就可能是真實的。
‧只分享你相信的訊息:沒有確認新聞的真實性之前,就不要在網絡上分享。
參考資料
《黑天鵝的效應》
作者:Nassim Nicholas Telab
出版社:大塊文化
載自2018年3月26日《S-file通識大全》

